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章是看不完的,就算你一天到晚不眠不休,第二天便会有更多的奏章送进宫里。”
李端语调温和,继而道:“来,陪朕说说话。”“是,父皇。”
李宗本从宫女手中接过圆凳,然后恭敬地坐在榻边。
李端缓缓道:“朕知道你这段时间压力很大。以前你没有怎么接触过朝政,这半年来要从头开始学起,肩上的担子很重。你表面上率性恣意,实则内心极其骄傲,不愿意让任何人小觑,所以你从来不在朕面前叫苦,拼命想要尽快熟练掌握治政之术。朕听伱母妃说,这半年你一心扑在政事上,甚至连太子妃都被你冷落了?”
李宗本略显窘迫地说道:“父皇,儿臣没有冷落她。母妃只是过于关心儿臣,所谓关心则乱,其实儿臣心中有数。”
“你母妃历来性情淡泊,二十年来在朕面前刻意提你的次数寥寥无几。”
李端笑了笑,语重心长地说道:“你有这个心自然极好,然而这世上之事欲速则不达。朕知道你忧心忡忡,唯恐辜负了朕对你的期望,越是如此你越要静心,不必急于求成。”
李宗本沉默片刻。
他抬眼望着天子,伤感又愧疚地说道:“儿臣心里清楚,父皇为了帮儿臣铺路做了很多事,儿臣怎敢让父皇的心血白费?”
李端嘴角微微勾起:“那你说说看,朕究竟做了哪些事?”
这显然是一种很和善的考校。
李宗本想了想,答道:“父皇平定京军叛乱,这是削弱江南门阀的势力,避免将来出现门阀把持朝堂的局面。父皇让陆沉解决完沙州问题之后留在京城,是要借助边军的力量震慑京军,同时也是让京军和边军达成一个平衡。经界法的推行,一方面是继续撬动江南门阀的根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国库充盈。还有现在父皇……父皇所做的谋划,是要一战打痛景军,让他们在几年之内不敢南下,这样就不会威胁到儿臣——”
说到这儿,他已经难以继续,脸上的悲痛显露无疑。
李端欣慰地叹了一声。
李宗本能够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更不必说眼下李宗本的真情流露。
他轻声说道:“太子,朕不知道这个位置对你是助力还是负担,不过朕想告诉你,这个位置不好坐,希望你能够记住这句话。”
李宗本垂首道:“儿臣必定谨记在心。”
“朕现在告诉你,要如何才能坐稳这个位置,并且做出一番功绩。”
“是,请父皇示下。”
李端满怀期许之意,细致又温和地说道:“控权握柄,知人能任,这是你最需要掌握的手段。作为一个皇帝,你不需要事必躬亲,毕竟你将来面对的局面和朕当初的处境不同,你的起点要更高一些。让每个官员处在合适的位置上,并且握住他们向上或者向下的命运,你就成功了一半。你要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要懂得容忍臣子一些无关底线的缺陷,但是又不能无视这些缺陷。给他们施展抱负的权力,时常敲打一二,如此便足够了。”
李宗本认真地听着,将每个字都刻在脑海里。
“明辨是非,杀伐果决。虽然皇帝最需要御人之术,但是你不能将所有事情都丢给下面的官员处理。权力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你冷落它它便会远离你。多听多看,不要偏听偏信,看清楚下面人的对与错,该安抚的时候不要小气,该杀人的时候不要犹豫。只有让他们敬且畏惧,你手中的权力才不会溜走。”
“是,父皇。”
“勤于政事,身为表率。这一点朕倒不怎么担心,你是外圆内方的性子,心气又很高,不会接受被人轻视,所以朕才会选择你继位。但是你也不要学朕,一个皇帝活得越久朝局便会越稳定。”
李宗本听到这句话,心中伤感委实难以克制。
他当然知道父皇为何会疾病缠身,完全是累出来的缘故。
李端笑了笑,继续说道:“最后一条,万道治国,不拘一格。朕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之前京军叛乱,朕并未对江南门阀斩尽杀绝,反而还提拔了两位宰相的长子,是朕畏惧他们所以不敢下手?”
李宗本毫不犹豫地摇头。
李端道:“原因很简单。江南门阀确实是皇权的威胁,但是他们对于江南各地的稳定非常重要,在朝中同样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朕会继续用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朕要用他们,但也不会打消推行经界法的念头,这就是万道治国的本意。不论什么人、什么势力、什么法子,只要对大齐有益,你作为皇帝就要有海纳百川的气量。”
李宗本郑重地点头道:“儿臣明白了。”
李端缓缓呼出一口气,微笑道:“说到底,皇帝看似九五之尊人间至贵,实际上也不过是一个裱糊匠罢了。”
这一刻,李宗本从他父皇的眼中看出深沉的疲惫。
一片安静之中,外间响起大太监吕师周恭敬的声音:“启禀陛下,山阳侯和织经司秦提举求见。”
“宣。”
李端应了一声,很快便见陆沉和秦正联袂而入。
他看着秦正脸上很罕见的振奋之色,遂微笑问道:“办妥了?”
秦正将杏林阁那边发生的事情简述一遍,然后说道:“陛下,边胤已经将那道方子给了北边的细作。”
李端随即缓缓坐直身体。
李宗本早已肃立一旁,他清晰地感知到,父皇身上那股疲惫沉重的气息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片锐利之意。
李端看向面色沉稳的陆沉,一字字道:“将这个消息告诉厉天润。”
陆沉心领神会,拱手道:“臣遵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