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匹敌显然知道自己肩负重担,不敢有丝毫大意轻敌之心,抵达辽东后,就开始坚壁清野,摆出长久交锋之态。
刘知谦旁观者清,也认可这种战术。
欧阳春所立的“燕”,既有马帮精锐为中坚力量,又有大延琳起义的余泽,现在的辽主远远比不上老辽帝,可谓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这个时候如果轻易冒进,极有可能遭遇挫败,军心散乱。
反倒是采取守势,不仅可以遏制起义军的势头,让他们不敢肆意扩张,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骄狂之心。
这些造反的民间势力,最大的弱点是,向来只能同患难,不可共富贵,一旦得势,往往就会由于利益分配不均,而内部产生混乱,最终不攻自破。
萧匹敌的战术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忽略了一点,双方的主力都是骑兵,而且马帮还是江湖风格,比起辽国正规军,更加灵活。
于是乎,中京道的奚族,南京道的幽州,还有西京道的阻卜部落,都有马帮的人手出没,各种消息真真假假,一会儿辽军在前线战败,一会儿燕军得四方效忠,闹得各地满城风雨……
就在一封封战报送入雄州的同时,从大名府的急信也传了过来。
“欧阳春之势,不止于辽东!”
刘知谦打开狄进的信件,再看这些日子的情报,神情顿时变得前所未有的凝重:“欧阳春此次造反争取的盟友,不止于辽东一地?他是故意与官兵僵持,要让各地烽烟四起!”
“怪不得当年马帮那么干脆地去西京,听命于太后,实际上从一开始,欧阳春就没有准备局限于辽东的一亩三分地!”
大名府衙里面,狄进看向雄州的战报,也给出类似的结论。
通过之前的造反,其实能得出一个结论,此时的辽东一地,还成不了气候。
相比起历史上被各种出卖的大延琳,这个世界的大延琳,也算是众望所归,挺了足足一年,与官兵的交锋有胜有负,打得你来我往,高丽见状有便宜可占,甚至出兵支持。
但最终萧孝穆一出马,还是摧枯拉朽地将起义军打得大败,大延琳直接战败身死,连垂死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马帮再强盛,准备再充分,欧阳春不过是加强版的大延琳。
想要推翻辽庭的统治?
办不到的。
但如果造反的不止一个欧阳春,不止辽东一块地方呢?
联合了奚族六部,联合了燕云的汉人,联合了一直遭受打压的阻卜人,再加上辽东的渤海人、女真人、党项人、高丽人,基本上将除了契丹人外,其他受辽国统治的各个民族,都被他调动了起来。
而且欧阳春显然没准备像大延琳那样,直接光复渤海,让渤海人外的其他各族心生芥蒂,他用的国号是燕。
一个十分正统的国号,麾下更有一群官员,哪怕草创,但预谋已久,绝非仓促行事,如今已经在招募士人,治理地方。
“狄相公是不是也觉得,自己低估了欧阳春,没想到区区一个江湖子,真有这样的能耐?”
“司灵”保住了脑浆,活到了马帮造反的关头,此刻立于桌案前,恭敬地道:“敢问狄相公,欧阳春此人是不是去过汴京?”
狄进微微颔首:“去过。”
“司灵”沉声道:“那相公有没有考虑过一种可能,欧阳春除了在辽地联络各方外,与宋廷的朝堂重臣,也早有联系?那位重臣更是能做出决策的两府宰执!”
狄进面容平静,反问道:“目的?”
“当然是为了开国称帝的野心!”
“司灵”道:“以欧阳春的实力,便是积蓄再久,也无法掀翻契丹统治,但如果连宋灭辽,又不一样了!”
话音刚落,急促的脚步声从外传来,杨文才快步走入,满脸凝重地道:“相公,京师来信,出了大事!”
三日前,燕国遣使,从海路赴山东,由山东至汴京,递上了一份震动朝野的国书:
“辽圣宗驾崩,新主排斥忠良,引用宵小,盗贼蜂起,百姓涂炭,宗社倾危,燕王常慕中朝,预见辽国必亡,欲定盟约,商议联合灭辽事宜。”
“燕请宋以国书,用国信礼,约定两国出兵,燕军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军取辽南京析津府。”
“辽亡后,燕愿将幽云十六州之地送回中原,为宋臣属,永世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