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第三百八十七章 万众瞩目的归来(第1 / 2页)

朱雀门。

长长的使节团入城,行走在久违的御道上。

相比起辽国贵族进出,百姓停步,战战兢兢地等待通行,汴京百姓见惯了市面,平日里顶多避让,根本不会太过关注。

但此番京师之人却自发地涌了过来,在差役的秩序维持下于两侧站定,争相围观,瞧向使团的目光露出浓浓的尊敬之色,有的干脆大声拍手,叫起好来。

潘孝安见状,身体微微侧过:“仕林,看来京师百姓都知道,是你为他们奔赴险境,才会给予最热烈的欢迎啊!”

狄进微笑:“不只是我,是我们,是使节团上下每一个人!”

“对!是我们!是我们!哈哈!”

潘孝安闻言昂首挺胸,笑容满面,他出身固然富贵,却未中进士,也无游街的风光,此时眼见京师百姓迎接,当真是觉得无比光荣,成就感满满。

“旆旌威迟还上国,所至观者如倾江。杖父奔蹶喜出泣,妇女聚语气激昂……”

狄进的脑海中,则浮现出苏舜钦为富弼所作的《寄富彦国》,描写的是历史上富弼出使辽国前后,百姓迎接的盛况。

富弼那次出使,完成的是著名的重熙增币事件,即通过增加岁币,让辽兴宗不再陈兵边界,免除了宋辽开战,如此显然是辽国趁火打劫的威逼,但对于百姓而言,却是大胜利,对于出使辽国的富弼极为感激。

或许后人难以理解,增加岁币不是屈辱的事情么,为何还要感激呢,这其实就不得不提到,古今对于“岁币”认知的不同。

对于现代人来说,由于中国近代有过一段被列强欺辱,各种赔款条约的屈辱历史,对于用钱换太平的事情是深恶痛绝的,无形中也把这种思路带入到宋朝的时期。

但实际上,古代的老百姓没有“国家的钱是自己纳的税”的观念,他们认为的岁币,是天子掏腰包,那是用朕的钱,为百姓带来太平,所以根本不会反对,士人阶层倒是有反对的,不过他们更不同意的是割地与和亲。

割地自不必说,和亲听起来只是对宗室女子的不公,实际上朝廷要给予的嫁妆才是天文数字,比起岁币更夸张,更自降国格,毕竟汉唐那种成功用和亲控制外部政权的情况并不多,更普遍的还是被外族打劫。

所以相比起庞大国防开支,岁币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当然太平久了,军队难免忘战,武人又对军功愈发的渴望,而打仗了能练兵,但国力就要持续耗损,战事透支民力,各种内部矛盾全部被激发出来……

凡事有利皆有弊,衡量好得失才是关键。

但无论如何,民间是绝对不希望打仗的,现在汴京百姓夹道欢迎,不会是完全的自发行为,肯定是朝堂的探讨到达了极其激烈的程度,通过小报的传播,让民众知晓了部分辽国发生的事情,宣扬了此次外交上的胜利。

只是这些欢迎的百姓并不知道,使节团的成功,恰恰代表着对西夏的战事将起!

狄进心中略有感叹,却不会有半分动摇。

以他的性格,不会刚刚来到这个时代,就许下什么改变天下的志向,但到了现在这一步,是真的可以尝试改变天下了。

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让西夏成为未来百年的战争泥沼,倒不如趁着对方尚未立国,一举灭之!

想到这里,狄进侧头吩咐:“把卫慕山喜带过来!”

很快卫慕山喜策马到了身后,弓着腰道:“狄正使!小的在!小的在!”

夏州使团的正使李成遇,副使野利仁忠,都被辽国扣下,哪怕不会直接杀害,接下来一段时日也有的受的,这个卫慕氏的族人则被狄进保了下来,并在回程的途中,特意在燕京等待了几日,最终由送伴使萧惠将人带了过来。

卫慕山喜的感激之意可想而知,不过狄进一路上并未怎么理会,直到此时正式入京才召过来,患得患失之下,干脆换了称呼,态度极尽谦卑。

狄进淡淡地纠正道:“你要记住,自己是外臣,卫慕夫人不幸遇害后,卫慕氏将来由你主事!”

卫慕山喜其实也很清楚,对方特意救出自己,正是用得着卫慕氏,只是遭逢大难,前路未卜,难免心怀忐忑,深吸一口气道:“外臣明白,还请狄正使吩咐!”

狄进问道:“你来过汴京么?”

卫慕山喜道:“来过两次!每次都被贵京的繁华震撼得说不出话来!”

狄进道:“兴州如何?”

卫慕山喜毫不迟疑地道:“与贵朝京师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狄进道:“倒也不必妄自菲薄,兴州如今是河西的中心,李德明在十年前就开始兴建宫殿,以作都城,即便远远比不过汴梁,却也能依靠对西域的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只可惜党项李氏终究是野心之辈,不愿意享受和平富足的生活,子子孙孙都迈上了李继迁好战而亡的老路!”

“是!是啊!”

卫慕山喜目光闪烁,突然道:“外臣愿助大宋,剿灭李氏,安定河西!”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