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295章 用好向老大直接汇报的机会(上)(第1 / 2页)

</br>天子对于马祥麟的这个处置,比郑海珠祈祷的还要“好”一些。

因为,马祥麟就算被削了大部分兵力,甚至哪怕只被允许带些许家丁、成为某个军堡的小小守备,也在实际上被放到了一个更重要的地方。

显然,秦良玉屡屡替帝国平叛的功绩,以及马祥麟自己当年对皇太极打的硬仗,都让从天子到辅臣的帝国核心权力层,仍保有对石砫川人的信任和倚重。

朱常洛口中的“北虏”,就是泛泛而指的蒙古各部。

后世坊间有个听到耳朵起茧的说法,道是明朝乃华夏最有气节的王朝,不割地,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不过,气节再澎湃,也无法粉饰真实的战况。

土木堡之变后,虽然于谦于少保用一场京师保卫战,为帝国续了命,但大明王朝,被犹如俱乐部经理下场耍帅踢球的英宗皇帝,败光了最能打的军事精锐。

所谓天子守国门的“守”,更准确地说,是威风半世纪,窝囊两百年。

仅以嘉靖时的庚戌之变为例,严嵩一句“边关战败可以掩饰、京师战败哪里能瞒”,明军就闭门怯战,坐视俺答汗将京畿烧杀抢掠痛快后拍马北归。

北虏虐明,无岁不警,无岁不至。总算到了隆庆年间,俺答汗的孙子,因为爷爷抢了自己的女人,一怒之下带人跑到大明求归顺,朝廷才以此为契机,与俺答汗议和,开放多处边境口岸进行互市。

那以后,朝廷定期要给北虏“抚赏费”,类似北宋时给辽或西夏的“岁币”。

在地域北虏的最前沿,宣大一线,万历时仅宣镇一年,抚赏银子就得二三十万两。

此刻,乾清宫西暖阁中,郑海珠盯着屋中没有烟气、却放热高效的瑞炭,毫无迟疑地赞道:“陛下圣明,让马将军去宣大边关,不但彰显明君气度,更是知兵善用之举。”

朱常洛听她对于北虏的反应是直接提“宣大”二字,心情略有些复杂。

一个妇人,只因四方码头地跑,又与武将们过从甚谐,所知还真不算少,北边东边这些个边镇都是哪些,主要防的谁,我这深宫太子,也是坐上龙椅后才开始弄明白。

朱常洛的目光,落在方才与叶向高仪事时所观的九边重镇图上。

很快,他语气温煦地开口道:“郑师傅别给朕戴高帽子了。朕才登基几天?哪里就知兵了,不过是叶师傅、孙师傅、董师傅他们从前教得好,让朕明白从善如流的道理。朕登基后,阔论辽东边事的奏章收到手软,却多为皮毛之议,只一个叫熊廷弼的赋闲官员,将建奴和北虏连起来说,力陈朝廷务必经略宣大一线。嗯?郑师傅也知道此人?”

朱常洛说着说着,见郑海珠听到“熊廷弼”时,面色明显有跃跃欲言的反应,自然要问。

郑海珠心道,熊廷弼这个名字,今日你做皇帝的不提,我也会提。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