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个其他的海产品,他们干货厂就是要收,那也不可能是新鲜的海产品。
必须得是干货才行,不然怎么叫干货厂呢。既然是干货,那对于晾晒,那必须是有技术要求的。
这般想着,祝厂长就问了,“你们要发展其他海产品,那技术怎么样?能像之前那样有质量保障吗?”
“有。”闻言,高晓松回答得斩钉截铁。
要知道,他这个高经理的名头可不是白叫的。
他既然负责了这个事儿,那对于这个领域,肯定是要去做相关了解的。
不然,怎么对得起许秋秋的信任呢?
“年轻人,这话可不能说得太满啊。”对于高晓松的自信,祝厂长当然是欣赏的。
可是祝厂长作为一厂之长,肩负的是整个厂子的发展。
高晓松也不是自家小辈,敢在他面前打包票,祝厂长脸上神色难免严肃,“这个拓展货源的事,说起来简单,办起来难,具体是怎么样的规划,你们都想好了吗?”
“要知道,许秋秋当初找我谈事儿的时候,那可是连加工厂该怎么建设的计划书都写好了。”
言外之意是,你们这个准备不充分啊。
其实,高晓松作为念过书的知青,有当副校长的爸爸从旁教导,自己又出去送过货。
论见识和能力都是不差的,从前,祝厂长其实对年轻人的要求也不会很高。
可谁让他先看见了许秋秋呢,那个丫头做事儿还真让人没处挑,方方面面都很周全。
而且还都是年轻人,祝厂长这不很容易就对比起来了吗?
好在,高晓松是许秋秋亲自选出来负责加工厂的人,跟在她身后的那几天也学了一手。
他敢和老支书找上祝厂长自然是提前做了准备的。
听了这话,他立马点点头说,“这个我自然知道,所以我今天来见祝厂长也不是空手来的。”
说着,就从自己随身携带的包里拿出自己写的加工厂发展规划书。
虽然不如许秋秋那般方方面面都考虑到。
但好歹也是有计划的,祝厂长拿过来看了看。
没一会儿,他脸色温和了许多,“你这个规划书写得不错,老百姓才是实实在在的受益人啊。”
说着,他又看向老支书,“老支书,你们村里有福气啊,一个两个都是做事实的人。”
“哪里哪里,都是年轻人自己有出息。”
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老支书也不知道该说啥。
现在年轻人的思维都活跃,可不是他们老人家能跟得上的了。
“嗯。”对于老支书的话,祝厂长深表赞同。
年轻人,就该一代比一代强。
看着那规划书,祝厂长又说起了自己的意见,“你说,你们这个加工厂,业务能向其他行业辐射吗?”
“其他行业?”
这话,莫说是老支书,就是高晓松也被问住了。
他们村子就住在海边,一开始做的就是海产干货。
因此,哪怕是拓展,也只往海产品这方面去想。
至于其他行业,他们完全没想过啊。
看了眼祝厂长,高晓松犹豫着没说话。
祝厂长也知道,年轻人能想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