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八十年代最惨的不用问,正是看起来有点鸡肋的海军了。这年月海军惨到什么程度?讲一件事就知道了,再过两年中越南海海战的时候,中国海军因为缺少堪用军舰,曾经很认真的打算把坦克和火炮搬到货船甲板上支援作战……
可想而知,此时的海军穷的都快要哭给你看了。
而就在海军穷的连船漆都快刷不起的时候,突然国内军工系统接了一个七十亿美元的大单。不过非常可惜,这笔军工贸易只是肥了陆军老大哥,和新贵空军二等人。海军?海军唯一能拿的出手的就只有郭文眼前这个人了,全程跟踪了伊拉克军贸大单全过程的翻译——张绍忠海军装备论证中心助理研究员。
靠着张绍忠的完美翻译工作贡献,海军勉强从总后要到了一笔一千美元的翻译费。
可这么一点钱,海军深切的感觉到了什么叫做肚子饿还不是最痛苦,最痛苦的是饿惨了的时候,却尝到了一小口肉。
这种被挑逗起来的饥饿感,能让人做出一切疯狂的事情。
放到已经穷疯了的海军身上,结果倒也差不多。
当从科委主任宋老那边听说奇迹小能手胡总有个造船计划的时候,整个海军几乎都是泪流满面的。
总算,总算轮到我们海军开荤了!
为了能够抓住胡总递过来的金钱树枝,海军这次又想起了在70亿美元项目里表现良好的张翻译,也就是海军装备论证中心的张绍忠助理研究员。
张助研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渤海造船厂的技术水平进行调查,以确定是否能够满足胡总对开发造船新技术的需要。
海军装备中心的人听到宋老转达的巨型总段造船法,当即就意识到了这里面蕴藏的巨大价值。
和王以纯、章明杰两个雾里看花的半内行、半外行不同,海军的人只是听到这个思路,几乎就立刻跳了起来。
只要能够解决电子技术的瓶颈,本来巨型总段造船法就是一层窗户纸的事情。而总段生产车间最急需解决的巨型龙门吊,和总段移动平顶车,正巧也是建造核潜艇必须使用的设备。
这样一来,只要确定这些设备足堪使用,后面就是中科院计算所的工作了。
等着胡总从美国进口了光电测量设备,或者真的引进了摩托罗拉的晶圆厂,可以想见接下来就是中国造船企业爆产能,然后横扫世界造船业的盛景了。
说的好像非常简单,但要实现这个远景目标,需要做的工作可是不少。
制造核潜艇确实是有一系列和巨型总段造船法相通的技术,但并不表示可以直接拿过来用。就算可以用上,总不能停了核潜艇的建造,把设备拿来造民船吧?所以说简单一句话概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不是没有人建议干脆甩开胡文海,海军自己拉杆子做这个项目。然而这样的论调很快被从上面否定了,不提胡文海此时的大熊猫待遇,以海军穷的当裤衩的钱包,是能完成硬件技改,还是能开发测量和模拟的电子技术?
放眼全国,有这个统和能力再加上手里有足够海量资金的,也就是胡文海了。
这一系列的上层博弈反映到下面来,就是体现在了郭文和渤海造船厂这边军工系统的重视上了。
作为海军装备论证中心的助理研究员,张绍忠可谓是在这里获得了明星一般的接待。
要知道最后这个合作能不能落到渤海造船厂的头上,可能就是他的一句话而已。
这不是刚下了车,张绍忠就被郭文和渤海造船厂的军工系统人员簇拥着,给塞到了船厂食堂的小灶餐厅里。
“来来,张助研远道而来辛苦了,我作为半个东道主,先干为敬!我干了,张助研你随意啊!”
说着话的功夫,郭文咕咚一声就将二两白酒的口杯一口给闷了下去,顺便还把杯子倒过来以示诚意。
就在张绍忠端着酒杯不知道该不该喝的时候,突然一阵吵杂的脚步声从外面向小灶餐厅里走了进来。
“咦,这不是张翻译吗?”
两支不约而同碰到一起的队伍里,突然响起了张绍忠颇为熟悉的一个声音。
“这是——胡总,哎呀,真是好久不见了!”张绍忠像是扔掉炸弹似的,把手里的酒放回了桌子上,连忙笑着向胡文海走了过去。
“是啊,真的好久不见了。”胡文海颇为感慨的和他握起了手,突然小声问道:“对了张翻译,你有没有兴趣换一个工作?”(未完待续。)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