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昏帝的改革使得大虞陷入一部分细微混乱的同时,也使得大虞的“文化”昌盛起来。
后世中的史学家们研究得出结论,大虞朝文化最为鼎盛的时候就是这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小调——最后形成了一种新的剧种、出现了新的舞蹈风尚、如掌上舞、做歌舞等等,也涌现出来了一批大诗人、大文人。
这种虚假的繁荣持续了十年,便被大虞的下一位皇帝终结了。
“安平帝”。
安平帝何许人也?
虞昏帝的长子。
安平帝自幼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诗词歌赋、更不喜欢那些靡靡之音,所以安平帝不受到虞昏帝的喜爱,也正是因此,他才得到了机会悄然出宫。
野史记载,安平帝年幼的时候在深宫中长大,后来便化名居住在官渡陈氏的老宅之中,整日沉迷在拙身楼的书籍里无法自拔。
待到后来回宫之后,又整日沉浸在藏书楼中。
一部分史学家认为这便是历史的真相,因为后来的安平帝实录中所记载的安平帝的确是这样。
甚至说“帝少时爱读书,不分昼夜。”
安平帝长大之后,被虞昏帝立为太子——因为他是嫡长子,且没有犯错、且十分贤能,所以哪怕虞昏帝再不喜欢这个和自己相反的孩子,也得捏着鼻子立安平帝为太子。
安平帝成为太子之后,也逐渐的开始接受政务——他表现出来了对于科举制的强烈不满。
他与他的先祖“建武帝”相似,都秉持着“文不能为民所用,便为废纸”的思想,并且多次怒斥那些依靠着诗赋、歌舞考上来的大臣为“废物”“无能昏庸之辈”。
父子二人之间形成了针锋相对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安平帝毫无疑问的——发动了宫变。
结局很明显,安平帝获胜了。
虞昏帝被赶去了行宫之中当他的太上皇,虞昏帝对此也没有表示太多的不满,因为他终于可以专心研究自己的诗赋以及歌舞了。
安平帝对虞昏帝还不错,没有短缺了他的东西。
毕竟虞昏帝就算不是很喜欢这个长子,也依旧对他十分宠爱。
依照安平帝的话来讲就是:“我和父亲关系很好,只是和先皇关系不好,有些政治意见不同。”
他将先皇与父亲分裂开来。
安平帝在位期间,大肆改革、再次修改科举制度的内容,将其修改为建武大典以及一部分的民生民策。
这是一件好事,也同样是一件坏事。
因为安平帝以及虞昏帝修改科举制度内容开了“先例”,后续的大虞皇帝们简直是差点把科举制玩坏了,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定下科举制的内容。
而也正是因为科举制的内容可以修改,所以哪怕有不少的好皇帝修改的是正常的内容,但一颗老鼠屎就能坏了一锅汤的道理放在此处就很管用——一个昏庸的皇帝就能祸害大虞十几年。
大虞开始慢慢的走下坡路了。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唉——”
一道长长的叹息声响起,杨坚从思绪中醒了过来。
他身旁那个中年男人站了起来,这是当朝“太尉”——苏威。
苏威扭过头看着杨坚说道:“文达兄,在想什么呢?今日的早朝已经结束了。”
他背着手,往外走去:“今日要不要去看看丞相?”
苏威的脸上带着忧虑的神色:“丞相的精神不太好,我总有些担忧——如今的朝堂局势全靠着丞相支撑,若是丞相故去.唉。”
杨坚的神色恢复了原本的平和模样,只是淡淡的叹了口气。
“总是靠着丞相一个人撑着朝政也不是个事,但当今在幼年的时候受过苦难,所以只信任丞相一个人。”
“真不知道,丞相故去之后,大虞会变成什么样子啊。”
两人对视一眼,都没有再说什么,只是再次长叹了口气。
镇国王府
陈志躺在病榻上,眉宇中带着几分哀荣。
他轻声的问着身旁的人:“湛儿,这些时日,朝堂如何了?陛下如何?”
陈湛将汤药喂食完毕之后,便放下了手中碗筷:“父亲,您就别操心那些事情了。”
他有些嘲讽的说道:“朝堂局势再坏能坏到什么地步呢?能比现在还要坏么?一群伶人道士占据了朝堂?”
陈志看着陈湛的神色,面容中带着些许担忧。
当今陛下登基之后,改元为“万岁”。
因为年幼的时候不受到先皇的喜爱,所以在深宫中遭受到了无数的虐待,落下了一身病根。
可说来也巧,先皇的众多子嗣在一系列的事情下,几乎全都陨落,没有陨落的也有了残疾,不能登基大宝,于是最后这皇位落在了从来没有想过皇位的当今身上。
当今八岁的时候,甚至还没有一个被御赐的大名——那时候当今寻了经常帮助他的丞相陈志,请求陈志为他起一个名字。
多次推辞之后,陈志无奈之下为当今取名为“安年”,希望这个小皇帝能够一生平安。
后来的后来,皇帝登基。
没有改名,依旧叫做“张安年”。
改元“万岁”。
万岁帝登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多方寻觅“方士”与“伶人”,最后甚至不顾反对,将科举制的科目中增添了这两类。
陈志按了按额头。
自己的儿子不喜欢这些,那自己死了之后,谁来看顾这王朝呢?
远处脚步声响起。
“先生、公子,太尉、国舅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