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313章:电影行业的失职(第1 / 2页)

火星,古称“荧惑”。

在拿到《火星救援》这个剧本之前,这其实就是江哲对火星仅有的了解。

不过在经过张教授的解释之后,江哲总算是对这个剧本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是的,江哲遇到了电影生涯最大的挑战。

他虽然看了原著和剧本,但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于一般的演员来说这种程度或许已经够用了,但江哲不行。

他不仅仅是男主角,还是这部电影的导演。

而一个导演对剧本的认知,往往其实就已经代表了这部作品的上限。

因为一個导演是表达不出他认知之外的东西的!

故此即便江哲对那些天书一般的科学知识感觉头疼,但还是诚恳的向几位科学家请教,试图了解剧本、吃透剧本,最后驾驭剧本!

当然了,想要做到这一点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毕竟从文科转到理科,脑子不烧上几回那都不算合格。

幸好,航天局支援过来的几位科学家都是货真价实的大神。

即便是剧本中没有写到的科学知识点,他们讲解的时候依旧信手拈来。

比如关于在火星上种土豆的问题,张教授就全面的为江哲解释了一番:

“根据前苏联当年的探测数据,火星的土壤中含有足够的钠,镁,铝,磷,钙,铁等化学元素,唯独缺乏氮,而这正是人类粪便中的丰富成分。所以添加了粪便的火星土壤是可以种植植物的。”

说到这里,张教授又拿起桌面上的土豆介绍道:

“我不知道作者最初的动机是什么,但土豆确实是一个颇为理想的选择,因为它差不多是地球上亩产淀粉最高的作物,并且对生长环境的要求相对简单。”

不过张教授虽然是一个好老师,但江哲却不是一个好学生。

在听了一会儿之后他忽然突发奇想的问道:

“不是说金星离地球最近嘛?那能不能拍成《金星救援》呢?”

说句老实话,如果换做的一般的老师估计最讨厌的就是江哲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学生。

毕竟老师备案的时候准备的再充分,往往也预测不到这些刺头的脑洞。

也就是张教授的段位高,才能轻松驾驭这种场面。

只见他甚至连想都不用想便笑着点头道:

“你这个联想很好,实际上在前苏联的探测器进入火星之前,科学界一度认为金星才是最适合人类移居的星球。因为金星的距离地球最近,其质量、密度和半径都与地球相近,很多科学家最初都提出过改造金星的设想!”

说到这里,张教授有些可惜的摇了摇头道:

“不过后来的探测数据显示,金星的表面的温度为447摄氏度,气压为90个大气压,大气层密度大约为地球的100倍!”

“唉~高温、高压、缺乏液态水、频繁的酸雨,还有大量的火山活动,金星的自然条件实在太恶劣了,完全没有任何改造的余地,至少现在的科学理论不支持。”

对了,有意思的是第一个探测金星的国家还是前苏联。

在1961年发射了第一个金星探测器之后,后续15年间前苏联又相继发射了9个金星号探测器,传回来大量的探测数据。

最牛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前苏联还在同步进行火星探测工程,十年时间足足发射了7颗火星探测器。

可以说正是前苏联的一系列的太空探索,才让科学界将太空移民的重点关注对象改成了火星!毕竟相比于金星而言,火星的自然条件就好太多了,南北极有着干冰和水冰组成的极冠不说,地表还有着动辄从数百上千公里长的干涸河床。

所以张教授在做火星探测工程规划论证的时候,就曾经提出过一个设想,那就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直接以天宫空间站为出发点在火星北半球的地表溶洞中建立火星基地。

毕竟种种迹象表明干燥的火星曾经有过大量的水,火星南北极的冰盖就是最好证明。

而一旦发现适合的地表溶洞,那么将大大降低火星基地的建立时间。

并且最关键的是即便溶洞中没有发现水也可以就地向下钻井,以获取深层地下水。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