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是你听我的,要么是我听你的。发展工业,站在时代的角度上,当然是最为正确的选择。
可如果在这个时候,李世民觉得会影响到皇权的统治,要求太子停止,那要如何。
就像是水泥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在经营这块,从国家的角度来说,肯定是赔本的。
打仗要调动这么多人,工业发展又需要大量的人口。
那么谁来种田呢。
毕竟现在的农业经济,还能达到后世那样的程度,大规模发展工业基础,必然需要大量的青壮年人口。
如果李承乾不能掌控权力,那么大唐自然就不能按照他所设想路那样走下去。
李世民对于大唐,也会有自己的设想。
人心隔肚皮,就算是父子,也不可能说想法完全一致,肯定会有矛盾的地方。
这些矛盾怎么解决,这就是权力的争夺了。
当然,很多方面,李承乾也是可以妥协的。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子的权力,哪怕李承乾不去争取,也会自然而然的进行增长。
这是自然变化的规律,太子注定就要跟皇帝有所争夺的。
因为权力的变化,是没有办法去停止的。
有人会说,那太子听皇帝的话,不就行了。
但事情从来都不是这么简单。
猜疑,顾忌。
还有魏王的虎视眈眈,五姓七望想法设法的夺嫡。
你不争,那就被人争。
如果什么都不争,即便日后当上了这个皇帝,皇位就能坐得安稳吗。
没有心腹的臣子,没有自己的班底,又怎么去行驶属于皇帝的权力。
如果去争。
皇帝又会觉得太子的权力过大,打压,平衡,甚至是逼迫。
太子从来就是高危行业。
就像是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不断的推着你前进,让你只能主动的,或被迫的,去掌控更多的权力。
然后又不可避免的,跟皇帝之间的权力发生碰撞。
哪怕是后世明朝太子朱标,号称史上最稳太子。
但他同样会跟朱元璋争吵不断。
被朱元璋追着打。
这双看不见的手,并不是被谁操控,而是在这样王朝时代的政治体系下,所裹挟着。
太子就是得进步,就是要往前走。
不仅仅是太子的个人意愿,还有所有跟随太子的官员,武将。
他们的欲望,追求,跟太子绑定在一起。
一朝天子一朝臣。
官职是有限的,座位也是有限的。
你想上去,别人就得下来。
太子不上去,后边跟着的人怎么上去?
皇帝不下来,太子又怎么能上去。
李承乾知道,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因为谋反是事实。
再大的功劳,能掩盖住谋反的事实吗。
当李世民知道太子真的要谋反,铁证如山的时候,李承乾还能继续当太子吗。
对于房玄龄的动作,李承乾是有感知的。
也很清楚,现在的房玄龄对他下手,肯定就是在谋反这件事上。
贺兰楚石那边,已经安排到军营里来了。
然而不是说把历史上谋反的点切断,就能把谋反这件事彻底掩盖下去的。
没有纥干承基,没有贺兰楚石。
但还有侯君集,赵节,杜荷,李安俨,李元昌,李德謇。
李承乾能把他们全部都干掉吗。
那么谁又能保证,这么多人,每个人都不出任何问题,都绝对不会泄露太子谋反的事情。
房玄龄这么老谋深算的一个人,他会想不到,太子如果谋反,会跟哪些人有所关联。
只要顺着这些人往下不断去查,总是能查出蛛丝马迹的,总是能把谋反的证据找到的。
谋反这种事,是要让别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
如果知道了,再去找证据,就变得简单了。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管李承乾如何去防备,总会有防备不到的地方。
所以摆在李承乾面前的,只有一条路。
那就是不断去往前走,争取到更多的权力,乃至于更多的兵权。
只有当手里的军队,已经能够跟二凤都比肩的时候。
那么谋反的事情,就能盖过去了。
站在李世民的角度看,所有皇子中,确实是没有比太子更为适合继承皇帝的儿子了。
太子继承皇位,肯定能带领大唐走向更高的巅峰。
可从来不要去以此揣测人心。
史书浩瀚如烟,然而总结下来就四个字,争权夺利。
权力的诱惑,尤其是当皇帝的诱惑。
一旦你低估他,就会遭受到惨痛的代价。
为了皇帝这个位置,骨肉相残,父子相杀,比比皆是。
能上位的,从来不是比的谁更优秀。
而是比谁够心狠手辣。
所谓皇家无情,不外如是。
所以当李世民知道李承乾确实在准备谋反的时候,是废太子呢,还是废太子呢。
暮色降临。
李承乾看着天上明月,陷入沉思。
于此同时,太极宫中。
李世民好像也有什么感受一般,抬头看向天上明月。
“阿难,你说,朕是不是错了。”
“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就应该打消太子伸手兵权的想法。”
“当年,朕便是依靠着玄甲军,屡立战功。”
“如今,太子同样掌有五千重骑。”
“他会生出,当年朕那般的心思吗。”
知子莫若父。
可现在的李世民,已经有些看不懂太子了。
张阿难喉见滚动,却开不了口。
他总不能说太子仁德孝顺,不会跟陛下当年那样,生出不该有的心思吧。
那岂不是说陛下不仁德孝顺了?
所以还是闭嘴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