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4章 登高1(第1 / 2页)

圣者,通也。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自古及今,有圣人如尧、舜者,有文圣孔子、武圣关羽,圣人简直是对一个人的最高赞誉,杜甫竟然可以被称为诗圣!前面来了个谪仙李傲天,后面来了个圣人,你们写诗的都这么恐怖吗?

太极宫。

李世民怔愣之后,随即就是一阵狂喜:“观音婢,我大唐竟是出了位圣人!”

长孙皇后亦是笑得开怀:“二哥素日里就雅爱词章,大唐诗教昌隆,实在是再好不过了。”

李世民点点头道:“是啊,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读诗写诗益处颇多。该让孔卿(孔颖达)和辅机广采文士名家之作,都为一集,大倡诗风,使后世之人凡读诗则必望我大唐,也可借以立不世之基业。”

长孙皇后笑着赞同:“孔大人家学深厚,兄长从旁作辅,此事必成。”

帝后二人三言两语将事情敲定,此时的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由朝廷牵头的编诗工作受到了无数文士的欢迎,甚至连民间百姓都以能作诗为荣。有唐一代,官修诗集蔚为大观,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也成为了大唐帝国文治的最重要表征!

未央宫。

回过神来的刘彻语气莫名:“诗圣啊……”他打量了一眼司马相如,随后颇为遗憾地叹了口气:“算了,你不行。”

司马相如:?

我谢谢您?

我的命也是命,您酸就酸不要伤害我好吗?

洛阳。

李白拍了拍新朋友的肩膀:“不错,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子美也是大才!”

杜甫有点懵又有点激动,听到这话没忍住闹了个大红脸:“哪里,哪里,后人谬赞,我怎么能做诗圣。”

那可是圣人诶!和孔夫子坐一桌的!

李白却毫不在意:“我看后人挺公允的嘛!”他对这个比自己小的新朋友还是很有信心的。

崔府,刚刚放话的友人一阵尴尬,尴尬之余又有些不平:“这杜甫名不见经传,竟然能写出一等一的好诗?”

一旁的崔颢接受良好:“诗文犹有高峰可攀,这是好事。”

友人叹服:“崔兄心性阔大,我不及也!”

【在学习《登高》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杜甫的另一首名篇——《望岳》。】

水镜上贴出原文,众人一齐望去。

初唐。

杜审言抱着品鉴的心态读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这起句……”他皱眉,在嘴上咂摸几遍,忽然精神一振:“大才!此子大才!”

杜审言本就是诗歌大家,个中深浅一品便知。这首诗以问句起笔,看似平平,实则言岱宗、齐鲁,则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具有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所谓“传神写照自在阿堵之中”,如此写泰山,读来便是一气浑成之感。

“杜甫的诗写得好啊!”

杜闲虽不及父亲精于诗道,但耳濡目染,也能从诗中感受到一股浑然之气,闻言也附和道:“父亲说得是,这首五言句颇有大家风范。”满眼好诗的杜审言没空理儿子,捋着并不存在的胡须,越品越觉得这首《望岳》精妙过人。

“此子诗笔深沉,深得我心,他也姓杜,不知与我杜家是否有些渊源。”

他实在是生起爱才之心了。

杜闲被自家父亲无视,心里有些不平衡:“哪有这么巧的事,父亲您别想了。”

杜审言眼睛一顿:“去去去,不中听!有你这么和老子说话的吗?”

杜闲默默闭上嘴,行吧!

李世民轻咦了一声:“初中,是在说他们那的官学?”

房玄龄接道:“这初字听着倒似一种层级,初高相并,莫非初中之外,还有高中?”

李世民沉思片刻觉得有理:“初中、高中,由浅到深,倒是个不错的思路。”

房玄龄心领神会:“学问知识关乎国本,臣会与诸同僚商议,再奏与陛下。”

“有劳房相。”

李世民满意地笑了,有个善察上意又能力超群的臣子真好,更何况这种臣子在他贞观朝不止一个,突然觉得好有优越感呢!

【这首诗写于24岁,杜甫进士落第,于次年漫游齐赵,登泰山而赋诗。这首诗先写泰山磅礴,再抒发豪迈之情,很有气势,尤其是结尾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当着偶像的面被夸,杜甫有点不好意思,但他自觉自己这首诗写得还是很不错的,于是也就愧领了。

他开口,语气里有几分怀念:“当年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于山中游览,亦觉形胜,登高而望,确有心胸开阔之感。”

李白一笑:“尾句确实神妙。”

【这里其实用了一个典故,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而杜甫却说自己登上泰山,小的是众山,这里的众山其实也就是泰山。“凌”,凌驾,不是望泰山,而是脚踩在最高峰,凌驾于其上,这样,“泰山”就变成“众山”了。

泰山远望很高大,但你登上去,它就变小了。怎么样,阅读理解dna动了没有?杜甫这里是在暗示啊!我站得高了,精神境界就高了。

这句的厉害之处不是在说泰山有多雄伟,而是表现了杜甫的凌云壮志。进士落第那事在他心里根本不算什么,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次不行爷就二战!青年杜甫,就是这么拽!】

众人绝倒:对,确实很拽。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