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大结局
…
到了大元帝国这种程度,最重要的就是帝国的存续。
老实说,江鸿飞绝对是千古一帝的典范,他的文治武功可以说远超历任皇帝。
不过,也不得不承认,江鸿飞太能折腾了。
江鸿飞在位的这些年,大元帝国的人,全都跟着他折腾,哪怕是休养生息那几年,其实也没有好好休养生息。
如果江鸿飞再这么继续折腾下去,大元帝国指不定就让江鸿飞给折腾没了。
而江修,对人对事都非常宽仁,而且呢,知进退,知厉害,不胡搞瞎搞。
哪怕江修是最有可能成为大元帝国储君的皇子,他都没有什么存在感。
可以说,江鸿飞的很多儿子都比江修有名。
这就对了。
一个好的皇帝,就应该这样。
而且,江修勤俭节约,凡事就讲究一个省。
可以说,江修一点也不像江鸿飞的亲儿子,他的脾气特别好,特别稳。
江鸿飞在位这么多年,这么能折腾,大元帝国看着欣欣向荣,其实早就千疮百孔了,可能就差一步就掉悬崖下边去了。
得有一个江修这样的不折腾、不惹事、不刷存在感、就是开源节流、踏踏实实的过日子的新皇帝,才能把大元帝国这辆破车开得更远、更久、更稳。
而江鸿飞选择让江修继承自己的皇位,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英明神武。
……
洪武二十七年,秋风送爽之际,江鸿飞于干清宫前,毅然取出正大光明匾后遗诏,宣告将帝位传予江修,并决意亲率大军远征西域。
此举一出,朝野震动,百官或真心或假意,皆恳请陛下三思。
有臣子直言:“西域之役,遣将代劳即可,陛下何必亲身涉险?”
江鸿飞听后,心中自有计较:非亲征无以安置未封之子,非亲征无以拓展铁路,连通丝绸之路,更非亲征无以根除帝国隐患。
所以,江鸿飞淡然一笑,挥袖而去,只留一句“朕意已决”。
群臣无奈,只得遵命退散。
……
八月十六,晴空万里。
亲自主持完江修的登基大典之后,江鸿飞并未留恋皇权的巅峰,而是率领着庞大的随行队伍——上万名佳丽、包括江载在内的数千皇子,在十万精锐亲卫的簇拥下,踏上了前往西京长安的列车之旅。
此行,名义上是御驾亲征,实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皇家巡游与战略部署。
江鸿飞早就不用亲自上战场了,他的“亲征”更多是对前线的精神鼓舞与战略指导。
因此,当大军西进,征服西域的壮丽图景徐徐展开时,江鸿飞被安排在西京长安暂作停留,待将士们凯旋,再择一安逸之地作为他的临时行宫。
这一安排,既体现了对江鸿飞安全的周密考量,也透露出他对生活品质的不凡追求。
毕竟,作为帝王,他深知自己的安危关乎国家根本,不可轻率涉险。
同时,他也享受着这份旅途的惬意,将御驾亲征化作一场游历天下的盛宴,领略这个世界的广袤与繁华。
此次出行,规模空前,二百列火车轰鸣前行,二十万战马奔腾不息,十万精锐护卫如影随形。
江鸿飞不仅携带了所有他心爱之物,更将这场旅行打造成了一场流动的盛宴。
沿途各地,皆被精心布置,确保他与随行人员的食宿无忧。
这种奢华与排场,在旁人看来或许过于铺张,但实际上,江鸿飞的此次出行并未给国家财政带来丝毫负担。
其所花所有费用,包括远征军的军饷与补给,皆由江鸿飞个人承担。
而且,在江鸿飞的严令下,远征军坚持“公平交易”的原则,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所过之处,一切所需皆需以灵石和大元帝国发行的货币购买,绝不占百姓丝毫便宜。
这一举措不仅赢得了民心,更展现了他作为君主的睿智与远见。
远征军的将士们,因丰厚的军饷与远征补助而士气高昂,他们深知胜利不仅能为国家带来荣耀,更能为自己带来丰厚的奖赏。
这种激励机制下,他们无不奋勇向前,誓要为大元帝国开疆拓土。
而江鸿飞的随行人员,也因俸禄优厚而心满意足,他们尽心尽力地服务于这位帝王。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他未曾亲临战场,亲自挥剑斩敌,却将那些怀揣着封地之梦、诸侯之心的儿子们,一一推向了战争的洪流,用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考验”。
用江鸿飞的话来说就是:“世间从无免费的盛宴,封地与王位,非是唾手可得之物。欲得之,必先自证其能,否则,便安于本土,或仕或商,亦或平淡度日,切勿再存非分之想。”
这番话,如同冰冷的刀锋,切割了皇子们心中的幻想,却也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不屈与斗志。
无人敢于质疑江鸿飞的决定,这不仅因为他在位期间所创造的辉煌——四海归一,疆域辽阔,前无古人;更因为他那深邃的智慧、卓越的军事才能以及宽广的胸怀,使得他的统治深得人心。在他的治理下,帝国日益强盛,而他本人,则如同一位智者,用公正与智慧驾驭着这个庞大的帝国机器。
回望过往,那些获得封地、成为诸侯王的皇子们,无一不是凭借着自己的真才实学、赫赫战功或是其他卓越的贡献。
江鸿飞深知,唯有真正的实力与贡献,才能赢得世人的尊重与臣服。
因此,他对于儿子们的期望,同样如此。
他告诫他们:“若无真才实学,不能服众,即便朕赐你封地、王位,亦是昙花一现,终将被他人所取代。与其如此,不如安分守己,或许还能享受一世富贵。”
总而言之,江鸿飞的诸多皇子,怀揣着对封地与王位的憧憬,必将在证明自身实力的征途上不懈奋斗。
这不仅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较量,更是命运与努力的交织。
江鸿飞深知,轻易得来的荣耀,难以激发真正的珍视与守护之心。
因此,他设定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让每位皇子都需历经千辛万苦,甚至生死考验,方能触及那梦寐以求的封地之钥。
值得一提的是,江鸿飞以抓阄定疆土的方式,彰显了他对子女一视同仁的公正之心。
在这个世界,人们对命运的信仰根深蒂固,尤其是涉及皇权更迭、诸侯林立之事,更是将其视为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种设定,既是对皇子们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未来可能纷争的预警。
因为,在权力与欲望的驱使下,总有人不甘现状,渴望更多,甚至不惜手足相残,以达成自己的野心。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无数先例证明,分封制下的诸侯国终将走向整合或分裂的宿命。
江鸿飞在大元帝国之外实施的分封制,亦难逃此规律。
然而,他的分封规模之广、疆域之大,远非周朝可比,这使得未来的格局更加复杂多变。
或许,这些诸侯国最终不会统一成一个国家,而是形成数十乃至数百个大小不一的势力范围,其间不乏兄弟阋墙、家族纷争的惨烈场景。
对于这一切,江鸿飞洞若观火,但他也明白,自己无法永远掌控一切。
在他有生之年,他将以铁腕手段维护分封制的稳定,确保任何挑战者都无法动摇他的意志。
然而,一旦他离世,这些诸侯国将如何演变,便不再是他所能左右的了。
他只能寄希望于后人能够维持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让江家的血脉与基业能够得以延续。
然而,江鸿飞也深知,人性中的贪婪与野心是难以遏制的。
他预见到,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对权力和封地有着无尽渴望的皇子及其后代,终将走上相互征伐的道路。
那时,无论他是否泉下有知,都只能默默注视着这一切的发生。
他所能做的,或许只是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江家的血脉能够在这场乱局中保持一份团结与坚韧,让肉能一直烂在锅里。
……
洪武二十七年初秋,正值八月天高气爽之时,距江鸿飞御驾亲征半个月后,岳飞等一众将领已率精锐之师,浩浩荡荡地穿越了玉门关,踏上了西域的广袤土地。
这支远征军所过之处,无论是繁华的城市还是偏远的村落,百姓们皆闻风丧胆,对大元帝国东征西讨、战无不胜的威名早已耳熟能详,无人敢撄其锋。
然而,西域的民众心中却藏着另一番复杂的情绪。
多年来,他们中的许多部落被迫臣服于高昌回鹘的强权之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如今,听闻大元军前来征讨高昌回鹘,这些部落非但不惧,反而心生希望,渴望借助大元军的强大力量,推翻高昌回鹘的暴政,重获自由与独立。
这种心理,源自于高昌回鹘内部文化上的不统一,各部落虽表面臣服,实则心怀异志,文明间的融合遥遥无期。
于是,当大元军踏入西域的消息传开,众多小部族、小势力的首领们纷纷主动请缨,或引路,或请战,甚至不惜一切代价要求加入大元军,共同对抗高昌回鹘。
在他们看来,这不仅是摆脱束缚的机会,更是参与历史变革的壮举。
高昌回鹘境内,汉人、突厥、大仲云、小仲云、样磨(亦称咽面)、葛逻禄、格多(吐蕃一支)等民族林立,彼此间矛盾重重,争斗不休,这也为大元军的征讨提供了便利。
对于大元军而言,这无疑是天赐良机。
西域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若无熟悉地形的向导,寻找高昌回鹘的都城高昌城将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岳飞等人深谙此理,于是欣然接受了这些小部族、小势力的投诚,并让他们成为大元军的向导。
回鹘人以高昌城为冬日都城,北庭城为夏日都城,两城之间,天山横亘,北麓的游牧民族与南麓的农耕民族各自为政,信仰上多以佛教为主,高昌城中佛寺林立,见证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交融与冲突。
历史上,高昌回鹘曾与赵宋、大辽等王朝交好,但随着大元帝国的崛起,这些王朝逐一陨落,高昌回鹘也未能幸免。
特别是当大元帝国先后征服西夏、吐蕃之后,高昌回鹘王毕勒哥多次派遣使团,携带珍奇异宝前往大元都城朝贡,其中不乏佛牙、琥珀盏、琉璃器等稀世珍宝。
而江鸿飞对于毕勒哥派遣的鹘美人更是印象深刻,那些风情各异、美艳不可方物的女子,让他不禁感叹古人征战西域的动机或许远不止于物质利益。
然而,面对大元帝国的强势崛起,毕勒哥的态度却显得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