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贤人士子们,避就让他们避,只是令士卒好生跟好这些士子们,记下他们的落脚地,打探出他们的来历。
到时候,自有文武两个路子,让那些士子贤人们往楚国去。
武的路子,自然就是半路劫夺——管他这个贤人士子们受了谁的礼聘,要往那一个诸侯国去,楚国只派出精锐之军,半路而动,连人带车架一起打包往楚国一送……文的路子,则是摸清楚了那些士子贤人们的住处过后,派遣楚国的国民去那些贤人们的住处哀嚎痛哭,言及楚君如何如何暴虐无道,如何如何凌虐国民,然后再提及,楚国之军如何如何仰慕先生,请先生念在楚国万众生灵的面上,去楚国劝谏楚君善待国民云云,如此,自然也就能将那些贤人士子们骗到楚国。
至于说这么文武两路都请不动的,那自然便和楚国不是同路人,楚国自然也不会继续在他们身上下心思。
“大王,都记下来了。”那姓闾的大夫,恭敬的道,面上不无无奈——他就是被这么骗到楚国去的。
不过,去了过后,楚国的国君,也的确是愿意接受他的劝谏,天下也都风传,他已经接受了楚国的礼聘,于是便错有错招,老老实实的在楚国干起了自己的大夫。
而这一次和楚国国君一起来洛邑,他除却记下了那些有名有才的士子去向之外,也顺带着,将自己那些还没有出仕的师兄师弟师侄们的落脚处,都记了下来。
“这位楚国的国君,倒也是个妙人儿。”看着楚国君臣的做派,敖丙也不由得一笑。
可惜,眼前的楚国看起来,并没有能成为霸主的迹象——非是楚国君臣的才干不足,而是楚国当前的底蕴,以及楚国的地势,都注定了其难以承接齐国的霸业。
如今最为强盛的齐国,以及仅在齐国之下的晋国,都和楚国接壤,而且都有压制楚国之心。
再加上楚国被齐国重拳锤过,其‘蛮夷’之名,到现在都还在诸侯之间流传。
楚国一动,其他的诸侯们,必定是人人惊惧。
说得更准确一点,楚国就是齐国有意立起来的一个靶子——当有戎狄入侵的时候,楚国便是自己人,大家一起合力驱逐戎狄。
当戎狄的力量难以为继的时候,楚国便会‘化身蛮夷’,被齐国带着其他的诸侯国们一起,重锤一顿。
而有了楚国这个共同的敌人,其他的诸侯国们,也能牢牢的团结在齐国之下。
至于说选择楚国的原因,那也简单。
一来,是楚国和姬周人王的关系,素来不睦,齐国拿楚国开刀,也算是在剥夺了人王权柄过后对人王的安抚。
“人王,看,我在帮你打楚国给受了气的先代人王们出气!”
二来,便是和妖族越发融洽的楚国,的的确确的,是带给了其他的诸侯国们,难以想象的危机感——其他的诸侯国们,彼此之间的攻伐,都有着自己的规矩和默契,但楚国,并不在乎大家的规矩和默契。
这样的情况下,楚国之军,想要同时越过齐国和晋国的封锁,想要在所有诸侯们的警惕之下变强,真的异常之艰难。
——他们需要有另外的一个‘楚国’,替他们吸引走其他诸侯国对楚国的合力封锁。
不过,能被其他的诸侯们齐齐惊惧,合力封锁,也同样证明了楚国有争霸问鼎的底蕴和机会。
片刻,敖丙的目光,又从楚国的队列当中,落到了另一个诸侯的队伍当中。
虽然这一路诸侯的待遇,比楚国要好一些,但那些士子们对这一路诸侯的接纳,同样也比不过对其他的诸侯。
而且这一路的诸侯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所展现出来的‘财富’,那外在的仪仗之类,远远比不上他们内里的风貌,看起来,就似乎是在故意收敛着,有意藏拙一般。
这一路诸侯的名字,是为秦。
帝辛自焚过后,有朝歌之遗民,不愿意成为姬周的子民,最后选择离开——而后,恶来的子嗣被姬周所‘接纳’,在姬周大地上有了自己的封国,于是朝歌的那些遗民之后,也缓缓而至,在秦地落脚。
不过那个时候,秦国也就是一个不起眼的弱小诸侯。
直到镐京破灭过后,那一代的秦国国君,坚定不移的支持姬宜臼继位人王,并且亲自带着大军,保护着姬宜臼从镐京的废墟,转移到这洛邑之地,令姬宜臼在申国之外,又多出了秦国这么一个选择。
如此,秦国才算是真正的踏进了诸侯之间的舞台。
“殷商遗民,恶来之后吗?”确定了这秦国的来历过后,敖丙的目光当中,也不由得露出了回忆的神色。
他的眼前,光影流转着,那两个昂然无比的壮汉,以无比慨然的姿态,踏进朝歌火场的那一步,再度的显现出来。
当敖丙的注意力落到秦国的时候,便有风从秦地一路而至,将秦国多年以来的变化,在敖丙的面前,一一彰显。
姬周破灭过后,戎狄也随之强盛起来,而在齐国会盟诸侯过后,数次远征,原本号令如一的戎狄,也被打乱成了好几个不同的部族。
秦国,便和好几个戎狄部族所接壤。
不过,和其他诸侯对戎狄不共戴天的态度不同,秦国虽然镇守着姬周的西陲,但秦国内部,却有着一种接纳戎狄的思潮,打算要将被剔除出人道序列的戎狄,重新接纳进人道体系当中。
如今,秦国之君,便正在着手,如何解决和那些戎狄的信任问题——被接纳然后再被抛弃,这样的经历,极大的增加了那些戎狄们对姬周的不信任。
而且,那些戎狄们,如今也有了别的选择,并不是只剩下并入人道序列这么一条路。
所以,秦国接纳戎狄的这条路,走得异常的艰难,异常的缓慢。
“有吞纳戎狄之心,躬行不缀,便有称霸的可能——不过,作为殷商之后,姬周诸侯对秦国的警惕,只怕还在对楚国之上。”
“纵然其能称霸,但也没有问鼎之心,不然的话,便是殷商有重归之象,那会迎来所有诸侯的合力绞杀。”
“不过话说回来,秦国和楚国——一个接纳戎狄,一个接纳妖族。”
“两者合而为一,岂不就等于是殷商重归?”
敖丙细细的听着风中的消息。
作为殷商遗民的所在,秦国之土,并不丰饶,反而是有些贫瘠——但秦国立国以来,秦地之关中,却是年年风调雨顺。
很显然,是天上那些和殷商有旧的神祇们,还维系着和殷商的香火情,在一定程度上庇护着秦国的国人。
“所以,是秦国,还是楚国呢?”敖丙斟酌起来。
除却秦和楚之外,其他的诸侯当中,不是没有霸主之象的,齐国,同样也有着维系霸业的气象——不过,其他的诸侯,都已经被姬周的礼法所同化,在人王的天命彻底崩塌之前,他们敢于称霸,但却未必有‘问鼎’的勇气。
所以,想要问鼎,也只有秦国这在姬周当中也依旧自称殷商遗民的顽固分子,以及楚国这不在乎姬周礼法的‘蛮夷’,才有这样的勇气与可能。
“大夫,你感觉到了吗?”当敖丙的目光在楚国国君和秦国国君的身上流转之时,这两位敏锐的国君,同样也是有所察觉一般,将自己的目光,往四下扩散开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