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五对羽鳞翼可以并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扇动,也能分开各自单独摆动,尽管比起传统的羽翼膜翼在速度上略逊,但灵活性远远胜过,比使用间接飞行肌的新翅类昆虫还灵活几分。不过对现在的巢群来说已经不再是有用的基因序列了,反而是羽鳞本身相关的基因片段,林易倒确实有点兴趣,但也仅限于有点了。在陆地上转悠了转悠,他就将探索重心放在了海中,查看海中的情况。
这个星球的海洋中同样具有丰富的氘氚资源,因此林易决定直接玩个大的-一座水下版的生体聚变反应堆缓缓开始蛹化,以此处为中心,再收集大量物质,产出品级个体。
不过产出的,依然是传统的开拓母虿,这让整个过程带着一丝违和-对此林易表示,不是新方式用不起,而是老方案更有性价比.
大量的开拓母虿已经随之在海洋中四散巡游,熟悉的三对摄食附肢顺带过滤着海中的营养物质,将其分解食用,顺带加以基因序列提取分析,确定海洋生态的底层情况。
相比与地球有不少差异的陆地生态,海洋生态倒是没什么好说的,依然是大鱼吃小鱼的营养物质传递模式。海中的主流生物也是类似地球辐鳍鱼类的存在。
这其中自然少不了大型的滤食动物-在这颗星球,林易目前发现过最大的滤食动物并非地球那样是重返海洋的海生羊膜类,而是正常鱼类,其体型倒是丝毫不逊于蓝鲸。
考虑到地球上,一些大型滤食性硬骨鱼类也被称作“鲲”,例如利兹鱼,正式的名称就是“利兹鲲”,因此,这些异星的大型滤食鱼类也可以简单的命名为某某鲲。
它们的体色也有些意思,通体漆黑如墨的同时,肩背部具有两条白色的带状纹路,几乎贯穿全身。同时,一些成年个体具有拉长的鳍条结构,并具有多变的色彩,看起来宛如数条彩色的须带漂浮在海中。
因此林易稍加思索,就决定将其称为“彩须鲲”-很贴切,就是有些怪怪的,似乎总有一位故人的身影在眼前浮现,但久远的前世记忆让他想不起来究竟是哪位故人,也就作罢
而关于具体环境的考察,林易也得出了结论。这颗星球的海洋环境完全能适合普通地球生物生存-或许不会很舒服,但起么不会有生命危险。
并且,海洋面积不亚于地球,还具有大片陆缘浅海,资源丰富,如果奥陶纪时期地球上的所有巢群都搬过来也不是不能养活,这让林易确定了下一步的计划。
地球上,在他确定计划的瞬间,就有大量品级个体再次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进行一项大工程,彻底解决一个遗留问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