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政那边的同志,很快读过这新一版的《环》,极为振奋。
可以说,此前靳开来的结局,是《环》当中最令人心绪难平的处理。但如今,江弦解决了这份怅然,还留给小说一份更大的敬意。
“再版!立刻再版!”
总政很快便做出决定。
此时,距离战士出版社出版首版《高山下的环》发行还没过多久,便要再版一次《环》这篇读物。
这份待遇是前所未有的,这场阅读盛况也是空前绝后的。
战士出版社的编辑袁厚春跑去江弦家里,敲开门,一看着他就喊:“江弦同志!”
“这是咋了?”
“你的那篇小说,总政决定了,再版!”
咝。
被打扰了创作的江弦,也忍不住激动起来。
他激动也是有理由的,毕竟这个版本的《环》不是他抄的,是他自己写的。
总政认可这篇修改过的《环》,自然也是认可了他。
“袁厚春同志,这次出版,应该是按照增补版给我出版了吧。”
“这当然。”
以前说过,增补版就是向读者提供额外的内容,不是基于原版的修改,而是增加新篇章,在出版的时候会特别标识。
江弦并未改动原稿,只是添加了一段为靳开来平反的剧情,出版时当然要标识为增补版。
“既然是新一版,你们是不是应该给我支付新一版的稿酬?”他开口问。
这不是市侩。
增补版是江弦自己努力写出来的,江弦也并不是太在乎这么点稿费,他在乎的,是这个努力之后收获回报的感觉。
“那是当然。”袁厚春说。
他在心底咂舌,如今接总政通知,《环》是全军读物,销量当然不会低。
出于这样的背景,增补版的《环》销量并不会受到之前《环》的影响,到时候收到手的稿酬,光是想想就相当的可观。
袁厚春告辞以后,江弦马上又收到一通电话,来自孔罗荪那里。
他激动的表示,部队果然履行承诺,已经同意将万寿寺的西院交给文学馆,摆在他们“中国现代文学馆”面前最大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小江,这回多亏有你啊!”
孔罗荪很得意,这回成功迁移去万寿寺,江弦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万寿寺原本由部队占用的房子正在有期限的撤出,或许是出于对江弦的照顾,撤出的干干净净,甚至对一些可居住的房屋进行了简单修缮,没有给文学馆的人留下一片狼藉。
筹建委员会商议请青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们设计初步方案。
最后拟订出修建计划,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修缮一号、二号两个院落。
第二步清除火烧场,修建第五号院子。
第三步修建第六号院子,并专门修建出一个文物资料的存放处.
委员们各显神通,之前的事情,江弦已经出了一份大力气,加上巴金的叮嘱,孔罗荪原本不想再麻烦江弦让他再做什么。
谁料江弦又给他们送上一份大礼!
要知道,以零为起点的资料汇集可谓是异常的艰难,委员们捕捉每一个信息,从报刊杂志上,也到旧书店收购站去,甚至打算到造纸厂寻找线索。
那真是一点一滴的积累。
结果在江弦的介绍下,一个名叫赵一凡的人进入了筹建委员会的视野。
赵一凡便是赵振开给江弦介绍的收藏家,他收藏的文学作品原稿数量极大。
据说嗡嗡嗡那会,从他家里拉走了整整四小车的资料还没拉完,等嗡嗡嗡结束以后,这些资料没处扔,就又全都还给了他。
赵一凡收藏很讲究品相,所有的资料都用大纸壳装着。
委员们到他家里看的时候,他还要把窗帘拉上,免得阳光直射到这些资料上面。
而在他的精心保存下,这些珍贵的资料可谓相当完善,极大的充实了如今文学馆的馆藏。
“感谢你啊,赵一凡同志!”孔罗荪郑重的与赵一凡握了手。
与此同时,在他心底也不禁又为江弦而感动。
这个年轻人,真的为这座文学馆四处奔走,立下大功。
十一月,秋末一瞥,极尽温柔。
部队效率极高,增补版的《环》单行本很快在军队内部发行。
《十月》给江弦制作的丛书《高山下的环》也上市一段时间。
其中收录了江弦《高山下的环》以及《芙蓉镇》两篇小说,还有江弦的创作谈,以及冯沐的文学评论。
至于《环》增补版在市面上发行的工作,也被江弦交到了老朋友人文社那里。
这天,江弦接到了张守仁的电话。
他很振奋的告诉他,据他所知,有一位同志自费购买了两千册图书,赠送给了正在前线参战的将士们。
江弦并不是太意外。
他知道这件事不是空穴来风。
因为这件事太有名了,在另一时空当中也发生过。
这个层面的同志,自费购买两千册赠给战士。
对于一部小说来讲,这个规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消息传的很快,被报道以后,产生了极强的轰动效应。
《环》在读者群体中的热度继续飙升,被推向另一个高点。
文学界不少作家和评论家都预测道,在即将展开的1981年全国优秀小说评选上,《高山下的环》将毋庸置疑的拿下一等奖,甚至是第一名。
当然,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的声音,毕竟在过去的这一年里,文坛诞生了太多优秀的中篇小说,像是此前路遥的那篇《人生》,同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极大的轰动。
江弦彻底晋升为名人,威风八面,每天都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转载请求,每个星期都会有稿酬单给他送来。
还有不少高校的团委和文学社邀请他去讲座。
他忙里偷闲,终于在一个午后,完成了《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这篇小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