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一场乌龙引发的政变
虽然戊戌变法最终失败了,但各朝不少读书人却从中发现到了一个疑点。
可以说戊戌变法之所以匆匆落幕,关键一点在于康有为发动的政变失败了。
所以各朝的读书人对于戊戌政变万分疑惑,不明白光绪为什么会指使康有为行此大逆不道之举。
要知道在名义上,慈禧太后是光绪皇帝的母亲。
在以孝治天下的封建王朝,一个儿子想要发动政变除掉自己的母亲,这简直是丧心病狂。
哪怕光绪发动政变成功除掉了慈禧,满朝文武大臣也不可能让一个弑母的皇帝继续坐稳皇位。
深受儒家熏陶的文武大臣不会接受一个大不孝的皇帝,光绪最后的结局也只能被赶下台。
各朝的读书人向主播询问关于戊戌政变的疑惑,苏晨看到之后这才发现大家误会了。
“其实戊戌政变和光绪没什么关系,纯粹是一场乌龙事件,主播可以给大家讲讲这场乌龙的来龙去脉。”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大清看到了自己与西方的差距。”
慈禧莫名其妙的把他软禁在瀛台,他是有冤无处伸。
“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直接把首都都给丢了。”
“但小小的日本都打不过,这就实在说不过去了。”
“大清搞洋务运动的时候,日本还处在德川幕府时代。”
“日本由此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
光绪:朕对戊戌政变完全不知情,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感谢主播为朕正名。
“大清还得改革,就照着日本改,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不然就只能亡国。”
他虽然对慈禧又敬又怕,但从未想过发动政变除掉慈禧。
“这与日本当时实行明治维新,主动追随融入西方的脱亚入欧战略迥然不同。”
“除了向列强买军舰,送订单外,别无其他选择。”
“现在一说戊戌变法,我们后世人往往有着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那会的日本跟大清差不多,也是闭关锁国,完全没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他都已经明确告诉了慈禧,自己对政变完全不知情。
那场政变完全就是康有为擅自做主策划的,他是一点都不知情,完全被蒙在鼓里。
“那很自然的,当甲午战争结束后,上到慈禧光绪,下到贩夫走卒,大家都明白了一个道理。”
他要是知道康有为会围园杀后,肯定会阻止康有为行此大逆不道的谋逆之举。
毕竟不管是从法理上来说,还是从养育之恩上来说,慈禧对他有大恩大德。
“对比中日,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一個只会仿造而没有创新与造血功能的国家。”
他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干出这等离经叛道的罪行,别说是自己,全天下人都不可能饶恕自己。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则是救国救民的大英雄,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
慈禧:我是支持皇上变法的,可奈何皇上不争气,我只能出来稳定局势。
“但明治天皇上台结束了德川幕府的统治后,日本很快就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运动。”
“但是经历了甲午的惨败后,人们才发现老祖宗的制度也不管用了。”
“既然洋务运动不行,日本的明治维新可行。”
他简直是欲哭无泪,都快恨死康有为了,害得他被软禁起来,失去了自由。
可无奈慈禧不相信他,非得认为政变是他指使康有为干的。
“意思是说只学西方的技术,制度还得用老祖宗的。”
“洋务运动的宗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于是在慈禧和恭亲王的主持下,大清搞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
“毫无疑问,明治维新是成功的。”
“纵观三十年的洋务运动,清政府对待西方的态度是既惧之制度,又厌之文化。”
“可戊戌变法的历史真相并非是这样的,总的来说戊戌政变就是一起乌龙所引发的惨剧。”
可要说她反对变法,还大骂她是老妖婆,她是完全不认的。
“光绪皇帝是一位发愤图强的有为君主,但却有名无权,什么都说了不算,倒霉蛋一个。”
“慈禧太后代表着贪恋权力的老顽固,是扼杀变法、杀戮维新派人士的老妖婆。”
“改革层次不同,导致中日两国的发展速度和最终效果差异巨大。”
“于是到了1898年,在光绪皇帝的主持下,清政府便开始了戊戌变法。”
说她贪恋权力,她无可辩驳。
“英法打不过情有可原,毕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实行的是有距离的接触政策,只涉及器物不学习制度,只知皮毛不知根本。”
“在签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后,大家都明白,要再不改革,大清就得玩完。”
自从鸦片战争之后,大清国就一直被欧洲列强欺负,以至于到了现在还要被昔日看不起的日本欺负。
为了大清国不亡国,她深深的明白必须变法了。
所以皇上任用维新派人士变法,她是大力支持的。
只要皇上不违反祖制,想要怎么变法,她都不会阻拦。
可事实证明,皇上只会把局势越搞越糟,引得众多大臣强烈不满。
要是再这样下去,大清国还没有被列强瓜分完,满清王朝自己就要崩溃了。
出现这样动荡的局面,她只能出来收拾皇上留下的烂摊子,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她扼杀变法一说。
“在说戊戌政变之前,主播先给大家说说事件的主人公慈禧。”
“慈禧这个人,可以说她既是幸运的,同时又是不幸的。”
“说她幸运,她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女人,执掌大清将近半个世纪,享尽了荣华富贵,最终还能得以善终。”
“说她不幸,人生三大不幸,她全碰上了。”
“早年丧父,18岁的时候就死了爹。”
“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作为家中的大姐,年纪轻轻就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中年丧夫,26岁的时候老公咸丰死了,而26岁在当时来说也算是中年了。”
“最后是晚年丧子,等到她40岁,好不容易把儿子同治培养出来,等到儿子亲政了,自己就可以退休享清福了。”
“却不曾想同治又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
“当人生三大不幸同时发生在一个人的身上时,大部分人的心态都会是崩溃的。”
“若是心理素质差,40岁的慈禧估计就抑郁而终了。”
“不过慈禧靠着强大的心理素质还是挺了过来,她把4岁的光绪抱到宫中,从头开始培养。”
慈禧:我的内心要是不强大,我也走不到如今的地步。
回想自己一路走来的不容易,她不禁唏嘘不已,感慨良多。
从小时候父亲去世,她就知道自己没有依靠,只能靠自己。
好不容易有咸丰皇帝当作依靠,结果还没享几年福,咸丰皇帝就去了,留下了他们孤儿寡母。
为了保住儿子的皇位,她独自一人应对朝堂的政局,其中的辛酸可想而知。
好不容易把儿子拉扯大,她也可以享享清福了。
可万万没想到,厄运再次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让她白发人送黑发人。
接连遭受打击,要是一般人,可能就抑郁而终了。
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大清王朝。
现如今的大清帝国危机四伏,随时都有可能灭亡。
她要是不能振作起来,那大清帝国将群龙无首,灭亡得更加迅速。
“慈禧之所以选择光绪作为大清帝国的继承者,主要是因为光绪是慈禧的亲妹妹婉贞所生。”
“而慈禧平生与婉贞的关系最为要好,能好到什么程度呢?”
“据记载婉贞死的时候,慈禧亲自去看望,觉得婉贞陪葬的规格太低,当场暴怒。”
“然后亲自带着太监把他们家里里外外搜了一遍,把所有的好东西全给妹妹陪葬。”
“在这个过程中,慈禧几度情绪失控。”
“慈禧如此在意自己的妹妹,对光绪自然差不到哪里去,而这只是光绪与慈禧在娘家这一层上的关系。”
“而以夫家的关系来说,光绪的父亲是慈禧老公咸丰的弟弟,光绪就是慈禧的侄子。”
“所以无论从娘家的角度还是从夫家的角度来说,光绪都是慈禧最亲的人。”
“她不跟光绪亲,还能跟谁亲呢?”
“她不扶持光绪当皇帝,还能扶持谁来当皇帝呢?”
“所以在培养光绪这件事上,慈禧是格外用心的。”
“据史载,光绪进宫后身体不好,肚脐眼经常是湿的,慈禧便天天用纱布给光绪不停的擦。”
“光绪怕打雷,慈禧就天天抱着他睡觉。”
“一旦光绪被雷声惊醒,慈禧便会紧紧抱着光绪,不使他受到惊吓。”
“慈禧当时对光绪的照顾细微到了每顿吃什么,每天穿什么,慈禧都要亲自过问。”
“后来等到光绪长大些,开始读书习字了,慈禧也是手把手的教光绪写字。”
李世民:还以为慈禧和光绪一直势同水火,没想到还有这么一段温情的故事。
之前为了变法,慈禧和光绪一直闹得很缰。
可如今看来,慈禧和光绪两人的关系并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么恶劣,至少慈禧是真心实意的对待过光绪的。
不管是用纱布擦拭肚脐眼,还是抱着怕打雷的光绪睡觉,都足以说明慈禧对光绪的爱丝毫不弱于亲生母亲。
看到两人的感情一开始那么深厚,可后来却闹得形同陌路,他惋惜的摇了摇头。
两人之所以有今到底也是为了权力之争。
只能说在权力面前,亲情都要靠边站。
不过从政治能力方面来说,权力在慈禧手中要比光绪好得多。
他已经见识到了光绪的无能,要是光绪掌权变法维新,对天下老百姓来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经过十多年含辛茹苦的养育,到了1887年,光绪16岁的时候。”
“慈禧也做出了重要决定,为光绪举行亲政典礼,并宣布归政光绪。”
“按照正常程序,慈禧应该在光绪18岁大婚后再宣布归政。”
“所以当慈禧提出这个想法后,大臣们都十分紧张。”
“当时的大清风雨飘摇,没有一个老练成熟的政治家掌舵,国家怎么往前走?”
“把国家交给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这显然不合适。”
“面对大臣们的极力挽留,慈禧只好又训政了两年。”
“但到了1889年,当光绪年满18岁的时候。”
“慈禧坚决交出了大权,跑到颐和园养老去了。”
“只是在养老的同时,每每遇到大事,慈禧都会亲自为光绪把关。”
“等到光绪完全成熟了,就可以把所有的事情都托付给光绪了。”
“由此看来,至少在那个时候,慈禧并不贪恋权力。”
“当然大家可能会认为慈禧当时是迫不得已才交权,可是如果站在慈禧的立场,就能发现慈禧做这个决定是很正常的事情。”
“当时的慈禧已经54岁了,为大清操劳了近30年,也到了退休的年纪。”
“慈禧感到累了,她把权柄交给光绪,自己去养老,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决定。”
“站在常人的角度来说,慈禧对光绪的抚育之情并不比亲生母亲差。”
“而慈禧也认为光绪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把权柄交给儿子很放心。”
“如果剧情就这样发展下去,慈禧就会成为第二个孝庄,前后培养了大清的两代君王,最后功成身退。”
“只可惜孝庄培养的是顺治和康熙,而慈禧培养的却是短命的同治和胡闹的光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