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一百七十四章 二王不相见(第1 / 2页)

女人们逛起街来当真是没完没了,无论古今都是大同小异,吴为一开始还饶有兴致,在一旁还不时插话凑趣,惹得二女娇笑连连。不料跟了良久,眼中所见,耳中所听来来去去却都是香粉、首饰、衣裳之类,渐渐兴趣索然,偷偷打起哈欠来。

看到李若琳和小怜兴头正高,丈母娘也是容光焕发,眼中异彩连连,吴为也不便扫兴,心中暗暗叫苦,看来这一时半会儿的还难以结束,自家本来还想趁着时辰还早逛逛开封名胜的,现在看来估计是无望了。

李崇倒是无可无不可,在晚辈下属面前他倒是始终保持着士大夫的淡泊风度,他下马步行,不时与身旁的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攀谈着什么。

此人约摸二十来岁年纪,面目清秀,方巾褥衫,一副秀才模样。听其言语,却是在向李崇介绍开封的名胜掌故。他不说话的时候样子洵洵儒雅,甚至有点儿唯唯诺诺,一开口却像变了个人似的,侃侃而谈,神采飞扬。

原来安塞众人都未来过开封,少不得一位向导,正好陈桥驿驿丞在杨嗣昌来访之后对李崇着实巴结,见其是文官,特意找来一位本地书生伴游。

此人姓李名修竹,年纪甚轻,与赵文卓差相仿佛,家就住在开封北门外,惯常在码头左近作此营生。驿丞见他家贫,又是读书人,时常照拂于他,为他介绍些生意。

开封地处南北通衢,过往官绅行旅甚多,随喜游览开封风景名胜乃是题中应有之义,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旅游市场极大。李修竹本是开封本地人,民风地理再是精熟不过。对各处名胜掌故又是了如指掌,兼且身为秀才,饱读诗书。说起话来引经据典,头头是道。绝非寻常市井俗夫可比。

除此之外,他还有最大的优势就是能说一口道地的京师官话(以安徽凤阳话为底,类似今日的天津话),比本地通行的中州土音要容易理解的多,这一点让宦游多年的李崇顿感亲切。

要知道这游山玩水乃是文士风雅勾当,讲究的就是个情调,若是满口的本地土音,动辄就是“中”和“得劲”之类不免大煞风景。

最为难得的是。这样高学历高素质的向导伴游,索值却并不高昂,杂项全包,不过2钱纹银而已,对安塞土豪来说只好算是九牛一毛,考虑到这已经算是旅游细分市场中走高端路线的了,真可谓物美价廉!

吴为身为现代人,虽有百度可用,但中国近代数百年战乱灾荒频仍,历史湮没的细节不知有多少。又哪里是百度可以解决的,眼前这秀才生长于斯,又是见识广博。言词便给,将这开封城历史沿革,有多少市坊,多少胜景,正店脚店,地方特产,民俗掌故事无巨细一一娓娓道来,端的是引人入胜。

吴为本来是紧紧跟在李若琳身边的,但侧耳听着那李修竹说话。渐渐入神,不知不觉地凑了过来。不时也插几句话进去。吴为作为现代人,眼光见识自不用说。又在两边体制内都混过,勉强也算得是人情练达,世事洞明,寥寥数语间就让李修竹刮目相看,心中亦是啧啧称奇,两人彼此间都是大为佩服,不一会便已熟络起来。

李崇见李修竹神情自若,侃侃而谈,不由起了考校之心,旁敲侧击了一番,对方亦是对答如流,制艺,诗赋都颇有可观处,不禁对其增加了不少好感。

三人正谈得兴起,忽然前方传来喧哗之声,抬眼看时,只见从北门处行进来了大队车仗,首尾皆有数十名高大健硕的骑马甲士拱卫,皆是头簪红缨,所佩刀剑与甲胄摩擦得铿锵有声。车驾的前后两旁更有百余人步行簇拥,其中有打幡的,举旗的,敲鼓的,持盾的......不一而足,当真是前呼后拥,声势煊赫。两旁更有健仆扬鞭开道,粗长的皮鞭直抽得街面上啪啪作响。

又见不少开封府的衙役在队列前方疏散人群,维持秩序,一个个忙得满头大汗。路上行人慌忙避道,呼儿唤父的,踉跄失足的,乱成一团,间或还夹杂着童稚女子的哭喊尖叫声。

此处正是开封主街,路上行人车马极多,手脚快的早就避让在两旁店面之中或是屋檐之下,更有那一众百姓避让不及的便往吴为这边涌来,饶是安塞营亲卫高大强健,训练有素,在人潮的冲击中亦是手忙脚乱,左支右绌,好不容易方才堪堪站定,将李若琳和李崇吴为等人卫扈在了中间。

吴为见这车仗排场甚大,望向李修竹,只听他“咦”了一声,自言自语道了一声:“怪哉。”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