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府兵制的先声(4k)
独孤如愿进了怀朔镇城,就带着求援信去了镇将府,高欢则急匆匆的赶往家里,赶去见分别已久的妻子娄昭君。
这次从洛阳回来,怀朔镇城内又萧条了不少,高欢牵着马,看着破败的城墙和城外的烽烟,又想到了洛阳的繁华,高欢忍不住想起那一夜羽林之变的场景,加快了向家的脚步。
自己的根基在六镇,高欢更明确这个想法。
等到第二天,司马子如见到了双股打颤的高欢,忍不住打趣道:“看样子嫂嫂要把这些日子欠的公粮,连本带息收回来啊。”
高欢锤了司马子如一拳,又看着他歪戴的头冠说道:“你为何要戴个歪冠?”
司马子如的脸也有点红,他低声说道:“你不知道,这是镇城内最新流行的样式,就是昨日那个独孤如愿戴着歪帽子进城,一下子就成了最新风潮,大家现在都这么戴冠帽。”
高欢看到司马子如这幅样子,忍不住说道:“六镇战事都这样了,你还有闲心弄这个?话说子如伱也读过书,难道不知道成语吗?”
“什么成语?”
“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贺六浑你!”
但是看到高欢这张帅脸,又想到独孤如愿那张帅脸,只是普通人相貌的司马子如扶正了头冠,对着高欢正色说道:“杨镇将要见你。”
“走吧。”
——
反观朝廷大军这边,自从离开洛阳之后,大军走到极慢,一路上向北前行了近二十天,才算是到了晋阳附近。
这倒不是苏泽的前军走不快,而是李崇的中军要保护蠕蠕王和寿阳公主,还要带着公主陪嫁的车马,实在是走不快。
既然大军走的慢,苏泽就带着游骑兵不断在并州游走,每到一个地方就拜访周围的村落,点亮并州的地图,和当地老乡了解并州的情况。
并州就是河东地区,所谓河东就是秦代的河东郡,汉代的冀州,在北魏就是并州、肆州等州,放在后世就是山西地区。
自从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鲜卑国族高层和河东士族不断通婚融合,河东士族是整个汉化改革的最大受益者,特别是在分别姓氏改革中获得巨大红利的汉人五姓,其中不少就是出自河东地区。
在苏泽的刻板印象中,河东应该是遍地豪族,应该是富者阡陌连片,贫者无立锥之地。
可是到了并州后,苏泽才发现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今天苏泽驻军的村子,就是并州的一座“三长村”。
苏算被苏泽任命为屯骑营司马,苏泽没有让屯骑营进村,而是在村外驻扎,又让苏算带着东西区和村民交换肉类,宣扬屯骑营的名号。
说起来出征的一万禁军,实际上算上征发的民夫,负责辅佐的地方州郡兵,整个队伍超过五万人。
这五万人一起行军是非常恐怖的,如果全部捆绑在一起走,可以像蝗虫一样吃光沿途所有的物资。
所以这种规模的古代军队开拔,往往都是让各军分别行动,然后约定在某个战略要地再集合。
苏泽作为屯骑校尉,统领屯骑营、材官营和另外两个禁军营,合计一千人作为前军,携带的粮草干粮也就只能充饥用,想要吃点好的就要向周围的百姓要。
军纪差的队伍自然是一抢了事,也有苏泽这种军纪优良的,每次要粮食都拿东西交换。
苏泽这么做自然是为了自己在并州的口碑,果然等苏算带着村里的三长回来拜见苏泽的时候,三人都听说过了苏泽的名声,早就已经准备好了酒和牲畜前来劳军。
三长制度是孝文帝时期大臣李冲提出来的制度,这项制度是为了打压那些盘踞在北地几百年的汉人豪强兼并土地,从而建立的基层组织。
三长制即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从洛阳北上,苏泽就见到了两种村落。
一种是世家大族建造的坞堡,这些村落的特点就是都会有一座类似于城堡的庄园,坞堡庄园里居住的都是当地豪强,村里的土地基本上都是这个豪强的,从坞堡庄园向外延伸的土地租给佃客耕种。
佃户要承担朝廷的赋税之外,还要给承租的土地交租,但是他们投靠豪强可以逃避一些官府征发的劳役,同时在乱世的时候还可以逃进坞堡内活命,坞堡主人往往也会训练私兵,用来打击坞堡周围的强盗。
遇到这种坞堡村,就算是军纪差的军队也不敢掠夺,只能派人和坞堡主人沟通,谁也不知道这些地方豪强在朝中有什么姻亲后台,抢劫了他们可是要被朝臣参奏,到时候就是李崇也饶不了那些军头。
另外一种就是孝文帝设置的三长村了。
三长村一般没有坞堡,这些村子都是百姓自然聚落在一起的,这些土地是孝文帝汉化后授田的,在几十年前都是森林或者荒地,远不如坞堡村肥沃。
但是这些三长村却要比坞堡村的土地耕种更好,因为这些庄稼都是自家的,打理起来自然分外用心。
三长都是村里的富户,但是他们又没能到豪强地主的层次,只能算是人口稍微多一点、土地稍微多一点的富农。
三长要负责征税,分派劳役,所以在村里也比较有威望,但也仅仅是威望,达不到地主豪强那样一手遮天的地步。
近些年日益不太平,三长村也会在农闲的时候操练,组成乡兵来抵抗强盗。
但比起豪强的坞堡来,三长村的战斗力就要低一点了,最近被官兵劫掠的村子,基本上都是三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