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一十四章 襄阳收虎臣,益州定乾坤2(第2 / 2页)

赵旻心中暗暗叹了口气,挥袖屏退赵家哥俩。

关紧房门后,赵旻怔怔出神。

恍惚间,他似乎听到门外响起仿佛烙印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熄灯号声。

赵旻下意识地吹熄蜡烛后,方才摇摇头、哑然失笑。

但其人并未再点燃蜡烛,而是在黑暗中褪去衣衫静静泡澡。

朔日当然不可能有月光,是以,漫天星光透过窗棂洒到房内,使漆黑的房内平添几分梦幻色彩。

赵旻忍不住想起前世的最高领导、首长、战友以及…

自己难以忘怀的亲人、初恋。

赵旻突然觉得,自己竟是如此寂寞。

恍恍惚惚间,赵旻仿佛又看到笑容豪迈爽朗的美孙郎孙策。

孙策仿佛在笑着说:“多谢旻弟代我照顾阿权、大乔!旻弟亦须珍重才是!”

不知不觉中,赵旻泪流满面。

赵旻闭上眼睛,以毛巾盖住了脸,在追思之中,就此安静…

睡去。

梦中,赵旻梦见了曹操、孙策2人。

在西域的碧绿草原上、雄浑苍凉的西域都护府外,个子虽最矮、气质却最为契合西域都护府之苍凉的曹操抚须长笑。

“从文,好1座西域雄城!操早知你非凡俗之辈!阿妤、阿丕、阿彰、阿植及阿熊、阿冲,操便托付于你耳!”

梦中的赵旻微微1怔,旋即向曹操深深1揖。

“曹公,官渡之战,旻实属迫于无奈,乞请曹公勿怪!”

曹操大笑着挥了挥袍袖。

“从文毋复多言!胜败乃兵家常事,操愧对本初兄,故从容赴义,与你何干?从文之美酒甚冽,如有暇,从文再请操畅饮此美酒如何?”

赵旻笑着再次深施1礼。

“曹公既喜此美酒,他日旻此陪曹公畅饮!你我不醉不归!”

曹操指着赵旻,笑得更加欢畅。

“哈哈哈!从文!你我1言为定!从文请自便,操定要好好欣赏我大汉西域雄城1番!”

言罢,曹操负手阔步走进西域都护府。

1旁的孙策则始终双手抱胸、默默欣赏着西域都护府。

见赵旻痴痴地凝视着自己,孙策洒然1笑。

“旻弟,你我兄弟无需多言,我陪曹公游览1番旻弟修缮之雄城…”

说着,孙策收敛笑容,正色道。

“旻弟务必保重身体,不可用冷水沐浴!”

言罢,孙策拍了拍赵旻肩膀,大步走进西域都护府。

赵旻打了个激灵,只觉耳畔似乎有人在呼唤…

倚在浴桶边的赵旻霍然睁开双眼。

“夫君,夫君,夫君…”

1声声温柔的呼唤,自赵旻耳畔传来。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本书中的大环境,与历史上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的时代背景截然不同。

在北方,至少从表面看来,赵旻与袁绍势均力敌,但潜力无限;

江东孙家则因黄祖之乱、孙策之死而元气大伤,故诸葛亮提出的“隆中对”,实则是先占交趾和扬州、同时图谋荆州,再徐徐图谋益州,从而与北方的赵旻、袁绍隔江而治。

如此1来,刘备便可坐山观虎斗,甚至可进行投机、以谋取最大化利益。

不得不说,诸葛亮的这个策略非常高明!

但是…

诸葛亮低估了赵旻的能力,同时高估了袁绍的军事实力。

但至少,诸葛亮对孙刘2人的情况、未来发展态势、破局之道,看得颇为分明。

再回到历史上的“隆中对”。

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收尾阶段,使用了1个意味深长的措辞,即“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严格来说,“成霸业”与“兴汉室”的主体其实存在争议。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蜀书诸葛亮传》

霸者,伯也,1般用于形容偏霸1方的诸侯势力,如“春秋5伯”亦被写作“5霸”,军阀割据史被称作“霸史”,致力于易代自立的幕府被称作“霸府”云云。

换言之,诸葛亮提出的“霸业”设想,其实是鼓动刘备抛开东汉王朝的束缚,在外建立割据事业。刘备之后的所作所为与《隆中对》提出的构想基本1致,他在攻占汉中(219)后便立即“上还(汉帝)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并自行僭称“汉中王”,在个人名分上与东汉政府做出了明确切割。

先主上言汉帝曰:“臣以具臣之才,荷上将之任……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于是还治成都,拔魏延为都督,镇汉中。--《蜀书先主传》

如果有志于1统天下,那么所立功业便不会被形容为“霸业”,而是“王业”、“帝业”,而这1论调又与此前的“曹操不可争锋”、“孙权不可图”存在逻辑关系,即由于外敌的存在,刘备的事业在很长时间内都会被局限于偏霸的环境之中。

问题在于,既然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是割据式的“霸业”,那么“汉室可兴”又如何能够实现?另外,彼时(207)汉帝尚在,刘协距离正式退位(220)尚有十3年时间,那刘备要兴复的又是谁的汉室?

鉴于刘协被曹操挟制,那么复兴刘协的汉室断无可能;但若复兴汉室的主人公成了刘备,那在刘协尚在的情况下,他岂不是会成为曹操1般“托名汉相”的“汉贼”?

其实诸葛亮这番模棱两可的表述,不仅是对敏感问题的回避,也是对刘备态度的回应。

刘备无疑也清楚这1话题略显敏感,因此在谈话开始便痛心疾首地表示“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又许下宏愿,欲拯救“主上”,欲匡扶“汉室”,甚至还要“信(伸张)大义于天下”。

有趣的是,刘备陈述这番动人说辞之时,竟下意识地自诩为“孤”,搞得诸葛亮摸不清刘备究竟是想做周公、吕望,还是想做齐桓、晋文;

诸葛亮只好模糊掉“汉室可兴”的主体,转而提出可以先成就“霸业”,之后再兴复“汉室”。

先主遂诣亮,凡3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君谓计将安出?”--《蜀书诸葛亮传》

若将视角放宽,会发现在彼时的舆论环境下,无论诸侯内心如何轻视汉帝,大抵都在口头上维持了对汉室的尊重。比如孙策在受封时要求得到“明汉将军”的头衔;孙权在鲁肃谈论“帝王之业”时违心地表示其志向仅是“冀以辅汉”(见《鲁肃传》);志在篡夺的曹操更是“动以朝廷(指汉帝)为辞”。这种假意尊奉汉室的行为,其实更具侮辱意味。

(孙)策自以统领兵马,但以骑都尉领郡为轻,欲得将军号,及使人讽(王)辅,辅便承制,假(孙)策明汉将军。--《江表传》

曹公豺虎也,然讬名汉相,挟天子以征4方,动以朝廷为辞。--《吴书周瑜传》

有鉴于此,为了避免尴尬,诸葛亮在提出“汉室可兴”时并未作出更进1步的阐释,刘备亦点到为止,君臣双方心照不宣。

多年之后,刘备兵败身死,诸葛亮辅弼幼主,在此背景下,他终于对多年之前“汉室可兴”的设想做出了正式回应。

诸葛亮在《出师表》开篇提出的“天下3分,益州疲弊”便点明了兴复汉室的主人公究竟何人。此处称“益州”而不称“汉室”,意味着在诸葛亮看来,“益州”并不能代表蜀汉,它仅是“十3州”中的1部分,言外之意即蜀汉对十3州领土均具备合法诉求。

而之后的“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更是点明了在蜀汉的视角下,长安与洛阳均隶属于“汉室”,只是暂时被“奸凶”的曹魏集团所窃据;至于“兴复汉室”的重任,则理所当然地落在刘禅君臣肩上。

据此可以断定,早在建安十2年(207),诸葛亮替刘备谋划的便是先割据自立,之后称王僭号,最终取代刘协,成为汉室正统代言人的宏伟构想。只不过彼时刘协尚未退位,为了避免舆论非议,才会出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模糊表述。

下1章咱们继续说。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