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新翅类飞虫
而在这一过程中,对敌对巢群的清剿也没有停下。
但这个陆生节肢动物巢群能在此时环境恶劣的陆地上生存,自然也不是鶸。很快,林易就开始庆幸,自己提早开始了对群品级的开发。
似乎它们也发现了狂齿锯蚁不擅长对付小而多品级个体的弱点,越来越多的用无翅蟑螂作为掩护,掩护中突怖蛛尽可能的接近。
但升级过生体霰弹枪的狂齿锯蚁每次都能在远处轻松的将接近的中突怖蛛击毙,让这套战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直到这次,情况变得有些不一样了起来。
当狂齿锯蚁群接近敌方的土丘群,土丘群中,涌出的却并非大量普通中突怖蛛,而是无数蟑螂似的身影-并非此前那些无翅蟑螂,它们,具有翅膀!
而狂齿锯蚁的复眼中清晰的呈现,对方的翅膀,并非像早期的古网翅目昆虫与后世的其他古翅类昆虫那样,向身体两侧延伸,而是覆盖在背上,一如后世的蟑螂等新翅类昆虫!
这并不是一个小的改动-否则,后世昆虫也不会有古翅类与新翅类的划分了。
原始的昆虫,如古网翅目,魁翅目等类群,以及后世的蜻蜓,蜉蝣,翅膀直接连接在飞行肌上,由肌肉直接牵拉膜翅,进行扇动。
这样的优势是,两对膜翅可以分开各自摆动,并且能相当方便的微调各种角度,后世的蜻蜓将这一点彻底发扬光大,拥有了极高的灵活性。
但劣势也很明显-直接连接的肌肉让这对翅膀无法随意折叠,只能平铺在身体两侧,或树立在背上,这就好像是在背上绑了个大风筝,容易损伤翅膀不说,还增加了被掠食者发现的概率。
因此,后世的蜻蜓干脆完全退化了附肢的行动能力,在陆地上根本不移动,换取更强的空中机动性。
但想要扩张更多的生态位,又或者增强战斗力,进行高效且不会损伤翅膀的陆地行动,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
而为了同时增强陆地行动能力,更先进的昆虫类群,就改进了这一结构,成为了新翅类-它们的翅膀不再与飞行肌直接连接,而是将翅膀的一个位点连接在胸腔上方,另一个位点连接在胸腔下方。
而飞行肌不再直接作用与翅膀,而是通过拉伸与收缩胸腔,间接带动翅膀扇动,这样的方式,尽管两对翅膀不能再单独扇动,只能一同摆动,但提供的力量更足,俗称,力大砖飞。
而由此引发的种种原因综合,让新翅类昆虫中的很多选择了退化一对翅膀,将第一对改为用于保护柔软后翅与后胸的坚固保护套,这方面的登峰造极者便是后世的鞘翅目。
这让后世的大量昆虫成为了空地两栖,甚至水陆空三栖的生物。
不过目前,从这些蟑螂形的虫子身上,林易并未看出这些特征,倒是对方似乎由于翅膀折叠技术不过关,翅膀显得有些短小,不知能否支撑其起飞。
而除去前胸背板向两侧如鸭翼结构的扁平突起,这些虫子的外形与其说像蟑螂,倒不如说像是一种名为华丽金螳的,介于螳螂与蟑螂之间的过渡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