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李鸿章的让步以及满清中枢对北洋的成功“拆分”。
无论是帝党还是后党,都感觉到了外部压力大减,于是在没有了北洋这个共同的“敌人”后。
帝党和后党之间的矛盾又开始显现了,尤其是在“拆分”北洋的过程中,后党吸纳了部分北洋“叛官”这更是让后党实力大增。不断增长的实力给了慈禧极大的自信,于是在京城内,后党又开始了对帝党的压制模式。
而帝党显然不会束手就擒,也开始了激烈的反抗,双方从政治到经济再到人员变动都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但这些斗争和李光宗已经没什么关系了,因为朝廷为了达成进1步削弱北洋的目的,已经同意了李光宗去东北的提议。
现在唯1的难题是该让李光宗以何种名义去。
以地方大员或者盛京将军的名义肯定不行,这是只有旗人才可以坐的位置。即使李光宗功劳再高也不行。而且无论是慈禧还是光绪,都不想让李光宗插手满人内部的事情。但如果没官没职的话,显然也不行。
在这方面,李鸿章的优势就现实出来了,在对于清朝官场的了解上,李鸿章可比李光宗这个穿越众了解的多得多。
既然地方官不让做,那就让李光宗以军队指挥的名义前去,反正李光宗手中也掌握着不少的北洋新军,这1次正好让他1起带过去。这样做既能减少直隶的北洋军队数量,让中枢心安,也不至于让李光宗到东北后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
最终,在经过1番讨价还价后,满清中枢最终同意李光宗以辽东武卫提督的名义前往东北,在政治上和东北地方势力属于平行关系,互不隶属。李光宗名义上直接听命于中枢,地方上不会干涉武卫军内部事务,但同时武卫军也不能干涉东北地方事务。
而李光宗所部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区域。
第1块,也是最重要的,乃是辽东半岛,这里的旅顺大连都是军事重镇,李光宗必须要握在手中。更何况这里本来就是北洋实力所及的地方,所以李光宗从李鸿章手里接管这个地区1点问题也没有。
第2块则位于后世黑龙江省的鹤岗和鸡西地区,这里的煤矿和铁矿也是必须控制的。
对于这些控制这些地区,李光宗有充分的理由。这里靠近中俄边境,1旦开战,这里将变成战场,而现有的黑龙江绿营战力不济,需要李光宗派兵着重防备,保卫边境安全。
而除了矿产资源外,李光宗还以军屯为名在黑龙江省的3江平原和黑龙江平原开荒种田。(属于现在的北大荒的部分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