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11章 江弦的毕业作品(第2 / 2页)

《收获》太着急要了,他又有什么办法。“谁看过了吗?”古鉴之问道。

“王剑清同志还在看,是一部长篇小说,看了两天了,应该快看完了。”陈姗姗指了指办公室的角落。

众人朝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王剑清完全沉浸在故事当中。

文讲所对她的水准非常放心,王剑清是《湘江文学》的主编,也是9,3学社《红专》刊物的副主编,是绝对的火眼金睛。

说话间,王剑清便抬起头来。

了两天时间,终于读完了这篇十二万字的《琉璃月照铜钱街》。

此时已近中午,办公室玻璃仿佛染上了太阳的色彩,像是肥皂泡一样流动的光晕,王剑清只觉得眼前是李兰德直逼穹顶的磅礴巨画,水墨挥毫,时而轻纱曼舞,时而浓墨重彩,大抵是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最神秘的面纱被轻轻揭开,露出深邃而庄严的面容,她站在其面前,仿佛被画上的群山倾轧,无法逃脱。

王剑清又想起文中的原句:他画出来的是某种古老的、令人震骇的东西,是不属于人世尘寰,同天地交感,既美得惊人,又狼突鸱张。

“李兰德、李兰德”

“剑清、剑清。”古鉴之察觉到她的异状,“稿子怎么样?”

王剑清捏着这篇稿子,恍惚许久,才回过神来。

“真好、真好,不愧是江弦会写出的东西。”

陈姗姗立马被勾起兴趣,凑上来和她打听,“是什么类型?伤痕、反思?”

王剑清沉吟片刻,总结道:“还是意识流小说,不过这种意识流和他之前写的《米》又不一样,很独特。”

此话一出,整间办公室的老师都迅速围了上来,几乎是停掉了所有对其他学员的讨论,都来听王剑清讲江弦的这篇小说。

王剑清俨然成了办公室的中心,或者说江弦的文章成了所有人关注的重点。

她先喝一口水,稍作思索,很迅速就找到了切入口,这篇小说能聊的东西实在太多。

“这篇《琉璃月照铜钱街》视角和《棋王》相似,都是‘我’在讲一个叫李兰德的人,但是又比《棋王》更高级、更好。

‘我’不再是见证者,‘我’常常从别人的口中得知这个故事,江弦常以他的口吻提醒,也许这个故事不值得相信,说其实‘我’对真实的事情所知甚少,这么一读,总让人分不清是写实还是虚构。”

“真实的虚构?”李清泉提出一个说法。

王剑清眼前一亮,“清泉同志说的有道理,就是伱说的那种感觉,这种小说技巧真是高超,江弦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经典人物、线性叙述了,读完这篇小说,写作不像是写作,就像是一场.一场.旅行,他现在写东西,有点随心所欲、手到拈来的味道。”

陈姗姗已经听傻了,“王老师,您说的江弦这是要成精呐?”

“别瞎说。”

小井老师打她一下,“建国以后不许成精。”

办公室哄笑一阵。

但此时,任谁也没办法忘记王剑清所形容的那种感觉

——随心所欲,手到拈来。

之前江弦发表的一篇《米》,几乎把他推上国内意识流第一人的宝座。

毫不夸张的说,如今整个文学界都在研究江弦的意识流写法,就像是当初研究《伤痕》《班主任》这些伤痕文学作品,但难度不是同一量级。

大家还没学来,江弦就又一次突破了自己。

“真有那么夸张?”徐刚有些难以置信,他本能的觉得王剑清夸大其词。

李清泉也迫不及待的取过稿子,刷刷往第一页翻去,“剑清同志,大概讲了什么内容?”

“小说太长了,我不好说,不过根据故事的地点,大体可以总结是三个故事,上海的故事,香椿树街的故事,枫杨树村的故事。”王剑清道。

“上海我知道。”

小井老师挠了挠头,“香椿树街、枫杨树村是哪?”

陈姗姗一琢磨,“枫杨树村是他在《米》里虚构的一个地名,象征着美好而梦幻的理想村,看起来江弦还挺喜欢这个地方的,至于香椿树街,我估计也是他虚构出来的。”

王剑清还在回味着小说的内容,她还有些晦涩的东西没有读透。

“不行,读一遍根本不够,这篇文章还得多读几回。”

“剑清老师,你一个人看两天了,你不能不让我们看啊。”陈姗姗急匆匆道。

“赶紧请誊抄员多抄几份。”刚才还夸江弦给文讲所省事的李清泉无奈的说。

所有学员里就他写长篇,这下评审起来数他麻烦了。

另一边,班主任陈涛正收集着学员们在文讲所期间发表的作品。

当初说一篇发不出去的莫伸埋头填写,全班就铁宁、陈世旭俩人最闲。

江弦捏着单子去到讲台。

“陈老师,我想问问通俗文学杂刊上发表的算么?”

(本章完)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