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七十章 唤群臣议政,召各地强兵4(第2 / 2页)

“然则…兄长,如若河北豪族不认圣旨…我等又当如何?”

袁绍冷哼1声。

“皇命不可违也!”

淳于琼这个大明白、大清楚,终于懂了。

如是般,其人不再犹豫,取来文房4宝,“唰”、“唰”、“唰”写下1篇言辞恳切、情深意重之书信…

这便是这时代的华夏士人,文武双全那是标配!

匆匆写就之后,淳于琼将此书信递向袁绍。

这封书信的内容,几乎皆是叙旧、攀交情之言…

淳于琼作为昔年赵云的老上司,也有资格这么做。

所以,袁绍迫不及待地接过书信,抚须仔细品读1遍后连连颔首。

“甚善!甚善!仲简之言深得我心!便如此!”

淳于琼颇为自得。

“兄长,既如此,弟即刻令信使送出此书信如何?”

袁绍摇了摇头。

“不妥!不妥!”

淳于琼愕然。

“兄长,有何不妥?”

袁绍指着淳于琼。

“有劳仲简亲自为我送去此书如何?”

在张郃被郭图逼着叛变之后,袁绍如今也只能指望淳于琼。

淳于琼无奈之下,只好同意此事。

袁绍却得寸进尺。

“仲简,事不宜迟,你即刻启程、连夜赴白马城见颜良,再与其人同赴许都…仲简不妨向颜良明言,我有意与从文求和,请其人放心撤兵返回许都。”

淳于琼躬身抱拳。

“兄长英明!”

袁绍摆了摆手。

“我若再与从文为敌,袁氏恐将由河北豪族做主也!仲简休要再多言,速去速回!”

袁绍心中之所谋,已经接近大功告成。

淳于琼见袁绍确实着急,便不敢再怠慢,行礼后便匆匆离去。

其人刚刚出大将军府,迎头便遇上辛评。

淳于琼只见辛评神秘1笑。

桂阳郡郡治郴县,桂阳太守衙署内。

此时此地,灯火通明。

因刘备在此时空中,与南阳郡新野县无缘之故,所以其人麾下除慕名来投的南阳魏延之外,再无其他南阳士人。

所以,邓芝、来敏、郝普、傅肜(音同容)等等在新野投奔刘备、后成为历史上蜀汉重臣的南阳士人,都已便宜了张绣。

综上所述,刘备此时的班底,在被赵旻挖去黄忠之后,仅余关、张、诸葛亮、魏延、陈到、简雍、孙乾、刘琰、糜竺及糜芳等人。

都不用与经常哀叹人到用时方恨少的赵旻对比,仅相比于遗产丰厚的孙权,刘备简直不要太可怜。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刘表)以上宾礼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蜀书先主传》

显而易见,“上宾之礼”只是初见面的客套,“使屯新野”才是刘表的真实目的。

即刘表欲借刘备的“武勇”,来抵御曹操的兵锋。

据此可知刘表对刘备的真正定位,与昔日的张绣并无差异,即镇守荆州北部的外藩。

建安7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军与刘备连战,夏侯惇、于禁等人还1度失利(见《李典传》)。

另按《杜袭传》,此次荆州方面出动的兵马规模达到“步骑万人”,1举攻破了沿途的西鄂,可知刘表对此次北伐颇为重视。

会荆州出步骑万人来攻城,(杜)袭乃悉召县吏民任拒守者5十余人,与之要誓。--《魏书杜袭传》

注意:司马彪《9州春秋》称刘表军北伐发生于建安6年,实际按《武帝纪》、《刘表传》、《先主传》可知是年(201)双方并未发生武装冲突,此役当在翌年。

屌丝的逆袭第6部:《君子无隔年之仇》上演。

然而此役之后,便不见刘备领兵出征的记载,他此后向刘表提出的北伐建议也无1例外遭到否决,甚至连本人的驻地都被移至樊城,动辄被召至襄阳宴饮,彻底失去了独立地位。

这1事件无疑反映出刘表与刘备的关系出现裂痕。而背后原因,在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令刘表怀疑起刘备的忠诚。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表疑其心,阴御之。--《蜀书先主传》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的现象,早在刘备北伐之前便已出现。这也是刘表“疑其心,阴御之”并将刘备调离新野,移防樊城的根本原因。

刘备屯驻新野期间招徕人才的相关记载,既发生于客居荆州时期,便难免有挖刘表墙角的嫌疑,因此出于为尊者讳的需要,此事在《先主传》中仅被草率提及。

其实这种“市恩”之举,乃是刘备1以贯之的手段。他之前在平原县时便曾礼贤下士,因此“众多归焉”;而他之后在葭萌关时,亦曾“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刘)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王沈《魏书》

(刘)璋还成都。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张)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蜀书先主传》

显而易见,刘备在新野期间,曾广泛经营个人声望,吸引4方志士。从《蜀书》的人物籍贯及归附地点来看,来敏、邓芝皆为新野人;魏延、刘邕、傅肜、郝普等人为义阳人。义阳是西晋时从南阳析出(新野隶南阳),按此,则上述诸人应是在此期间投效刘备。蜀汉后期的尚书令樊建,亦出身义阳,则其父祖辈亦应在此期间(201-208)追随刘备。

及(晋)武帝平吴,分南郡为南平郡,分南阳立义阳郡,改南乡顺阳郡。--《晋书地理志》

另,颍川名士徐庶,亦是在“先主屯新野”时投效刘备,还向刘备推荐了隐遁山野的诸葛亮。

至于彼时诸葛亮究竟是隐居南阳还是襄阳,目前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确定刘备在新野期间,已经听闻过诸葛亮的大名。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蜀书诸葛亮传》

刘备在新野期间得到刘表的资助,日渐强盛,又大4延揽4方豪杰,且其本人“有枭雄之姿”(见《周瑜传》),按吕布集团的描述,便是“数反覆难养”,即惯于背弃故主。因此《魏晋世语》才会称“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

诸将谓(吕)布曰:“(刘)备数反覆难养,宜早图之。”--王沈《魏书》

(刘)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魏晋世语》

刘表既然“惮其为人”,可知他对刘备“数反复难养”的负面名声还是颇存忌惮的。而刘备彼时不知收敛,在新野招兵买马,笼络人心,经营集团势力,终于引来了刘表的猜忌,被改驻于樊城。

樊城紧邻襄阳(刘表治所),瞬息即至,可以视作是襄阳的附庸,而移防樊城的刘备,则陷入龙困浅滩的境地。从《9州春秋》的相关记载看,刘备在樊城期间过得不甚顺心,虽然衣食无忧,但壮志雄心遭到极大遏制,集团势力的拓展也被迫中断。

按《9州春秋》,“(刘)备住荆州数年,尝于(刘)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刘备归席后,借机对刘表诉苦,称“(昔)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言下之意是向刘表请兵,希望能够离开樊城,再度北上独立领兵作战。

司马彪在《9州春秋》中没有记载刘表对此请求的后续反应,不过按《先主传》所载,建安十2年(207)刘备向刘表再度提出北伐建议时,刘表的反应是“不能用”。

(建安)十2年,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刘)表袭许,表不能用。--《蜀书先主传》

需知,建安十2年的刘表已至暮年,行将就木(他卒于建安十3年),可见他直至人生的最后时刻,仍在提防刘备。推此而论,刘备在向刘表诉苦“髀里肉生”之时,无疑也遭到了刘表的回绝,被迫继续蜗居樊城,充当刘表的“上宾”。

按此,《后汉书》形容刘表对刘备的态度是“厚相待结而不能用”,所言非虚。

有趣的是,即使是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下,刘备仍在暗中发挥他笼络人心的本领,私下招揽了不少人才,其中竟还包括了刘表的“邑人”伊籍。此人入蜀后曾与诸葛亮、法正等人共造《蜀科》,属于蜀汉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伊籍字机伯,山阳人。少依邑人镇南将军刘表。先主之在荆州,籍常往来自讬。--《蜀书伊籍传》

所谓“邑人”,即同县之人。彼时同州之人称作“州里”;

同郡之人称作“乡里”;同县之人则谓之“邑人”。即伊籍与刘表皆为兖州山阳郡高平县人。

刘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魏书刘表传》

按《王粲传》及《博物记》,刘表对待“邑人”十分宠信提携,他招揽了王粲的族兄王凯为婿,恩宠有加,可知伊籍无疑也曾受到刘表的特别礼遇。

王粲与族兄(王)凯俱避地荆州,刘表欲以女妻粲,而嫌其形陋而用率,乃以妻凯。--《博物记》

然而最终结局竟是“先主之在荆州,(伊)籍常往来自讬”。伊籍彼时既依附刘表,那无疑应居于襄阳,可知上述情况大概率发生于刘备与刘表治所位置接近的情况下,即刘备客居樊城期间。

照此论之,刘备延揽人心的本领确实匪夷所思,刘表自始至终对他严密提防,也确有先见之明。

下1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