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进书架
150.第136章 钱!钱!钱!(第1 / 2页)

第136章 钱!钱!钱!

“开元二十七年十月,关中开和籴,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三百五十万匹换粮。

开元二十七年十一月,扩建华清宫,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五十万匹。

开元二十七年十二月末,陇右对吐蕃用兵,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一百万匹犒赏三军。

天宝元年一月初,吐蕃来犯,西北军需,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一百万匹犒赏三军。

天宝元年一月末,充实内库以供宫中用度,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五十万匹。

天宝元年二月末,圣人出巡灵州及赏赐铁勒诸部,向扬州府宣索绢帛两百万匹。

……”

扬州刺史郑叔清面前,摆着一张汇总了的朝廷政令,没别的事,就是要钱。

他双目无神的呆坐着,已经不想朝廷去年到底要了多少钱。

这里的所谓“绢帛”,其实都是折算后的价格,并不是说一定要扬州府提供这么多绢帛。

本地民政这一块,由州司马处理,方重勇依然是“盖章机器”。

没办法,如果自己不懂,就要知道逼数,不要强行上去装逼。方重勇很明白自己的斤两,本地纷繁复杂的民政和军务,他是搞不定的。

想到这里,郑叔清换了一副面孔,义正言辞的呵斥牛仙童道:“大胆内侍!竟然敢向刺史索贿!本官回长安定然要参你一本!”

等他离开了很久之后,郑叔清身边的佐官小声问道:“使君,这宦官最是心胸狭隘,万一他回去对圣人说坏话可如何是好啊。”

边军的粮食基本上都是所在地自己解决,但是军饷这一块,都是以“春衣”和“冬衣”的形式发放的,很少直接给绢帛或者铜钱。

因为扬州实在是太富有了,所以在唐代,扬州历来都是每一任皇帝进行“宣索”的首选指定地点。

本地贸易与商业这一块,由沙州长史处理,只是每一件大事方重勇都会亲自过问并参与。

本以为来扬州府是优差,结果这里的世界没享受着,反倒是拼死给圣人捞钱把人累了个半死。

“回京述职,等待选官。另外,将府库账册与杨钊亲自交接。”

“行了行了,本官知道了,你们都退下吧。”

牛仙童冷冷说道,一只手拿着圣旨递过去,却死死抓着不松手!

你这样我踏马怎么接旨?

可以肯定不是升官。

月牙形的潭水位于其间,潭水底部有活泉,清可见底,还有鱼儿。

扬州要往关中输送的东西,远不止绢帛这种可以直接作为货币使用的东西。

这是一个不进则退的故事,当事之人,别无选择。

看到这一幕,郑叔清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

而所谓的“春衣”和“冬衣”,也并非都是军装,甚至都不是成品衣物。很多时候都是发一些半成品的布料,直接给裁缝就能做成衣服。而“冬衣一套”这种军饷,其中包括的不仅仅是衣服,还包括鞋子帽子。

原来埋伏在这里呢!

旧唐书说扬州是“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就富裕这块来说,那是一等一的豪横。

郑叔清虽然“两袖清风”,但生活上却是奢侈豪放,从来不操心用钱的事情。

所以方重勇很“识趣”的将沙州的政务,分成了三块。

郑叔清已经摸到了李隆基办事的风格,只要谁把他的私事放在公事之前办了,那么事后哪怕被惩治,也一定不会被一棍子打死。前面几个月朝廷虽然请款很多,根本无法完成。

“方使君真不愧是方节帅之子啊!”

王思礼苦笑道。

他很想知道下一任刺史向圣人告状的时候,圣人是什么表情。

“使君有所不知,边镇虽然从不拖欠粮秣,但拖延军饷发放乃是惯例了。现在这次,是……补去年的冬衣啊!”

这家伙是解脱了,填坑的是下一任!

方重勇长叹一声,要钱这种事情,就跟企业找银行贷款一样。你不需要钱的时候银行拼命想贷款给你,当你正好需要用钱的时候,求爷爷告奶奶都借不到钱。

如果要发军饷,那么就要提供专门的货物,尤其是扬州府比较畅销的绢帛、织锦等物。这些确实比较难搞,因为扬州府虽然有很多规模不小的纺织工坊,但一直都是被朝廷这么持续索要,府库里的存量并不多。

江南因为气候原因,特别适合桑蚕养殖,在丝织品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

扬州的丝绸也很不简单,有人记载形容其:“薄惭蝉翼,轻愧鸿毛,然而舒张则冻雪交光,叠积则馀霞斗彩。”

不过,既然是刺史,而且已经转正了,那必然要处理大事。特别是地方与朝廷关联的大事。

“朝廷没有供给今年的春衣,而豆卢军还超编了三千二百人。为之奈何?”

大唐每当有大事要用钱的时候,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扬州府。只有在扬州府不合适继续“宣索”的时候,才会考虑别的地方。

还是先缓缓吧。

桌案前的郑叔清在心中盘算着,忍不住伸了个懒腰,一肚子苦水不知道跟谁去说。

“放心,王军使直接跟将士们说。弄不到春衣,来药泉这里拆了我这骨头架子都行,先稳住军心!”

该交的钱,一个子也不能少!

杨钊这个名字,很陌生啊,也没有说这个人之前是什么官职。

这种小事还需要你这个没用的狗东西提醒?

宦海沉浮,很多时候都是身不由己。表面上看起来风光,但实际上背后的种种风险,当真是一言难尽,不小心应对都不行。

和籴所需绢帛,那不给是不行的,不能让圣人在长安挨饿。

再穷不能穷内苑,再苦不能苦圣人。要是圣人没钱用了,这样的事情传出去多丢人啊。

也不保证是全新的,旧衣服就按折旧的价格算,自成体系。

这些工坊属于国家不假,不过其中的织工很多都是为了“学技术”而来服色役的,人员流动性极大!生产效率并不高。

郑叔清自言自语的说道。

比如说现在,他与王思礼便在商议一件事关豆卢军存亡的大事。

郑叔清无奈的摇摇头。

方重勇竟然被朝廷正式任命为沙州刺史,这是王思礼怎么也没想到的。当然了,木已成舟,此事没有更改的可能。不过方重勇心里非常有数,他并不是当刺史的料。

比如说扬州毡帽,一顶三千文左右,畅销长安,官员普遍购买;又比如说扬州铜镜,官宦之家女子的必备之物。本地都要卖五千文,更别说运到长安去卖了。

郑叔清心中一沉,只要看牛仙童的模样,就能猜到这份圣旨的内容如何了。

“郑使君,朝廷派使者来了。”

普通官员若是没有朝廷的政策,那是很难在扬州折腾出个所以然来的。

商品是劳动的结晶,这也就意味着,无论绢帛也好,铜镜也好,纸张也好,都需要劳动来创造,它们是不可能凭空变出来!

“唉!”

郑叔清微微点头,朝廷两次催要军费,扬州府都只给了十分之一都不到。中枢下令收拾自己才是正常的,要是“不收拾”,那就是将来要旧账新账一起算了!

那后果不是他可以承受的!

郑叔清毕恭毕敬的来到府衙大堂,就看到经常外派到各地宣旨的内给事牛仙童,正昂着头,面色倨傲的看着房梁。

“等着杨钊来好了。”

卧槽!

如果只是调任,那么走驿站的公文系统,便能以公函调令的形式拿到手,根本不需要宫里的太监特意跑一趟。反过来说,如果是宫里来人,那么这份调令,极有可能是圣人的意思,绕过了李林甫。

正因为如此,所以哪怕明面上扬州府商税收得很少,“入埠”的费用也不高,但本地依旧会想方设法的盘剥商人与百姓,以供养国家。

而是包括了大量手工业制品,其中包括了服饰衣帽、金银铜器、兵器、漆器、玉器、纸张等等。

为了保密,二人特意在药泉的潭水上泛舟密谈,就是怕消息走漏导致豆卢军哗变。如今有方重勇拍胸脯打包票,王思礼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不用担心夜里被愤怒的丘八们大卸八块了。

“郑使君,接旨吧。”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