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那片茫茫夜色,苍苍山峦间,一江静水沉沉深流,空灵的乐声也便如水一样流淌,众人不自觉便沉浸在这美妙的乐曲声中。
山川行止,一叶扁舟缓缓驶入江心,有人白衣高帽,负手立于舟上。一轮圆月升在高天,画面再转过去,白衣人已然落座,举杯饮酒,他的对面,是一人持箫,吹着悠扬的曲。
洞箫幽幽,紧接着,画面上一列列的词句便交替出现: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刘彻脸上兴味的笑容褪了下去,锐利的眼眸里闪着精光,一瞬不眨地盯着水镜里的文字。透过那些字句,他仿佛看到了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好景里,列子御风而行的情境,不自觉便有几分痴了,喃喃道:
“这苏轼,莫非也成仙了不成?”
刘彻很矛盾,观看水镜以来的理智告诉他,苏轼是不可能成仙的,但这赋里的意境空灵缥缈、高迈超逸,竟比司马相如《大人赋》里的描绘更脱尘三分,当真是难及而又可及的神仙之境!
刘彻刚刚歇下去的寻仙的心思又冒了出来,苏轼这赋简直写得他心里直痒痒。
另一边,司马相如面上也有了几分呆愣,他是存着心思要和苏轼一较高下的,诗词比不过,赋体可是他的看家本领。
可是,可是……
司马相如不觉得自己写得差,但他却从没有见过像苏轼这样的赋——有庄子之文气,又有诗歌之韵律,用的也尽是些浅淡文字,可组合在一起便是一篇神物。
天生才也!
他的脑中蓦然出现这几个字,继而长叹一声,又跟着水镜里的展示,一句句无声诵读着,只觉齿颊生香、心旷神怡不外如是。
唐朝。
韩愈神色微动,受某些固有原因的影响,他是不大欣赏辞赋骈文这类文体的,多数将之目为南朝文风之遗毒。可这篇赤壁赋,属对之间更有古文之畅达灵动,文从字顺明白晓畅,情理相合逸兴遄飞。
他想起王勃的《滕王阁序》,如果说王勃的赋体还有着南朝华美对偶之流风,苏轼此篇真真称得上是完全的新体了!
一代文宗的眼光何其敏锐,韩愈清晰地看到了苏轼辞赋中与古文如出一辙的朗畅之气,他心中忽然生出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古文之倡行,必然是成功了!
【大家一看便知,刚刚我播放的是苏轼《赤壁赋》的内容。《赤壁赋》也是苏轼谪居黄州的产物,名震千古。这篇文章在我们必修上册的第八单元,一本书里选了两篇,只能说不愧是苏轼。】
顶着父亲和弟弟赞赏的目光,苏轼摆摆手,含蓄地笑了,他也不曾知晓,自己在后世竟然声隆至此,他忽然觉得刚刚得知自己仕途波折的抑郁都被冲淡了几分。
千载有知音,夫复何求?
【由于它也是背诵篇目,我们就顺带着简单讲一下。苏轼在黄州一共写了前、后两篇《赤壁赋》,这里选的是《前赤壁赋》,它应该作于《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前。
如果说《念奴娇》里,苏轼将赤壁战场的重点集中在周瑜的身上,那么在《赤壁赋》中,目光则聚焦向了曹操。】
三国。
看完全文已然被暴击到的曹操面无表情,只想叫水镜闭嘴。楚棠可不管他,她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帮着苏轼扎了曹老板的心,自顾自地接着道:
【这段描述是借由客之口说出来的,有考证说这个客是苏轼的朋友,一个叫杨士昌的道士,他善于吹箫。
但赋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主客问答,比如前面说过的子虚、乌有、亡是公,是作者虚构的人物,代己言情。这里其实也可以这么理解。
客以箫声相和,这箫声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比较悲切,深谷中潜藏的蛟龙听了都会起舞,孤舟上独坐的寡妇听到也会落泪。
这里要注意舞和泣都是使动用法,使……跳舞,使……哭泣;另外还有壑和嫠这两个字,尤其是嫠,名句默写高危字,切记不要写错!】
苏轼:……
又来?
围观了一会热闹的梅尧臣一阵失笑:“说来也是有趣,后世学子知晓经史诗文,更兼所谓物理、科学,怎么时常又闹出些白字先生的笑话。”
欧阳修到底宽厚,眼中浮现几缕宽和的笑意,道:“后世之学与古不同,想是这些字用不惯吧!他们那《故都的秋》,让我们读起来,也颇觉拗口啊!”
“那倒是。”
梅尧臣点头认同。只不过,许是参与科考,知晓学子百态,每次听楚棠这样提醒错字,他几乎能想到后世学子在考试之时因一个字而踌躇抓耳的样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