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这,就是大家风范
陆时没想到,坐船还要给人讲课。
不过他也习惯了,
在伦敦政经客座的这段时间,各种历史故事、历史分析没少讲,手拿把攥。
陆时笑道:“既然说到彼得大帝,那就聊聊他的父亲好了。”
跳跃有点儿大。
彼什科夫皱眉回忆一阵,接过了话头:“阿列克谢?”
从这话不难看出,他确实是了解历史的,
因为在阿列克谢和彼得一世之间还有两位沙皇,分别是费奥多尔三世、伊凡五世,很多只识字、不读书的人容易张冠李戴。
陆时说:“与彼得大帝一样,阿列克谢也颇有作为。他在位期间,夺取了斯摩棱斯克,得以控制第聂伯河以东,这可能比彼得一世控制波罗的海都重要。”
彼什科夫皱眉,
“说来说去,还是版图。彼得一世的功绩在于西方化、工业化。”
陆时说:“错了。西方化工作在阿列克谢时期就已经开始。你应该知道,彼得大帝从小在皇村长大,而皇村附近就是一个外国人移民区,里面有不少德国技术工人。”
彼什科夫哑口无言。
结果,陆时还没说完,
“而且,彼得大帝的女儿也不是平庸之辈。彼得大帝死后,保守派重新掌权,波罗的海舰队几近荒废,而他的女儿伊丽莎白夺取政权,重新训练海军并打败瑞典。”
萧伯纳提醒道:“彼什科夫先生不关心版图,只关心西方化、工业化。”
陆时接着说:“伊丽莎白积极参与沙俄科学院的建设。她在位期间,俄国出现了一位全才科学家,罗蒙诺索夫,他被誉为‘俄国科学史上的彼得大帝’。”
萧伯纳嘴角勾起一个弧度,转向彼什科夫,
“先生,明白了吧?”
彼什科夫半天说不出一个字儿。
过了好一阵,他才反应过来,问道:“明……明白什么?”
萧伯纳笑着说:“明白自己不懂祖国的历史。你说你好端端的,招惹陆干什么?他可是我们伦敦政经的客座教授,学界称他为‘现代史学的奠基人’。”
如此年轻就是客座教授?
还特喵的是“现代史学的奠基人”?
这个称号也太唬人了!
彼什科夫目瞪口呆。
陆时说:“伟业不是一代人、两代人就能完成的,需要多代君主朝一个方向共同努力。彼得大帝单拎出来固然伟大,但积少成多才是罗曼诺夫王朝的特点。”
萧伯纳笑道:“也不尽然,活得久一点也可以。”
他明显在暗示当今女王。
陆时吐槽:“罗曼诺夫王朝将近三百年了,谁要是活那么久,岂不成了老妖怪。”
老妖怪?
萧伯纳咧咧嘴,笑得愈加开心。
看两人扯皮,彼什科夫忍不住问:“陆教授,莫非伱是独裁的支持者?”
陆时翻了个白眼,
“谁说我支持独裁?”
彼什科夫说:“那你刚才为罗曼诺夫王朝大书特书?”
陆时叹气,
“罗曼诺夫王朝还有昏君呢~比如彼得二世,下诏把皇宫移回莫斯科。尽管在名义上圣彼得堡仍旧是帝国首都,但实际上,所有行政命令均出自莫斯科。这一行为,无疑是给保守派站台。”
彼什科夫被整懵了,弄不清对方到底是怎么想的。
陆时却看透了他的想法,
“彼什科夫先生,不要动辄给人归类、贴标签。比如刚才,我说沙皇中也有伟大的统治者,你是不是想因此而评价全体中国人?”
彼什科夫脸红,
刚才,他确实想吐槽“中国人不是渴望明君,就是渴望清官”。
陆时轻笑,
“看待事物,还是要客观嘛~”
彼什科夫恭敬道:“受教。我从未想过……唔……等等!萧先生刚才说‘现代史学的奠基人’,莫非,陆教授是《枪炮、病菌与钢铁》的作者?”
陆时说:“没错,《枪炮、病菌与钢铁》正是拙作。”
彼什科夫的脸上闪过一丝欣喜,看向萧伯纳,
“那您是伦敦政经的校监,萧先生?”
萧伯纳微笑,有点儿倚老卖老地教育道:“年轻人有想法、有闯劲是好事,但千万别钻牛角尖。掉在袋子里出不来,不但成不了事,反而容易伤及自身。”
彼什科夫三十多岁,确实可以被称萧伯纳呼为“年轻人”。
他说:“可是……唉……”
长长地叹气。
萧伯纳看对方低着头沉思,应该还是在想刚才的那番对话。
他朝陆时使了个眼色。
对两人来说,彼什科夫的乱入就像小插曲,浅聊几句还可以,深入交流就算了。
他们都不想再多说。
陆时借机说道:“马上就要近距离路过多佛白崖了。走,我们上另一侧的甲板看看,如果运气够好,说不定能见到白崖的岩壁滑落,一定非常壮观。”
萧伯纳跟着附和:
“好。”
两人说完便准备动身。
看他们要走,彼什科夫有些不甘,犹豫片刻,最终还是说道:“陆教授、萧先生,我是知识出版社的负责人,不知两位接下来可有时间?”
萧伯纳脚步微停,似是想到了什么。
陆时好奇,
“听过知识出版社?”
萧伯纳回答:“你应该知道的,俄国最近不太平。”
陆时摸摸下巴,
“全世界有太平的地方吗?”
萧伯纳哈哈大笑,说:“确实没有!不过,沙俄的不太平和其他地方不一样,人家正在酝酿革命呢~”
说着,萧伯纳的视线往彼什科夫那边瞄了眼,压低声音道:“如果没记错,知识出版社便是几支‘先锋军’之一,通过出版丛刊,团结了大批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家。”
陆时好奇,
“丛刊名字叫什么?”
萧伯纳笑道:“就叫《知识》。”
陆时蓦地一怔,
他回过头,紧盯着彼什科夫的脸,
渐渐地,这张脸和教科书中的一张油画重合了起来。
陆时小心地用俄语问道:“马克西姆·高尔基?”
彼什科夫的瞬间涨红,
“您认识我?”
还真是!
“嘶……”
陆时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难怪刚才没认出来,原来是因为看过的图片都是油画,比之真人还是抽象了一些。
萧伯纳问高尔基:“小伙子,你脸这么红,莫不是在紧张?”
高尔基的脸愈加红了,
两个原因,
其一、兴奋,
现代史学的奠基人认识他,是他的荣幸;
其二、不好意思,
高尔基是他的笔名,在俄语中意为“最大的痛苦”,
这个笔名落于纸面上,充满力量,可如果被人当面说出来,尤其是一个外国人用俄语说出来,怎么听怎么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