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万一洋人被逼急了增兵,滕兴甫依然还得边打边撤,后果可就难料了,不要说还有可能会有人蠢蠢欲动,战事一拖下去,老毛子可就要在关外站稳脚跟了,那里可是咱们满人的根基,万不容有失啊!”慈禧苦笑着摇摇头,长叹一口气说道。
“仲华,哀家这是有些得陇望蜀了,你说得有道理,但愿滕兴甫不要让咱们失望。”
“好啦,既然滕兴甫获胜的可能极大,那咱们再议议这议和到底是一个什么章程。”
荣禄思索着说,“太后,如今滕兴甫刊出了那篇文章,让他声望大涨,甚至张香涛都急着要跟滕兴甫沾些光,刊载文章表示支持滕兴甫,咱们也不能落后于人,以免百姓被有心人挑拨,诟病于朝廷。”
慈禧眉头一挑问道,“仲华,你的意思是咱们也明旨天下,表明支持滕兴甫的态度?”
“对。”
荣禄肯定地说,“这道旨意一定要早发,最迟也要在滕兴甫一打下廊坊,就立刻传旨天下,表明朝廷的态度。”
“不过嘛。”
荣禄斟酌着说道,“旨意上不要说朝廷在议和一事上持什么条件,只对滕兴甫大加赞扬即可。”
“然后可以暗中下旨给李少荃,要他先按滕兴甫的那些条款和洋人来谈。”
“这样,不管最终议和结果如何,朝廷都可进可退。”
慈禧点点头,然后又有些遗憾地对荣禄说道。
“如此一来,恐怕就要苦了李少荃一人了。”
荣禄没说话,只是默默点了点头。
他明白,如此一来,议和有了好结果,百姓会把功劳算在滕毓藻头上,议和的结果不好,甚至哪怕只是赔付一些银子,李鸿章也会被天下百姓骂个狗血喷头。
而朝廷不管议和结果如何,都不会受到波及,可以说,此举对朝廷有百利而无一弊。
慈禧再次轻叹一声,“也罢,哀家就不计较李少荃东南互保一事了,另外,再加封李少荃三等镇国公作为给他的补偿吧。”
说完这些,慈禧似乎从对李鸿章的愧疚中解脱出来,对荣禄说道。
“仲华,如此说来,咱们是要全盘接受滕兴甫的议和条陈,那么你再说说,这些条陈,洋人最终会接受吗?”
“或者说,他们最有可能接受哪些?最不可能接受的又是哪些?”
荣禄思索了片刻说道,“太后,微臣的意见是,全盘接受滕兴甫的议和条陈,一字都不改,就一这些为议和基础。”
荣禄苦笑着说,“洋人何尝在咱们手中吃过如此大的亏,这对他们恐怕就是奇耻大辱,微臣实在想不出洋人最可能接受的是那些条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