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断案如神,使得整个京师氛围焕然一新,治理得井井有条。”
“范仲淹因不满宰相吕夷简独断专行、把持朝政、培植党羽、扶持自己势力的行为,再度与之爆发冲突。”
“他写出四篇奏章,对于吕夷简的用人规则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并劝谏宋仁宗制定官僚任免制度,亲自掌管官吏的升迁任免之事。”
“吕夷简则坚持不认错,反过来攻击范仲淹越职言事,并且宣称范仲淹有勾结朋党的行为。”
“双方的争端愈发扩大,范仲淹向宋仁宗进献《百官图》,并对吕夷简的言行进行批评和反驳。”
“由于言辞过于激烈,再度触怒了宋仁宗,因而被罢黜,外放到饶州任知州。”
“发生在景祐年间的这场朝堂争端影响颇大,尽管范仲淹并未组织朋党。”
“但因他道德高洁,才名出众,在朝堂之中的朋友颇多。”
“因此罢黜之命一出,众多官员纷纷上疏求保,甚至有官员自请同范仲淹一并贬黜。”
“由于吕夷简此时权势甚重,为范仲淹说话的大臣接连遭贬,以至于范仲淹此次出京时竟然无人敢于送别。”
“吕夷简因与同为宰相的王曾的矛盾而被双双罢相,于是诸多朝臣再度集体上疏为范仲淹辩白,结果因此导致朝中存在朋党的传说喧嚣尘上。”
“最后以宋仁宗下诏禁止朋党,范仲淹继续留外告结。”
“在饶州期间,范仲淹之妻李氏病死,本人亦一度身患重病。”
“范仲淹自仕官以来,屡次因犯颜直谏而被贬谪。”
“宋仁宗宝元元年,西北党项族首领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号大夏。”
“并派遣使臣递书,要求北宋对西夏地位予以承认,被宋仁宗拒绝,双方关系彻底破裂。”
“李元昊率军进犯北宋边境,在三川口之战中大败宋军,包围北宋西北重镇延州,朝野为之震惊。”
“由于边境战事吃紧,宋仁宗召回范仲淹,任命其为永兴军路知军。”
“范仲淹到任后,立即对延州的军队进行整编改制,废除了不利作战的旧制度,对军队进行重新整编。”
“战略上,范仲淹采取以守为攻,步步为营的策略,重视对边寨的控制和建设。”
“范仲淹派遣将军任福攻破西夏的白豹城,断西夏军后路,迫使入侵的西夏军撤兵。”
“他还采纳名将种世衡的建议,在延州东北200里处的宋夏边境筑起青涧城,并调集青壮经营田地。”
“范仲淹在经营西北期间,重视培养将领,逐渐培养出狄青等一批有才干的将领,这些将领在日后为北宋立下了汗马功劳。”
“范仲淹一向主张以守为攻,循序渐进,反对主动出击的军事冒险。”
陆游:范仲淹品德高尚、人才难得,但宋仁宗因何不擢拔其为宰相。
范仲淹做了大半辈子的文弱书生,从未到过边境,也从未参与过战争,却突然被临危受命要领兵去抵御茹毛饮血的外族入侵。
对死亡的恐惧、对战争的畏惧是否会占据你的内心?
已经年逾50岁被贬在外的范仲淹,面临的就是这样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艰难重任。
可他却以文人之身向世人、向子孙、向北宋朝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宣布脱离宋朝,建立西夏国。
从此,北宋西北边境战火不断。
宋军虽然积极抵御却依旧抵不过西夏的兵强马壮,节节败退。
值此朝廷危难之际,范仲淹的推崇者以及他的政敌全都推荐由范仲淹领兵去抵御西夏。
整个大宋朝对范仲淹寄予厚望者有之,小人作祟望他失败战死沙场者有之。
接到朝廷的政令,范仲淹没有一丝犹豫,毅然决然的领兵前往边境去抵御西夏。
边境荒凉,生活苦寒,西夏残虐。
宋军又节节败退,整个宋军都处于低迷状态。
初到边境的范仲淹,也吃了败仗。
范仲淹心痛于将士们的牺牲,哀伤着战争的失败,又思念着远方的故土。
于是在萧瑟凄凉不能和家人团圆的秋天,范仲淹写出了著名的《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初次领兵就吃了败仗的范仲淹没有就此消沉,也没有贪生怕死的不顾国之危难。
他反而越挫越勇,吸取教训,对边境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他首先稳固边防,修筑城池以及多个军事要塞。
在边境形成了一条坚固的防线,以遏制西夏军的进犯。
同时招揽灾民、流民以及少数民族灾民回归家园,休养生息。
并对边境羌族采取招揽政策,与之签订条约,使羌族脱离西夏,为宋朝效力。
对内范仲淹积极改革军队,积极提拔了狄青等骁勇善战又长于兵法的将领,狄青后来也成为北宋第一名将。
在范仲淹多重改革之下,北宋军队一改颓势,军民同心。
最终击败西夏,让西夏对大宋俯首称臣。
在范仲淹手中连吃败仗的西夏军队,也不得不感叹一句范仲淹卓越的军事才能。
这就是范仲淹,面对家国危难。
他勇于担当,越挫越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往矣。
以文官之身却能领兵征战沙场,以书生之力却能击退外族入侵,保家卫国。
“宋仁宗下诏出兵大举伐夏,但范仲淹认为时机不成熟,坚持不从。”
“范仲淹奏请加强边境守备,修筑要塞,并将十二座原有要塞改建为城,得到了宋仁宗的采纳。”
“李元昊进兵渭州,韩琦命令任福率军出击,结果中了李元昊的佯败之计。”
“在好水川遭遇西夏军埋伏,全军覆没,损兵万余,任福等十六员将领阵亡。”
“因好水川之战的惨败,宋仁宗将范仲淹降职,依旧领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之权责。”
“范仲淹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签订条约严明赏罚,使得李元昊试图拉拢羌族为向导的计划破灭。”
“同时范仲淹继续延续自己的战略思想,在庆州西北修筑大顺城,阻挡了西夏军队的入侵道路。”
“范仲淹在戍边西北期间,赏罚分明,策略得当,令行禁止,爱护士兵。”
“怀柔边境部族,构建了稳固的边境防线,令西夏无机可乘。”
“因李元昊请求议和,北宋西北边境局势开始缓和,宋仁宗于是再度将范仲淹召回京城,任命为枢密副使。”
“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后,宋仁宗多次召见范仲淹等人,询问对改革的看法。”
“范仲淹于是写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上疏宋仁宗。”
“这十条改革方针,分别涉及官僚制度、军队制度、税赋制度、政治风气等方面。”
“宋仁宗经慎重考虑,除了恢复府兵制度一条外,其它均予以采纳。”
“为了进一步推动变法政策,范仲淹再度上疏,推动军事改革。”
“同时又奏请扩大宰相权力,给予自己掌管兵事和赋税的权力,并任命辅臣负责军事和官吏升迁事宜。”
“由于老臣章得象等人的一致反对,宋仁宗最终只给了范仲淹司法之权。”
“由于范仲淹的新政改革触及了北宋官僚集团的集体利益,如废除了对亲朋好友的恩荫之权,加强了对官僚的审查等。”
“使得新政遭到了官僚集团的集体反对,范仲淹因而开始萌生退意。”
“范仲淹因病无法在环境严酷的边塞履职,上表请求改任邓州知州并解除四路安抚使之职,也得到了宋仁宗的批准。”
“随着范仲淹的外放,历时一年多的庆历新政宣告失败,其政策基本被终止。”
“范仲淹在邓州上任,因忧心当地学风不兴,故而特地筹建了百花洲与花洲书院,以图振兴文教。”
“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撰写了一篇散文,即《岳阳楼记》。”
“范仲淹调任杭州知府,范仲淹的儿子和弟子们想在杭州购置田产供范仲淹安享晚年,被范仲淹拒绝。”
“范仲淹于同年十月自行出资购置田产千亩,用这些田产成立了范氏义庄,以接济同族中的贫困者。”
“范仲淹于赴颍州上任途中,在徐州病逝,享年62岁。”
“宋仁宗早在范仲淹患病时便已关注,经常派人送药慰问。”
“范仲淹病逝后,宋仁宗深感哀痛,派遣使者慰问范仲淹家人,亲自为范仲淹墓题字,并追赠范仲淹兵部尚书,赠谥号文正。”
“因范仲淹谥号文正,受封爵位为公,又有范文正公之称。”
文天祥:命运给了范仲淹一副烂牌,却被他多次打出王炸。
边境战场上的大获全胜,令范仲淹终于得到北宋仁宗皇帝的重用。
在皇帝认可,百官举荐的情况下。
范仲淹被擢升为参政知事,官拜副宰相,他的政治抱负也终于有机会得以实施。
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就此拉开帷幕,范仲淹向仁宗皇帝提出十条新政。
这些新政内容益于百姓、益于北宋王朝,可是却剑指朝中官员。
于是这些既得利益者全部反对新政,甚至污蔑范仲淹结党营私。
最终,能够改变北宋王朝衰落局面的庆历新政。
在北宋官场既得利益者们的包围下以失败而告终,范仲淹也被贬谪出京。
庆历六年,范仲淹任河南邓州期间,收到了自己的知音好友、政治同盟滕子京的来信。
滕子京被贬谪岳阳期间,重修岳阳楼后,想请好友范仲淹写一篇赋刻于岳阳楼,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
范仲淹虽未亲临岳阳楼,却根据《洞庭晚秋图》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其中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更是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为国为民的先驱人士。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实这段话,便是对范仲淹一生最好的诠释。
身处苦难之中,他没有失意消沉,宏图大志得以施展之时,他没有得意炫耀。
身居庙堂得朝廷重用之时,他没有忘记心忧百姓。
被贬谪远离朝廷之时,他没有忘记心忧朝廷。
他的所有喜悲忧乐都不以个人得失为转移,反而是全部寄于天下兴亡。
范仲淹的一生,出身寒门亦成贵子,一介书生胸罗十万甲兵。
身为寒门孤儿,被宗族离弃。
他却没能被磨难打倒,反而勤学苦读,最终科举高中。
身为无品小官,官微言轻。
他却没能碌碌无为就此消沉,反而廉明办案,兴办学院。
更是重修海堤,拯救百姓于水火。
身为一介书生,又已两鬓斑白。
他却没有贪生怕死,反而肩负重任。
能带领宋军驱逐外族入侵,守护家国。
身为当朝宰相,变法失败又被贬谪。
他却没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反而挥洒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千古绝唱。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最苦难的境遇中开出最绚烂的花朵。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中绝处逢生。
范仲淹的一生,都是在绝对不可能的绝境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