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286章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第2 / 2页)

“宋朝的统一战争,遵循的就是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

苏轼:赵普是个奇才,有知晓化解危机的能力,有辅佐帝王成就大业的才干,有开国之首的功劳,切实的背负了给帝王献策的责任。

赵普作为开国第一功臣,其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在中华历史上从来不缺耿直的谏臣,他们敢于给朝廷提意见,大胆地给皇帝指出过错,赵普就是这样的名臣。

一般而言,皇帝大多喜欢搞专制主义。

向皇帝进谏,一個言语不当,往往会招致无妄之罪,灭顶之灾。

由此可见,谏言是需要胆识的。

而赵普自从为相之日起,经常不顾个人安危,违抗皇帝的旨意。

只要自己认为对的,就一定坚持,这一点令他敬佩。

同时赵普主张赏罚分明,处理事务公平公正,不拘私情,即使是帝王也不能以自己的喜怒好恶而滥用法令。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任何人都不能包庇,帝王也不行。

坚持依法办事,反对徇情枉法是赵普的一贯思想。

在皇权至上的大环境下,能基本做到这一点是十分不容易的。

这与历史上某些王朝末期纲纪废弛的黑暗时代相比,至少还是属于比较明朗的时期了。

除此之外,赵普在选拔人才、量才录用方面,做出了杰出的功绩。

宋朝初期,君臣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就是太宗为国家挑选人才,也要与赵普这样主张正义的人商量,说明赵晋选取人才是很讲原则的。

要量才录用,因才而用,首先要知人,这是善任的前提条件,这种用人原则是赵晋的一贯主张。

由于帝王高居庙堂之上,接触不到外界的人才,因此就需要百官之首的宰相能向皇帝推荐合适的人选。

而赵普则秉承举贤之志的原则,为朝廷推举提拔了不少贤能之士。

“乾德五年春,突然赵普的母亲去世。”

“赵普需要离职服丧,赵匡胤仍令他继续到职办公。”

“赵普随后劝赵匡胤派遣使者到各个要道,征召壮丁户籍姓名送到京师,以作为守卫的预备。”

“在每个州府设置通判,令其负责钱粮事宜。”

“自此兵精粮足,府库充实。”

“969年冬,赵普生病,赵匡胤乘车亲自到中书省看望。”

“次年春,再次到赵普的府邸安抚慰问,赏赐钱财,增加其俸禄。”

“赵普辅政是相当专制,其他的朝臣非常忌惮他。”

“当时官府禁止私人贩卖陕西的大木料,赵普曾经派遣小吏到市场去买木材,连成巨大的木筏运到京城盖房子。”

“这个小吏就趁机偷窃木材,打着赵普的旗号在京城卖。”

“有大臣知道了又禀告给赵匡胤,赵匡胤非常生气,督促下令追查此事。”

“赵匡胤想要下旨驱逐赵普,幸好有人上奏求情才解决了这件事情。”

“依照以往的旧制,宰相每次在长春殿等候召问,一起在庐中等候。”

“赵匡胤听说赵普的儿子娶枢密使的女儿为妻,于是命令他们分开等候。”

“赵普又用空闲地私自换取皇家菜地来扩建自己的住宅,又经营客店谋利。”

“看不惯赵普的翰林学士,趁着赵匡胤召见时多次攻击赵普的短处。”

“不久之后,有人告发赵普庇护徇私枉法的官员。”

“赵匡胤大怒,下令御史审查讯问,他们都受到处罚。”

“赵匡胤对赵普的恩宠渐渐疏淡了,开始下诏参知政事来分夺赵普的权力。”

“不久,赵匡胤把赵普调出京师,任河阳三城节度。”

赵匡胤:赵普虽然于国有功,但他胆大妄为,朕也不得不罢免。

从刚开始接触,他就知道赵普为人极为贪财。

因为爱惜赵普的才能,他才一直假装不知道。

有一次,大理寺的官员向他弹劾赵普强占民宅。

考虑到赵普有大功,他当众斥责官员维护赵普。

做饭用的鼎,尚且有耳朵,官员怎么没长耳朵呢?

难道不知道赵普是他倚重的国家重臣吗?怎么能弹劾赵普呢?

可惜,他对赵普的宠信,让朝廷上下对赵普趋之如骛,使得赵普也开始得意忘形。

有一次,赵普生病了,他亲自到赵普家里探望。

当看到赵普家的庭院里摆着十个酒坛子,他好奇询问酒坛子是做什么用的。

听到赵普说是吴越王派人送来的海鲜,他好奇的命人打开。

可结果让他大为不满,酒坛子里面装的都是黄金。

尽管他最后安慰了惊慌失措的赵普,但他对赵普的态度已经悄然转变。

吴越王之所以贿赂赵普,无非就是认为国家大事都是赵普这个宰相来决断罢了。

他自然是不满的,宰相赵普不过只是辅佐者,真正做决断的只有他这个皇帝。

自这件事后,他就已经有了罢免赵普的想法。

哪知赵普丝毫不知道收敛,很快大臣就向他举报赵普的胆大妄为。

原来赵普在议事大厅内放置了一个大铁缸,只要是赵普不想让他看到的奏折,赵普都会不经他审阅,直接扔到大铁缸内烧掉。

他得知后勃然大怒,没有想到赵普竟然如此胆大妄为,竟然敢蒙蔽圣听,私烧奏折。

于是乎,他就罢免了赵普,赶出了开封城。

“赵普常被人诋毁,在朝廷任官几年,郁郁不得志。”

“遇到柴禹锡等人告发秦王赵廷美骄奢恣肆,将会发生阴谋。”

“宋太宗赵光义召问,赵普表示希望在机要部门来观察事变。”

“退朝后又上书宋太宗,自陈赵匡胤临终顾托之事,言辞非常恳切。”

“宋太宗感动醒悟,召赵普加以慰谕,不久封为梁国公。”

“原先,秦王赵廷美位次在宰相之上。”

“到这时,因为赵普是勋旧大臣,又任宰相。”

“赵廷美上表请求位次在赵普之下,宋太宗听从了。”

“986年春,宋太宗北伐,久未班师,赵普上书力谏收兵息战。”

“两年后,赵普被封为太保,第三次出任宰相。”

“992年,赵普三次上表以年老多病,请求告老。”

“宋太祖派出使者快速前来安抚慰问,并封魏国公,享受宰相待遇,让他在家中养病。”

“赵普当年七月十四日病卒于洛阳,终年七十一岁。”

“宋太宗听到消息后非常震惊悲痛,赵普侍奉辅佐先帝,和他也有旧交情,赵普果断能决断大事。”

“宋太宗即位以来,常常待赵普优厚礼遇。”

“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君王,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宋太宗失去赵普非常痛惜,于是痛哭涕泣,左右大臣都非常感动。”

“宋太宗追赠赵普为尚书令,追封真定郡王,赐谥忠献。”

“次年二月,葬于洛阳邙山,后被追封韩王。”

宋太宗赵光义:赵普是建立国家的重臣,是为世人所重的伟才。

他碰到了好几件麻烦事,最终是赵普出山坐镇才解决这些问题。

赵普回来做官后,解决了他继位合法性的问题和他长子继位的问题。

这类问题一直都是他的心结,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才使得他的政权不稳。

赵普帮他解决了大麻烦,他非常高兴,认为赵普是忠诚于自己的。

同时,赵普的谋略和智慧也让他很是敬佩。

在他犹豫要不要进军西夏的时候,赵普坚决反对,认为现在朝政不稳,军队也刚打了败仗,不宜再打仗。

但是他不听从劝阻,决定要进攻西夏,结果大败。

从此他就放下了对赵普的偏见,并对赵普提出了很高的评价。

总是用尽全力来帮助自己,忠诚于国家。

赵普一次次用自己的忠心来打消他的顾虑,在国家大事面前也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帮助他脱离困境,使得朝廷上下都恢复安宁,人心巩固。

如果赵普不够宽容大度,没有出山回到朝廷上,那么他的政权也不可能那么稳固。

赵普解决事情的能力,据他所知都是从《论语》中学习到的。

赵普出身小吏,比起一般文臣来,学问差得多。

赵普当上宰相以后,太祖劝赵普多读点书。

赵普每次回家,就关起房门,从书箱里取书,认真诵读。

第二天上朝处理政事,总是十分敏捷。

在他即位后,有一次和赵普闲聊提起过这件事,询问赵普只读一本《论语》是不是真的。

赵普说是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用半部《论语》辅助他治理太平。

他原本还不相信,可赵普病逝后,发现书箱里果真只有一本《论语》。

赵普的病逝,令他非常伤感痛惜。

赵普侍奉辅佐太祖,和他也有旧交。

赵普也能决断大事,之前和他有些不愉快,这是很多人知道的事情。

他即位以来,常常优厚礼遇赵普。

赵普也倾尽全力效忠于他,对国尽忠,是真正的社稷之臣。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赵普有管仲、诸葛亮的智慧谋略,有房玄龄、杜如晦的治国才能,是他所倚仗的社稷之臣。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