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佑帝平庸无能且心胸狭窄,既想利用柴承固宠坐稳太子之位,又生怕启明帝会越过平庸无能的他直接传位给柴承,表面上对儿子疼爱有加,内心却百般敌视提防。
启明帝驾崩后,天佑帝继位,柴承由皇太孙变成太子,终于感受到了来自亲生父亲的嫉恨和深深的恶意。
当时的情形却让他无法反抗,于是就提早做了安排,比如让唯一的儿子柴诺称病,一直体弱难支不在人前出现。
在众人尚未察觉的时候,找到合适的机会让柴诺假死,派心腹带着远走他乡。
又安排人暗中护着两个女儿,因为在皇家的夺权之中,宗室女子一般都能逃出性命,最差也能在皇家寺院平安终老。
果然,天佑帝逐渐掌控了江山和朝堂之后,一边对甄皇后和柴承百般找茬冷遇削弱羽翼。
一边却百般抬举宠妃生下的二皇子齐王柴昌,终于宠大了齐王的野心,一心想取代柴承。
朝中更有奸臣揣摩圣意,与齐王相互勾结要谋害太子。
在天佑帝的默许下,先是罗织罪名把柴承的外祖镇南侯甄家满门抄斩并全族流放充军,又慢慢清算太子的近臣心腹折其羽翼。
条件俱备后,天佑帝以甄皇后和柴承两个稚龄女儿的性命要挟,逼柴承自称病重不治时日无多,甘愿放弃太子之位。
柴承为了保住母后和女儿的性命,被逼答应了这出父杀子的悲剧。
他提出愿意服下特殊药物做出“病故”的假相,以成全天佑帝的“慈父”之名。
但是他必须以太子的身份死去,并追封帝位,享受死后哀荣,否则将鱼死网破。
如今看来,他当时已经做了安排。
正因为他临终时太子之位没废,死后又追封帝位,柴诺才能以嫡脉之名举兵夺位,才不会背上乱臣贼子之名。
天佑帝不愿落下恶名,当时朝堂上还有好多他无法平衡的势力,他权衡利弊后答应了。
于是柴承病逝后被追封为恭孝皇帝,太子妃罗氏服毒自尽殉夫,追封文淑皇后。
甄皇后早就心灰意冷,为了保住两个孙女的性命,被迫以为先帝祈福之名辞去皇后之位。
天佑帝担心生出什么事,也还算遵守承诺,封甄皇后为静安居士,两个孙女封为郡主,三人圈养在后宫。
事情平息之后,天佑帝找机会扶宠妃登上后位,立次子齐王柴昌为太子。
柴承的两个女儿在宫中平安长大,被祖母教养的品貌俱佳,却一直被众人忽视,也从无人敢求娶。
天佑帝既不肯赐婚,也不敢让她们和亲,也顾忌声名不肯让她们剃度,就放任两个亲孙女在深宫中年华渐逝。
静安居士离世后,两位郡主相携在皇家寺院带发修行。
自此世人皆以为先太子柴承一脉已绝,天佑帝驾崩后,太子齐昌登基年号正乾,大周江山从此落入庶脉。
天佑帝和正乾帝父子俩,一个昏庸无能一个刚愎自用,朝政越来越腐败,国力也直线下降。
等到柴昌之子德安帝继位,更是不思朝政十分荒唐奢侈,大周朝积重难返摇摇欲坠,即使没有柴迪举兵,江山也快要保不住了。
当年京中传言启明帝因为对儿子不满意,就对嫡长孙柴承极为器重。
不但封为皇太孙亲自教导,临终之前还把传说中由大周每代帝王掌控的两股暗势力交到他手上,并没有交给天佑帝。
这两股暗势力虽然传言很多,却从没人真正见过,传说这才是大周每代帝王真正的底牌,没有他们江山肯定坐不稳。
天佑帝担心传言为真,直到逼死长子嫡孙也没有查出什么。
后来就视其是谣言,不许任何人再提及,却一直安排人手暗中查找。
如今大家越发相信这两股暗势力就在刚称帝的仁贤帝手中,否则他不可能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将一下子就兵强马壮实力雄厚到足以对抗朝廷。
江山本就摇摇欲坠,德安帝越发尽失人心,仁贤帝父子天下归心一呼百应。
虽然大周疆域十分辽阔,也有忠于德安帝父子的文臣武将拼死抵抗,更有其他也想谋夺江山的各路势力拥兵自立,同时期称帝的就有四个,仁贤帝父子夺嫡之路并不容易。
他们差不多用了五六年的时间才收拢了整个大周,一直打到京城长安附近。
城破前夕,德安帝被太监缢死,五个儿子只逃走了四子成王,其余四人皆被人斩杀向新帝邀功。
仁贤帝宽仁不计前过,念其也是太祖子孙,允许父子四人葬入皇陵,后妃全部殉葬。
又因其祸国殃民极为骄奢,父子两代害得大周几乎江山倾覆,就追封为奢帝以示小惩大诫,四个儿子也追封郡王。
还许诺只要成王愿意显身,将不再追究罪过,并封为成郡王,得享宗室尊荣,延续奢帝一脉。
只是成王再未现身,直到半年后有人在东南边境发现了他的尸身,还有证实身份的金牌,经查验为真,亦被追封为成郡王葬入皇陵。
先太子柴承的两个女儿却不愿再回到尘世,虽然被封长公主之位,却终身修行。
奢帝的两个女儿也封为郡主养在后宫,后来也自请出家为父祖赎罪祈福,从此奢帝一脉已绝,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新旧顺利交替、朝堂渐渐理顺之后,仁贤帝体力难承帝王之累,就主动退居太上皇之位,太子柴迪继位,年号承宗帝。
他不但主持新旧朝堂平稳过渡以安臣民之心,还勤政爱民厉精图治,天下归心万民拥戴,一心开创新的太平盛世,让大周国祚无限绵延。
大周等于断尾重生了一次,又焕发了新的生机。
如果有懂行的人,一定会说,哦,原来太祖皇后是穿越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