如果学子急于替朝廷出力,还可以再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书判拔萃”两种考试,合格后便可立即授官。这就是整个科举考试的全过程,自武德建国以来,孔颖达参与过好多次了,对这一套了然于胸。
“孔师,批卷的时候,能看到名字吧!”
那是自然,卷首便有考生的姓名、年龄、籍贯。也正是因为这个,行卷才在科举考试中,占了如此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只要上了通榜的,才有可能通过考试。
“那好啊!那就将所有的卷子全部弥封!”
“啊?”
“没听懂?”
李承乾给他解释了一下,便是将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以增加科举的公平性!
弥封的活计,不由吏部、礼部的考官负责,在御前抽掉千牛卫来做。评卷结束前,任何人不得启封,违者斩立决!
“啊!”,孔颖达没想到,太子竟然会这么做。
但他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不注重学子平时的文采和道德等条件,而只重考试成绩不重品行,明显是利大于弊啊!
李承乾微微一笑:“孔师,你厚道人,一心治学。你能保证,所有人都跟你一样,不会徇私作弊么!”
“这个,这个没法保证”,孔颖达当然知道取士的弊端,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通榜,的确有些私相授受的意思。
李承乾嘿嘿一笑,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
所以取才,当效仿曹操,有才不必有德,凡有治国用兵之术,不仁不孝仍以重用,这样大唐才能蒸蒸日上。
而且,谁能保证,那些过了通榜的家伙,不会成为奸臣佞臣,贪官污吏,遗祸家国呢!
三法司每年处理的官吏那么多,就没有科举考上来的?
李承乾向孔颖达出示了,皇帝的手谕,陛下允许他,按照实际情况,调整考试的方式、方法。
老孔见状也是叹了口气,点点头:“好吧,老臣听殿下的。”
这就对了,把名字糊上,李承乾想知道,没有这道手续,到底有多少人能脱颖而出!
哦,“对了,评卷,孤亲自坐镇,与卿等一起为国家抡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