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129章 陆地母巢(第1 / 2页)

第129章 陆地母巢

根据后世的研究,肉鳍鱼类的登陆至少是泥盆纪的事,而两栖动物的繁荣,更是石炭纪的事儿。

也就是说,起码在志留纪的这几千万年间,林易可以不去管什么悖论不悖论,随意在陆地上折腾。

由于陆地环境的特殊性,陆地母巢与水中的母巢,其结构必然也需要做不小的修改。

而根据林易在大灭绝的百万年间对母巢基因序列的分析,他已经得知,母巢那些复杂的基因储存与编辑功能,都是依靠体内的奇特微生物集群,而非器官结构实现的。

对这些微生物的运行与控制机理,林易尚不明确,但他已知,这些微生物并非母巢自身的一部分,也并非什么共生体,而可以算作巢群的一种品级,一种以微生物形态存在的品级。

巢群的蜂巢思维意识能对母巢体内组织液中的特殊微生物品级进行有限的操控,具体方法不详,这也就是基因编辑能力的本质。

这让母巢的本身宏观结构相当简单,唯一相对复杂的,就是能同时实现消化吸收与产出全新个体的孔洞结构。

母巢采用开管式循环系统,而这些结构相对较为独立存在,营养物质与基因序列的输送都依靠大量特殊微生物来实现。也就是说,其排列可以随意更改。

也就是说,母巢的形状,也可以很大程度上的更改,而并不会影响其内部器官结构的排列,进而影响其生产效率。

毕竟形状上,传统母巢那横截面高大于宽的椭圆的类半球形蜂巢状结构并不适合陆地,在没有水的浮力情况下,没有复杂骨骼结构等支撑的母巢并不能支撑起较大的身躯。

因此,最终,全新的陆地母巢中部生着一根几丁质组成的承重骨架,支撑起身躯的正中,而四周则是一根根从中央辐射出的弯曲骨架,让整体结构呈现类似帐篷的形状。

血肉组织则附着在这些骨架上,孔洞状结构被林易放大并安置在了新母巢的侧面底部,那些粗大骨架的空隙间。

没有水的浮力,刚被产出时暂时没有移动能力的个体必定会直接跌落在地上,这就要求产出个体的孔洞位置不能太高,必须几乎贴地。

而更大的直径则是为了产出体型更大的品级-考虑到蛹囊母巢这一生产大型品级的结构一时半会无法搬上陆地,复杂的双层壳体与复合装甲式外骨骼等黑科技又让个体无法正常蜕皮,产出个体的体型将会受到母巢表面孔洞的限制。

除此之外,就是让母巢在陆地上生存的问题,母巢的体表被外骨骼完全覆盖,以做到隔绝水分。

但即使如此,所有陆地生物都有补充水分的需求,植物能直接用根系从土壤中吸收,而动物就需要从外界获取了。

而由于母巢建立在河岸边,林易选择了一个简单粗暴的方式-让母巢的一头延伸出一根内壁附着了肌肉组织的软管,而软管的另一端则直接延伸进河流中。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