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52.第138章 满嘴跑火车(第1 / 2页)

第138章 满嘴跑火车

方重勇给豆卢军发的军饷,其实是挪用了自沙州府衙实施“和籴法”所需的准备金。

这个模式运作起来很灵活,但准备金乃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方衙内这一波玩法,实在是把自己的后路给彻底堵死了。

沙州地区的“和籴法”,更多的是一种超越时代的金融体系,是本地因地制宜的产物,并非牛仙客所发明,也跟现在关中实施的和籴完全不一样。

敦煌这边的和籴法,和关中本地的和籴法,有个最大的区别就是:敦煌本地丝绸产量极小!

原因很简单,没有原料,敦煌这边的气候长不好桑树,更养不好蚕宝宝。

敦煌本地的纺织业并不算弱,但产出占绝大多数的是麻布。以及和麻相关的一系列副产品,比如:食用油、灯油等等。

而非丝绸。

丝织品,基本上都是关中那边输入。

关中的丝绸则来自大唐全国各地,以蜀地和扬州府的为主。敦煌是河西走廊离西域最近的地方,不管是什么来历的丝绸产品,在这里的畅销度都是排在第一位,没有任何手工业产品可以与之相媲美!

这样就使得丝绸成为了当地最紧俏的货币,良币中的良币!

也就是说,方重勇饮鸩止渴,唱空城计为自己争取了半年时间。要是没有长安那边的支持,今年敦煌秋收之日,就是他带妹亡命天涯之时。

看到方重勇不说话,张悛很是露骨的暗示道,就差没直接开口说让本地大户筹集粮草,填补官府亏空了。

“哼,朝廷的军机,某冒着生命危险透露给你们。

比如说有人质疑说吐蕃人习惯秋冬入侵,现在春天不太可能出动,沙州还是很安全的。

张悛信誓旦旦的打包票道。

他坐回自己的主座,唉声叹气道:

大规模和籴的时间,在今年秋收前后,现在愿意和籴的人很少,府库里剩下的绢帛也还可以应付。

但是在造声势的时候,可以一个劲的叠buff,说得越危险越好,怎么夸张怎么说。

可以说,这是方重勇第一次独立面对如此复杂的大场面。

“豆卢军中都有他们的人,所以不用说这些。相信相关消息,那些人已经知道了。”

方重勇理直气壮的说道。

沙州本地收的租庸调,是没办法养活七千五百豆卢军的。

换言之,罗城不过是因为商贸的繁荣而兴起的一座“自由港”,小城才是敦煌的政治中心!本地大户皆聚居于此,世代通婚,势力盘根错节。除了吐蕃这样“不讲武德”的势力以外,谁统治敦煌,他们就跟谁合作。

这里所有人看方重勇的目光,可谓是百感交集。

“如此,那属下便去张罗了。”

能一次性给豆卢军补齐冬衣和春衣的刺史,哪怕是个半大孩子,也是不可小觑的。

关中的丝绸只是丝绸而已,敦煌的丝绸,却堪比黄金。本地普通人家根本不拿来消费,都是当货币在使用!

沙州府衙维持本地军政民政的核心,便是和籴系统。所有政策,都是围绕着和籴展开的。

药泉旁边某个寺庙的禅房内,严庄压低声音惊呼道。

“使君所虑之事,便是和籴的本金,被挪用到豆卢军军饷一事吧?

“不瞒诸位,本官食不下咽,实在是有一件非同小可的大事,又不知道该不该说,毕竟事关机密啊。”

粮食堆府库里,除了喂老鼠和可能的霉变外,还有什么别的好处么?晚一点拿到在敦煌完全不愁销路的中原丝绸,他们一点都不亏!

那就可以回答说:难道吐蕃人就不会打破常规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兵法没听过?

只不过是因为这位方衙内太过于年轻,其父方有德又太有名望,而且还是敦煌本地人,便想与方重勇结交一番。

张宝曾在西凉政权中任太傅、丞相、中书监等要职,是西凉政治中的核心人物。西凉被大唐兵不血刃接管,这个过程中张氏与盘踞在凉州的安氏一样,也是出了大力气的。

“方使君,我等在沙州也算人脉广泛。吐蕃欲攻沙州之事,没有半点风声,又怎么可能是真的呢?”

不过,方重勇也不是没有希望。因为豆卢军的冬衣和春衣那笔款子,朝廷那边终究还是要补上的,不可能一直拖欠着。只要那边的钱到位了,方重勇也就自然解套了。

朝廷不可能不给豆卢军发军饷,这笔钱铁板钉钉能拿回来。

“去吧,晚上记得一定要去,跟那些人混个脸熟,以后有什么事情,就直接你跟他们联络了。你处理不了的,再来跟我说。”

听到这话,方重勇长叹一声道:“非也非也,珍馐佳肴世间难得,只可惜,某心忧国事,食不下咽,唉……”

方重勇这个人就是这样,平时怂得不得了,一到关键时刻,该果断处置的时候,就可以把朝廷法度看做无物。

这一代张氏的家主叫张悛,已经年过五旬。他看到方重勇在宴席上一直不吃不喝,只顾着跟他们热络寒暄,于是好奇的问道:

“可是这些饭食不合方使君的口味?那便将宴席撤掉,换方使君喜欢的吧。方使君以为如何呢?”

“方使君但讲无妨,我等皆是口风严谨之人,断然不会胡言乱语的。”

方重勇摆摆手,觉得严庄这个人是大惊小怪了。

不过因为他已经是摆烂的心态,在做跑路的准备,实际上倒也不怎么紧张。

现在方重勇言之凿凿说吐蕃要攻沙州……这话谁信啊!

和籴系统,担负着本地丝绸与粮食之间的“价格调节器”,杜绝了西域商人囤积居奇的可能。

但是在外人看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现在就算在敦煌宣称吐蕃人四十万攻沙州,也没人愿意信啊!吐蕃大军都在河湟一带跟唐军对峙呢。”

当然了,这些“小额贷款”,在方重勇眼中都是地地道道的“高利贷”。

方重勇将要做的事情不能说非常大胆,只能说连命都不想要了。

偌大的堂屋内,本地各家大户,如张氏、索氏、宋氏、令狐氏、氾氏、阴氏、阎氏的代表,也同样被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天刚刚入夜,方重勇便带着方来鹊和严庄,阿段等人,来到小城内张氏的大宅内。

既然做都做了,那再过分一点也没关系吧?杀头杀一次跟杀十次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张氏张罗了颇有西域风格的盛宴,席间各家与方刺史互相吹捧,友好气氛到爆炸,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父方节帅,便是敦煌本地人,一直以吐蕃人为心腹大患。实不相瞒,父亲在某小时候,便让某学习吐蕃人的作战之法,以求克敌制胜之道。

张悛哈哈大笑说道。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嘛。

方重勇嗤笑了一声,摆了摆手说道。

比如又有人质疑说吐蕃军主力都在河湟一线跟唐军对峙,根本没有余力攻打沙州。

事后论功行赏,张氏子弟在河西走廊各州为官者比比皆是,其势力并不是一个小小的沙州刺史可以拿捏的。

长安来的丝绸都是“轻货”,价值高,运费相对低。沙州府衙通过“放贷款”的形式,与胡商和本地商人交易粮食,以弥补本地府库存粮的不足。

……

必须是粮食,或者是可以食用可以长期保存的东西,而不是宝石、黄金这种易于携带的物品。

当然了,刺史背后是大唐朝廷。所以敦煌本地大姓,也没想着拿捏方重勇。

实际上,沙州是本地人的沙州,大唐来了,他们才与大唐合作。河西走廊,本身就是在大唐建国之初那些人商议好了投靠过来的,并未经历大的战乱。

而普通百姓,也喜欢用粮食换丝绸。

小城,当地人约定俗成的称呼,与鱼龙混杂的罗城相对。这座城一开始起的名字已经无人知晓,但在敦煌屹立了数百年,自汉代开始便存在于此,乃是铁一般的事实。

其实,是边军内部的绝密消息,吐蕃人要攻沙州,就在今年春季。只怕离现在已经不剩下多少日子了!”

“这件事你悄悄的做,找几个口风紧的人来办。我给你一百绢的活动经费,要在敦煌这里大力宣传,就说吐蕃人下一步就要强攻沙州,将这里扫荡一番,人畜不留,抢来的东西作为军费。

严庄顿时语塞,支支吾吾了半天,最后哀叹一声道:“大唐是圣人的,当然不是使君的。”

所以说,这里的地方势力,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性。府衙各处都有他们的人。

使用“无中生有”的套路给他们压力是一方面,真金白银的甜枣则是另外一方面。

他又是摇头叹息,众人顿时都将目光聚集过来,面上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等待着他的回答。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