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403章 托孤易中海的新希望!(第2 / 2页)

大儿子和袁家住的近,应该多注意。

三大妈虽然看不惯老大,但这种事情还是要和他说的。

“妈,你就放心吧!”阎解成知道这件事情的严重性,立即说道:“往后我们夫妻两个见了袁树森就绕道走,这还不行吗?”

要是让袁树森死在自己的面前,袁家人再碰瓷,他有多少钱也不够赔啊!

更何况。

阎解成刚结婚没多久,没存多少钱!

秦淮茹将要将自己肚子里的孩子交给小露抚养,将来让孩子给着小露姓楚的事情告诉了小露。

手术过后等着患者清醒的时候小露故意留下来,向李平安问道:“平安,淮茹姐姐和我说了,将来真的要让孩子跟着我的姓吗?”“当然!”李平安说道:“我们只希望你能好好的照顾他,该做的我们都做了,该让的我们都让了,将来你要是照顾不好孩子,我们可不会让他吃亏的!”

“你就放心吧!”小露红着脸说道:“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我肯定是会将他照顾好的!”

回家的时候小露和父母说了这件事情。

楚山和王萍虽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但对后代这种事情还是很重视的。

尤其是王萍。

李平安夫妻两个愿意将孩子过继给小露,给她们,算是了了她的一个心愿。

她和女儿商量着往后要多给小露一点儿钱,秦淮茹要是想吃什么就买给她。

“我知道,我手里有钱的!”小露微笑着说道:“淮茹姐姐肚子里怀的可是我的孩子,我会注意的!”

小露手里的钱可不少。

除了自己的工资。

她还有一笔丰厚的稿费,完全可以帮着李平安照顾好秦淮茹。

八级工资制是建国初期在我国企业工人中实行的一种工资等级制度,按照生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技术的熟练程度,将工资分为八个等级。

建国第二年,东北人民政富发布《关于调整公营产业工人、技术人员工薪及改行八级工资制的指示》,实行“八级工资制”。

第三年,东北又将工资标准改为五类产业,此后工资标准、产业分类曾有多次调整,而八级工资涉及的等级制度没有根本改变。

建国第四年开始,东北地区乃至全国,工资管理工作移交劳动部门负责。

今年年中,国务院全体会议第32次会议通过《关于工资改革的决定》,指出:“为了使工人的工资等级制度更加合理,各产业部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修订工人的技术等级标准,严格地按照技术等级标准进行考工升级,使升级成为一种正常的制度。”

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改革,它奠定了此后长达三十余年之久的劳动工资制度的基础,同时对郭嘉“吏制”产生了深刻影响。

从此“级别”成为国内除农民以外各类社会人群经济生活排序的重要标准。

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原劳动部在广泛调查和充分论证基础上,组织国务院45个行业主管部门进行了第三次技术等级标准修订工作,初步解决了部门间工种交叉重复的问题,将近万个工种合并为4700多个,并颁布了我国首部《工种分类目录》,简化了等级结构,将传统的八级工制度改造为初、中、高三级工制度。

至此。

八级工工资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工资待遇差距越来越大。

就八级工工资制度而言。

从工资上看,八级工也仅仅是一级工的三倍左右。

可是。

除了最开始进行考级那批人有丰富工作经验做后盾可以连续不断的在几年内突破到八级工,一般的一级工想要成长成八级工最少要十几年的时间,大多数人一辈子也不可能成为七八级工。

这种情况下,贫富差距不可能拉大。

甚至。

从一开始八级工制度就一直饱受争议,并不是认为劳动人民得到的工资太多,而是认为知识分子得到的工资太多了。

很多技术人员,他们大多不直接创造价值,凭什么成为八级工甚至是工程师,拿那么高的工资?

八级工制度确立之后工人们考级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拿扎钢厂来说。

每天想要进行考级的工人不计其数。

刘海中也是一个热衷于考级的人之一。

经过几次失败。

刘海中终于成了七级工,每月工资八十七块钱。

刘海中成为七级工以后自然是很高兴,自己还没有发工资,他就给儿子刘光齐邮过去三十块钱。

不过。

就好比是石沉大海一般,刘光齐没有任何回音。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刘海中又到邮局去查证,得知刘光齐已经收到钱了,只是没给他回信儿。

刘海中想了很多天也没有想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最后只能认为儿子学业太重,学习太忙,没时间给他回信。

只能等几个月以后儿子放暑假回家以后再了解情况。

内心之中。

刘海中也是很失望的。

就算是再忙,给他写封信很难吗,能浪费多长时间?

刘海中又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告诉刘光齐自己成了七级工,依旧是没有任何回复。

袁树森身上的病越来越严重,几乎是三天两头请假,最后领导干脆让他在家里修养,不用上班了。

袁树森没有任何高兴的样子。

他也知道自己已经穷途末路,没几天活头了。

眼见着邻居们都下班了,袁树森有气无力的对妻子赵芳和儿子袁成说道:“你们,你们两个去将易中海叫回来吧,我有事情要和他说!”

赵芳母子什么也没问就照办了,两人就要出门,却听袁树森说道:“对了,还有,将四合院儿里的其他两位大爷也叫过来吧,让他们做个见证!”

赵芳点头答应,转身离开去找易中海了。

这些天易中海这家伙一直提心吊胆的,生怕袁家人找他的麻烦。

袁家人要是将袁树森病重的原因归结到他身上,易中海最少也是要身败名裂的。

就算是无法定罪。

他在四合院儿邻居眼里就成臭狗屎了,还怎么有脸当一大爷。

赵芳母子先去后院找了刘海中,又到中院儿叫了易中海,然后是找了前院儿的阎埠贵。

三人都知道袁树森多半是不行了,可能是要留遗言。

易中海战战兢兢,生怕袁树森在弥留之际当着刘海中、阎埠贵的面质问自己,将他的死因都归咎于自己。

如果袁树森真要这么干,易中海当真是跳进黄河都洗不清了。

这家伙慢慢腾腾的跟在后面,哭丧着脸。

他不是装,而是真的伤心。

待会儿袁树森要是在临死前点他,他可就真没脸待在四合院儿了。

袁树森主要找的人是易中海,刘海中和阎埠贵不过是个见证人而已。

出乎意料。

袁树森居然没有责怪易中海,而是要让他帮着照顾自己的妻儿。

他死之后。

赵芳和袁成就有劳易中海照顾了。

说话的时候袁树森有些气喘吁吁,可能癌细胞已经转移到肺部了,虽然说话有些费力气,但他还是坚持说着:“师傅,虽然我跟着你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怎么孝敬过您,但我是真心将您当师傅的,我死之后我的妻儿都交给您了,希望您能照顾好他们,还有,如果有可能就让我儿子接替我到扎钢厂当工人吧,孩子还小,您多照顾着,我在九泉之下感激不尽!”

易中海长出了一口气。

只要袁树森不是当众指责他,一切都好说,他立即答应,还说马上就帮着解决袁成的工作问题。

也不管袁成年纪是不是太小。

易中海很有底气。

他认为自己能让袁成进入扎钢厂当工人。

建国第五年的时候政务院颁布了《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该草案第六章“关于死亡待遇的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工人职员因工死亡或因工残废完全丧失劳动力,其直系亲属具有工作能力而该企业需人工作时,行政方面或资方应尽先录用”。

“接班”,规范称呼为“子女顶替就业制度”,是指父母退休、退职后,由其子女办理手续,顶替空下来的名额,进入父母原工作单位上班。

上世纪五十年代,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大量增员,以至国企、事业单位招收的职工大大突破当年的劳动力发展计划,因此,中央强调精简机构人员,为鼓励年老职工退休,提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吸收他们的子女就业”。

易中海认为袁成接替父亲到扎钢厂工作是合情合理的,有什么问题?

就算他年龄小点儿,又如何?

(本章完)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