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98章 靡靡之赵(第2 / 2页)

这二位赵王对各自王后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也就是这二人对吕太后的态度。

——赵幽王刘友,选择冷落自己的王后;

——赵恭王刘恢,更是不惜为宠妃殉情而死,让吕太后颜面扫地。

所以,他们该死。????因为连吕太后——连彼时,汉家最尊贵、最有威望,最应该受到天下人敬重、爱戴的吕太后,都无法得到这二人的尊敬;

更何况是长安朝堂中央,以及年弱未壮的孝惠刘盈?

看明白这些,再来看吕太后敕封族亲吕禄为赵王,也就是一目了然了。

——老刘家,实在没靠谱的人呐~

老大刘肥,早就做了齐王,也早早割土进献,直接向吕太后、间接向孝惠皇帝表明了忠心;

终究不好再移封别处。

老二刘盈,自就是孝惠皇帝本人。

老三刘如意、老五刘恢、老六刘友,先后死在赵王之位上;

就剩下老四代王刘恒、老七淮南王刘长、老八燕王刘建哥儿仨。

年纪大一点的刘恒,吕太后派人去考察了——老实是老实,怎奈实在胆小,似乎是被三个死在赵国的兄弟给吓坏了,死活不愿做赵王。

剩下两个年纪小,真封去赵国,也根本没什么意义。

万般无奈之下,吕太后最终决定:与其从老刘家、从太祖刘邦的子嗣当中,费尽心思去挑忠于宗庙、社稷,忠于孝惠刘盈的手足兄弟,还不如直接从自己的娘家:吕氏,给孝惠刘盈挑一个忠心耿耿的母族外戚。

于是,赵王吕禄,吕王(梁王)吕产应运而生。

——从后世人、后来者的角度看,吕产、吕禄二人,一个获封赵王镇压北方,一个获封梁王把守关中门户,无疑是吕氏外戚狼子野心的有力佐证。

但不得不说:对于孝惠皇帝刘盈而言,这两个母族外戚,还真就是梁、赵两国比较靠谱,甚至是最好的选择。

可靠啊!

可信啊!

虽然有可能反汉家,但起码不会反刘盈啊!

只可惜,孝惠皇帝英年早逝,之后的前后两任少帝,又没能被吕太后真正扶持起来,吕太后便早一步驾崩。

吕太后驾崩,吕氏无人当家做主;

少帝在位,老刘家也是群龙无首。

最终,自然是诸吕向死而生,朝中公卿大臣、关东宗亲诸侯里应外合,宗庙、社稷,一夜陷于缥缈之中……

等到了太宗孝文皇帝入继大统,赵国,依旧让太宗皇帝头疼不已。

还是那句话:赵国,实在太重要了……

赵王的权利又实在太大!

不派一个可信之人去做赵王,长安天子就算是睡着,也得有一只眼睛睁着,并时不时瞥向函谷关方向。

相较于太祖刘邦‘选个最出色的儿子去’的简洁明了,以及吕太后‘直接派我侄子去’的简单粗暴,太宗孝文皇帝,采取了相对更为温和的手段。

——让赵幽王刘友之子、自己的侄子刘遂去做赵王。

鲜少有人注意到:从代地入继大统时,太祖皇四子:代王刘恒,才年仅二十二岁。

而赵幽王刘友,又是太宗皇帝刘恒的六弟,比二十二岁的四哥刘恒,都还要再年幼一些。

就算赵幽王刘友,只比四哥刘恒小个一两岁;

就算赵幽王刘友十五六岁时,便有了儿子刘遂;

到太宗孝文皇帝入继大统之时,被太宗皇帝恢复赵国继承权的赵王遂,也不过是个三五岁的孩童而已。

而这,也正是太宗孝文皇帝的高明之处。

——将赵国宗祠还给幽王一脉,天下人无可指摘;

赵王刘遂年幼,派遣王太傅、国相代掌赵国上下政务,也没人能挑的出毛病。

等赵王遂长大了,能对长安中央造成威胁了,太宗孝文皇帝也早已经捋顺了朝堂内外,成为了君临天下的在世圣人。

到太宗孝文皇帝十五年左右,加冠成人的赵王遂意气风发,正要搞一番大事业,却发现长安的太宗孝文皇帝,在民间都快成为‘其贤不亚于太祖高皇帝’的圣君了……

如果没有先帝朝,那场浩浩荡荡的吴楚七国之乱,赵王刘遂这辈子就算是再怎么‘踌躇满志’,怕也是只能像淮南王刘安那样:永远都在为造反做准备,却也永远都只是做准备。

而今,吴楚之乱平定,已经过去三年;

曲周侯郦寄水淹邯郸,造成的赵地百姓慷慨激昂,对长安朝堂中央离心离德,也基本被时间所冲淡。

接下来,那个折磨了汉家历代先皇的大难,也摆在了刘荣面前。

——让谁做赵王!

要派谁,去做这个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如履薄冰,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的赵王……

“今年秋后,我汉家夺回河南地,北方防线的压力,就会得到相当程度的减轻。”

“北地、陇右不再直面草原,上、代,也不必再多面受敌。”

“——边防压力减小,自然也就意味着匈奴人南下入侵时,我汉家,可以更从容不迫的做出应对。”

“而非像太祖高皇帝那般,直接将整个北方都扔给赵王,然后再动不动御驾亲征,和匈奴单于会猎于本土……”

“嗯……”

“赵王的战时指挥权,或许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没有了‘战时指挥、调动戍边王’这一要命的特权,谁去做赵王,也就不再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了……”

(本章完)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