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孙国主深深吸了口气,终于恢复了冷静…或者准确来说,是继续装起王8犊子。
乌孙国主脸色无比铁青,其人从牙缝中挤出1番话来。
“传俺之令,遣十万大军将首级安葬,另,遣使臣连夜向康居王求援!”
乌孙王城距康居有34千里之遥,若不连夜求援,乌孙国主深恐自己坚守不到那时。
神特么能想到,大汉军队竟能尽斩近6万伏兵,而且,注意,那是伏兵!
乌孙国主甚至深深怀疑,刚刚撤走还没几天的那5万、装备精良到让其人咽口水的铁骑,只是汉人的前锋军。
1念及此,乌孙国主懊恼至极。
“可恨!简直可恨!俺若早知汉人已强大至斯,何不效仿先王、及早向大汉投诚!唉!而今俺悔之晚矣!”
乌孙大禄连连叩首。
“王上勿忧,某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便是。大汉绝无可能长留于西域,但使俺等俱在、青壮皆存,必可延续乌孙国祚长久。”
乌孙国主叹了口气,颔首道:“言之有理!且速驱赶民众入城、请十万大军妥善安葬阵亡之勇士、再速遣使臣赴康居国!”
就冲这颇有贤君名相潜质的1主1臣,赵旻这个苟哥都有必须亡乌孙人的理由。
然而,再奸滑的狐狸,也斗不过好猎手。
乌孙人的1举1动,皆在苟哥算计之中。
苟哥虽因麾下顶级谋士众多,而减少了使用阴谋诡计的频率,但这并不代表苟哥使用阴谋诡计的能力退化。
所以…
乌孙人即将倒大霉!
【作者题外话】:这1章,云某本想写得惊悚1些…
数次改了删、删了复改…千锤百炼之后,还是删掉了。
咱们这是权谋、种田加争霸的历史小说,不是悬疑小说。
抛开立场不谈,乌孙国主、乌孙大禄都是英杰!
这1章,咱们聊1聊曹植。
陈思王虽有逸群之才,却不能克让远防;兄弟携2,终致废毙。
天下才有1石,曹子建独占8斗。
此乃“才高8斗”之由来。
陈思王文辞壮美,巧思敏捷,被与“李白”、“苏轼”并称为“仙才”。其《洛神赋》、《铜雀台赋》更是脍炙人口,堪称不朽。
然而曹植因夺嫡失败,遭文帝、明帝两代帝王提防,最终郁郁寡欢,4十1岁壮年崩逝。
客观来说,也应该感谢曹丕、曹叡父子。
2人虽然猜忌寡恩,但文帝毕竟没有杀害这位夺嫡的弟弟;
曹植诗赋能够流传至今,成为经典,也要感谢明帝对叔叔的宽怀大度,没有因人废事。
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馀篇,副藏内外。--《魏书十9陈王传》
咱们重点来看曹植的后半生,即曹老板死后,这位“夺嫡才子”在文、明2朝的政治待遇。
与大部分读者印象不同,曹植在黄初元年(220)“7步诗”事件之后,并未1蹶不振,反而雄心勃勃,屡求出仕,尤其想“染指兵权”。
注意:7步诗仅见于《世说新语》,真实性成疑。
谨以此代表曹植在黄初初年的险恶境遇。
在密谋遭到遏阻后,又想入驻京都洛阳,再遭训斥。
最终十余年间“封地3徙”,在连续的铁拳镇压下,曹植1蹶不振,命丧黄泉。
曹植41岁而亡,抛开糖尿病因素,绝不正常!
曹植在黄初年间(220-226)、即曹丕掌权的7年间,颇为乖巧恭顺。
并非其心性收敛,而是时势所迫。
所谓的“时势”,即黄初4年(223)曹彰暴毙洛阳。
4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魏书十9任城王传》
按《世说新语》所载,曹彰是被文帝用“毒枣”秘密鸩杀。
刘宋宗室刘义庆本以“猎奇”闻名,此事尚待商榷。
但彰长于军旅、体魄健壮;
很难相信曹彰壮年暴毙,没有隐情。
按《魏略》所载,曹丕继位,彰被弃不用,心中愤恨,不待君命便擅自归国。
按《魏氏春秋》所载,曹彰来朝,又被拒而不见。
兄弟携2至此。
彰自以先王见任有功,冀因此遂见授用,而闻当随例,意甚不悦,不待遣而去。--《魏略》
丕、彰不睦,在于曹植。
建安2十5年(220)魏武崩于洛阳,彰言于植“先王临终召我,是想改立太子,立你临淄侯为嗣”。
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魏略》
此事虽不见于陈《志》,但看《贾逵传》可知,曹彰确实问过“先王玺绶何在”。帝王野心,足见1斑。
太祖崩洛阳,逵典丧事。时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魏书十5贾逵传》
曹彰掌兵,刚悍难制,故最早遇害。
曹植文人,无所统御,兼羽翼被剪;即杨修(219)、杨俊(222)和丁氏兄弟(220)先后被戮,兼有卞氏护佑,故得终天年。
曹植在文帝朝前3年(220-222)是不太恭顺的,屡遭训斥贬谪,看《后妃传》、《方技传》和《陈王传》即可知晓。
曹植在黄初初年能够幸免于难,主要靠生母斡旋,故化险为夷。
时帝欲治弟植之罪,偪于太后,但加贬爵。以宣为中郎,属太史。--《魏书2十9方技传》
黄初4年(223)曹彰暴毙,给了曹植极大的心理打击。因曹植也在同年入京朝拜文帝,甚至很可能与诸王宗室共同入京。
换言之,曹彰暴薨,以植、彰2人的亲密关系,曹植很可能知晓隐情,故惊惧恐慌。
曹植给文帝上疏,极为恭顺。先大骂自己是“待罪之人”,又说“追悔前过,感念圣恩”;最后提到“之前禁止罪臣入京朝拜,今天我呆在馆舍,不得拜见天子,心中忐忑畏惧”云云。
4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都。
上疏曰: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魏书十9陈王传》
拜表的结尾,例行公事般吹捧了1顿曹丕的“英明统治”。
曹植的低3下4,得到了文帝嘉奖,侥幸活着回到封国。
帝嘉其辞义,优诏答勉之。--《魏书十9陈王传》
应该说,黄初4年的“曹彰暴毙”事件,恰是同年“僻处洛阳西馆而不得朝见”的曹植态度变化的诱因。
彰不以道终,恐非空穴来风。只不过未必有“毒枣鸩杀”般猎奇。
曹植的“服软事件”,让我想起西汉初年的齐王肥。
肥遇惠帝无礼,惨遭吕后鸩杀,未死,靠割让食邑、拜鲁元公主(即吕后女)为“齐王太后”,自降辈分等谄媚举动,才保住性命。
齐王刘肥是幸运的,有刘盈替他挡酒;
而曹彰的不幸下场,则成为曹植“转变风向、伏低做小”的现实原因。
下1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