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苟哥早已看穿此点,恐怕“官渡之战”将会再次打响!
曹仁心中虽在喟叹,但其人脚下却丝毫不停。
鬼鬼祟祟越过城门洞中的“守卒”后,仁哥径直走到西城门前,攥住重达近百5十斤(汉斤,约为6十8市斤)的门闩,咬紧牙关、沉腰奋力将其拉开。
“吱吱嘎嘎”声中,门闩迅速被仁哥拉开、城门随之而“轰”地1声被仁哥拉开。
这巨大的响声,惊醒了城门洞中的守卒们。
他们有些茫然地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循声望去…
只见1名昂藏雄壮、威风凛凛的具甲武将,正挥起1把寒光闪闪的环首刀,奋力向下劈砍。
这些守卒们登时打了个激灵,只觉汗毛倒竖、头皮发麻…
仁哥挥刀砍的当然不是这些守卒的首级,而是…
黎阳城吊桥绳索的绞盘!
黎阳城吊桥1旦放下,那么…
这些守卒们登时吓到双腿发软,以至于1时间无法站起身来,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呼喝、叫骂。
“兀那贼子!你好大胆子!黎阳城中而今有近5万大军!你若识趣便乖乖束手就擒!”
“贼子大胆!须当心5万大军将你剁成肉泥!”
“住手!快快住手!”
“贼子胆大妄为!当心不得好死!”
这些守卒的叫骂声,印证了曹仁的猜测,同时也坚定了曹仁的决心。
其人使出由赵云亲授的寸劲发力心法,只狠狠1劈,便听“嗤”1声轻响…
在苟哥以李唐锻刀法结合渗碳法特制的精钢环首刀,以及常山赵家心法双重加持之下,拽住吊桥的粗麻绳,被曹仁1刀两断。
随即,在守卒们目眦欲裂的表情之中,“砰”1声巨响,近9丈长(2十米)的吊桥,便重重落到了白沟对岸上。
随后,被“天人将军”曹仁所鼓舞的那1曲、5百余名亲卫骑兵,便策马挺枪、沿着吊桥冲入了黎阳城西城门。
震天喊杀声,很快便响彻云霄。
1刀劈断吊桥绳索的曹仁,丝毫不给那些目眦欲裂的守卒们反应的时间。
其人甫1劈断绳索,便将盆领铠上犹然挂着的手戟,11向守卒们奋力甩出。
在1声声哀嚎声中,曹仁提着环首刀、转身冲向仍未来及站起身的残余守卒们身前。
游侠(草寇,亦即水泊梁山那种人物,后世美其名曰绿林道,汉末为士人所鄙视)出身、且征战多年的曹仁,当然不会对敌人怜悯。
其人心中无悲无喜、脸上古井无波,手起刀落,伴随着1声惨叫、血花飞溅,便带走敌军1条人命。
然后…
飞溅的血花、绝望的惨叫,终于唤醒了守卒们残存的勇气。
剩下的56人霍然站起,提起手中长矛便刺向曹仁。
曹仁左手拔出腰间1把环首刀,左右开弓、专心招架起56支刺向自己全身要害的长矛,格挡招架之余,曹仁犹可带走1两名敌军之性命。
见状,敌人愈发胆寒,而曹仁则愈发游刃有余。
至那1曲亲卫冲入城门之时…
【作者题外话】:考查《典略》、《任峻传》、《9州春秋》可知,荥阳之战并非孤立的遭遇战,而是囊括在1次大型会战中的局部战役。
至于曹操,也并非此次战役的主人公,更不是砥柱中流的悲情英雄,仅仅是众参战诸侯中的芸芸1员而已。
甚至,就连曹操的兵,都是张邈、卫兹的部曲。
更有甚者,此战之前,各路诸侯当然更不可能每日饮酒作乐、不管天子及董卓…
这1切,不过是西晋史官们(当然包括狗贼王沈)出于美化曹魏,强调魏承祚于汉、而晋承祚于魏,实乃继承大汉正朔这1政治正确所为之。
《武帝纪》出于美化魏朝的政治目的,把曹操塑造成荥阳之战的主角,而把袁绍等人贬低为“莫適先进,食尽众散”的配角,实际是以结果掩盖原因,甚至可以说是刻意颠倒黑白。
顷之,诸军莫適先进,而食尽众散。--《魏书臧洪传》
学者孙英刚在《中古时代术数语境下的政权对立》1文中曾提出,后世史家撰写史书,为了保证叙述逻辑与政治正确,严重扭曲了当时的历史画面,实属于“倒放电影”。
而荥阳之战的相关记载,由于美化曹操的需要,便非常近似于“倒放电影”,与实际情况出入甚大。
彼时(190)联军分为数部,各自屯于不同区域。曹操只是其中1部,并不占据主要地位。
袁绍、王匡、张扬、于夫罗等人屯兵河内;张邈、张超、乔瑁、鲍信、刘岱、曹操、袁遗、臧洪等人屯于兖州陈留酸枣县;袁术、孙坚屯于荆州南阳鲁阳县;孔伷在颍川,韩馥在邺。
是时(袁)绍屯河内,(张)邈、(刘)岱、(乔)瑁、(袁)遗屯酸枣,(袁)术屯南阳,(孔)伷屯颍川,(韩)馥在邺。--《魏书武帝纪》
袁绍至河内,(张)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于夫罗屯漳水。--《魏书张杨传》
鉴于酸枣地区的会盟诸侯数量最多,因此关东联军也被称作“酸枣联盟”。
酸枣县的诸侯最多,兵力最充沛,因此负担起迎击董卓集团的主要任务。
虽然《武帝纪》把2袁等人的军事功绩1笔抹杀,但钩沉史料,仍能发现众诸侯戮力作战的线索,曹操绝无可能贪天之功。
《9州春秋》记载,董卓入京不久,“袁、曹2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
未久而袁、曹2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9州春秋》
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魏书曹洪传》
显而易见,“卓将”此处专指徐荣,而“袁、曹2公”则分别指代袁绍与曹操。可见荥阳之战中,袁绍也是参战的成员,绝非蜗居后方的鼠辈。
考虑到《9州春秋》的作者是西晋宗室司马彪,他替魏室避讳的动机稍弱于魏朝史官,因此他的记载相比于《魏书》无疑更加客观。
但无论如何,曹操是吃了败仗。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曹纯、曹洪、夏侯惇3人随行之记载之所以佚失,呵呵,毋庸置疑,1定还是与袁绍有关!
事实的确如此。
曹操出奔始末,与袁绍、袁术、张邈等人均有牵涉。
张邈是董卓上洛之初(189)任免的陈留太守,也是支持曹操募兵的核心人物。
曹操发动荥阳之战时的5千兵马,便是张邈部将,陈留孝廉卫兹所赞助。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5千人。--《世语》
实际“太祖赴襄邑募兵”,参与人除了诸夏侯曹氏,应当还有卫兹。卫兹本人便是陈留襄邑人(见《魏书卫臻传》)。
张邈与袁绍、曹操私交甚笃,在洛阳时被称作“奔走之友”。
陈留成为军阀起兵的大本营,盖源于此。
再来看袁绍…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