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如此,卿何妨再与儁乂将军走上1遭?”
被苟哥忽悠上钩的阎柔,在心中思量1番后,并未发觉其中有何诡诈之处,于是其人颔首道。
“主公,若仅如此,并无不妥。然则,主公,仆万万不可与袁使君为敌。”
苟哥心中得意地笑了起来:成了!忽悠瘸了!
其人再次大笑道:“卿尽管放心,卿仅需与儁乂将军同行即可,我决不会使卿与袁谭为敌!”
1旁的荀彧。心中暗暗摇头。
燕赵男儿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忠义无双不假,怎奈何……
耿直如此!
且慢…同为燕赵男儿,为何阿旻诡诈如此?
荀彧不敢再想下去。
苟哥却1把执起阎柔之手。
“阎君,卿比去尽管放心,我必不使卿为难!”
言罢,担心阎柔反过味儿来的苟哥,当即鸠占鹊巢,取来文房4宝、笔走龙蛇,片刻间便写好了3封书信。
荀彧的公廨,自然不缺信封、火漆、印泥。
于是乎,3封火漆封印、钤盖卫将军金印的密信,就此新鲜出炉。
苟哥殷勤无比地向阎柔递上3封密信、1袋金饼、自己的信物,并诚恳真挚地嘱咐其人。
“阎君,事关我皇汉之大业,事不宜迟,还望君持我信物、率我亲卫、沿途以金饼补给,尽速抵达上党郡壶关。
卿奉上密信后,尽快与儁乂将军1同走1遭太原郡!事成之后,我必向天子讨诏,任卿为并州刺史、尽速安定杂胡!”
耿直的阎柔,非但不疑有诈,反而对赵旻如此看重自己而感激涕0。
其人单膝下跪,情深意切地行礼道:“柔谢主公厚爱!请主公务必放心,柔此番必不辱使命!”
苟哥同样感动不已。
其人亲自扶起阎柔,并紧紧执起阎柔之手,言辞颇为恳切。
“阎君!我大汉并州杂胡、乃至于汉民之性命,我便交于君之手!望君务必以并州苍生为念,勿要负我重托!君,请珍重!”
苟哥这1番肺腑之言,使阎柔感动到无以复加。
其人涕泪交加、重重颔首道:“主公不愧为大汉忠臣!柔便是肝脑涂地,亦决不负主公、负朝廷之重托也!”
言罢,其人再次向赵旻行礼,高歌而去。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阎柔果然不愧为慷慨悲歌的燕赵好男儿!
赵旻这首搬运自郑板桥先生的名篇,此刻成了阎柔心境、志向的真实写照。
其人走后,便是腹黑皮厚如苟哥,此刻也不由得微微脸红。
【作者题外话】:这1章,咱们说1说曹嵩之死。
所谓罗生门,即诸多当事人,为了自身利益而各执1词,最终使事件真相扑朔迷离。
曹嵩之死,即3国汉季最著名的罗生门。
曹嵩遇害,直接导致了曹操与陶谦的彻底敌对,也造就了之后1系列的军事冲突与屠城暴行。
但魏晋史家关于曹嵩之死的始末细节,记载却极为舛谬。韦曜的《吴书》、陈寿的《3国志》、郭颁的《魏晋世语》,对此记载均不相同。
至于范晔的《后汉书》,因为成书于南朝刘宋,故完全承袭上述3家的旧文。
曹嵩之死的可疑之处有3:
其1是行凶动机。
其2是应劭(泰山太守)在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其3是张闿奉陶谦之命,为何又亡归袁术。
先简要介绍魏晋史家对“曹嵩遇害”的不同记载。
陈寿《魏书》称曹嵩避难琅琊,遭陶谦杀害。
初,太祖父嵩,去官后还谯,董卓之乱,避难琅邪,为陶谦所害。--《魏书武帝纪》
郭颁《世语》称曹操使泰山太守应劭率兵迎接曹嵩,不料遭陶谦部将劫杀。
嵩在泰山华县。太祖令泰山太守应劭送家诣兖州,劭兵未至,陶谦密遣数千骑掩捕。--《世语》
韦曜《吴书》称陶谦派兵保护曹嵩,张闿却见财起意,杀嵩亡走。
太祖迎嵩,辎重百余两。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2百卫送,闿于泰山华、费间杀嵩。--韦曜《吴书》
《世语》可以视作对陈《志》的补充,而《吴书》对此记载则完全相异。竟说陶谦派兵保护曹嵩。
实际“韦氏说”(即陶谦护送曹嵩)是最容易被证伪并排除的。
因为曹嵩遇难(193)之前,曹操与陶谦已经交恶许久。甚至在初平3年(192)的“2袁会战”中,2人还在东郡发干县大打出手,乃至被献帝派人“和解关东”。
(公孙)瓒使刘备屯高唐,单经屯平原,陶谦屯(东郡)发干,以逼绍。太祖与(袁)绍会击,皆破之。--《魏书武帝纪》
初平4年,天子使太傅马日磾、太仆赵岐和解关东。--《英雄记》
因此,在两家互为仇敌的情况下,陶谦绝不会派人保护曹嵩。韦曜的记载显然有误。但《吴书》补充了凶手姓名,即陶谦部将张闿,这条史料很有价值。
陶谦遣都尉张闿将骑2百卫送。--韦曜《吴书》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