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泰山羊衜才能虽远不及刘玄德,然羊家于兖州素有名望,羊衜此人德行亦素卓,是故东郡虽乏良将镇守,1两年内亦无忧也。”
东郡治所前后迁移数次,最终由东武阳迁至濮阳县。
东郡太守,如今是泰山士人、悬鱼太守羊续之子、蔡琰亲妹婿羊衜。
羊衜能力1般,其人防御袁绍,所依靠的是赵旻官渡之战后修筑的坚城固寨、东郡士民上下1心,以及…
苟哥挖空心思、克己复礼、百战百胜之威所营造出的短暂和平环境。
然则…诚如夏侯惇所言…
于是苟哥不假思索,长身而起,在这1刻,其人犹如刘帮主附体。
“旻恳请诸位兄长助旻1臂之力!”
没错。
苟哥缺的是可独当1面的大将。
苟哥麾下,其实不乏大将。
但赵云必须坐镇许都,否则苟哥出征时心里难以踏实…历史上的刘帮主,就是这么用的赵云;
程昱程老头儿将来可继续坐镇鄄城,抵御袁绍1方青州方面的攻势。
但如今颜良坐镇成都;于禁坐镇阳关;张绣坐镇宛城;徐庶坐镇玉门关;满宠都督凉州、西域。
这些大将都不能挪窝。
次1些的大将…
渊哥莽起来恐怕连其本人都害怕;张辽目前还做不到独当1面;徐晃要与甘宁互补防御…;李典年纪太轻难以服众;
马超、庞德在中原毫无根基,甚至遭中原士人歧视,他们更适合征战4方;至于乐进…
进哥哪儿都好,就是话太少。
进哥更适合做无坚不摧的尖刀、出其不意的奇兵,而不是坚守防线的守军。
总而言之,苟哥缺的就是1个夏侯惇,外加曹仁、曹洪、曹纯等猛将。
诸君须知,夏侯惇在袁绍军中,至今仍颇有威名。
当然了,夏侯惇等人,要的就是苟哥这句话。
锦上添花,哪里有雪中送炭更好?
是故,夏侯惇等人哈哈大笑起来。
夏侯惇抚须笑道。
“从文,某等投效于你并无不可,然则,从文需以国士待某等方可!”
苟哥大喜之余,也习惯成自然地讨价还价。
“诸位兄长愿助旻1臂之力,旻自欢迎之至,然则,即便诸位兄长助旻破袁本初、1统皇汉天下,立下泼天之功,亦不过世袭县侯耳。”
这已是西汉开国功臣的待遇…其中曹参、夏侯婴正是曹家、夏侯家的老祖宗。
夏侯惇等人对此欣然应允。
夏侯惇想起卞夫人之愿,复又道。
“可也!此外,从文尚需许诺1事。”
【作者题外话】:在讲卞夫人上位之事前,咱们提到,为何孙策东渡之初,要沿着长江南岸1路向北扫荡,而不是返回老家富春。
因为彼时(195)接壤丹阳北部的广陵地区,应该已有吴景势力的分布。
理由显见,广陵郡同时接壤淮南(袁术)与丹阳(刘繇),吴景与孙贲的渡江时间又早于孙策,在广陵占据桥头堡,并不奇怪。
故此,孙策才会选择如此进军路线。
咱们来看1看,周瑜的立场问题。
周瑜曾被袁术胁迫,返回寿春,在袁术死亡的前1年(198)才再度出奔江东。
周瑜是跟随孙策渡江的元勋,从其本传记载看,周瑜“还镇丹阳”时,刘繇主力已经被击溃。
但《周瑜传》有1处十分隐蔽的记载,即周瑜还镇丹阳不久,袁术便遣堂弟胤代周尚(周瑜叔父)为丹阳太守,而周瑜与周尚,则被召还寿春。
刘繇奔走,而(孙)策之众已数万矣……顷之,袁术遣从弟(袁)胤代(周)尚为太守,而(周)瑜与(周)尚俱还寿春。--《吴书周瑜传》
孙策当时已经控制丹阳北部,自然不可能重归袁术麾下,遂驱逐袁胤,自署徐琨为丹阳太守。
之后周瑜便不见记载,直到建安3年(198)才借着“为居巢县长”的机会,出奔江东,再度归附孙策。
(袁)术欲以(周)瑜为将,瑜观术终无所成……自居巢还吴。是岁,建安3年也。--《吴书周瑜传》
换言之,周瑜被召还寿春之后,长期处在袁术的软禁之下。
其人大约被禁锢了两年左右(196-198),才重获自由。
这里有必要探讨1下周瑜的身份变化问题。
首先要看到,周瑜家族避难淮南寿春,依附袁术,那庐江周氏的宗族子弟,自然便成为袁术的“质子”。
庐江周氏为地方冠族,累世公卿,成员1定不少。
(周瑜)从祖父(周)景,景子(周)忠,皆为汉太尉。父(周)异,洛阳令。--《吴书周瑜传》
换言之,即使周瑜想投奔孙策,碍于宗族安全,也会投鼠忌器。
这就是为什么袁术1纸书信,便能将“身在丹阳”的周瑜直接召还。
再谈1谈建安3年(198)周瑜重获自由的原因。
从时间背景上看,建安3年(198)是袁术称帝的第2年,也是袁术死亡的前1年。
袁术在该年中连续遭遇曹操痛击,在豫州地区的兵马属地尽数丢失。按照《后汉书》记载,袁术彼时山穷水尽,到了“大将死,众情叛,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的绝境,翌年(199)夏季便呕血暴死。
(曹)操击破斩(桥)蕤,而(刘)勋退走。(袁)术兵弱,大将死,众情离叛,加天旱岁荒,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后汉书袁术传》
换言之,周瑜重获自由时(198),袁术的健康状况应该已经很糟糕了,地盘也被孙策、曹操等人不断蚕食,甚至连刘备也敢趁乱踩上1脚。
(袁)术因欲北至青州从袁谭,曹操使刘备徼(截杀)之,不得过,复走还寿春。--《后汉书袁术传》
因此周瑜求为“居巢县长”时(198),袁术已经无力控制,只得听之任之。
居巢县属庐江郡,庐江郡在袁术大将刘勋手中,也是彼时袁术残存的地盘之1。
(孙)策攻(6)康,拔之,(袁)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庐江)太守。--《吴书孙讨逆传》
只不过袁术没有想到,周瑜离开寿春之后,并未如约前往庐江赴任,而是渡江投奔孙策。
当然,按袁术当时(198)的身体状况来看,他即使预料到周瑜叛变,也无力阻止悲剧发生。
孙策听闻周瑜重获自由,大喜,亲自接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授兵2千,骑5十”。
(孙)策亲自迎(周)瑜,授建威中郎将,即与兵2千人,骑5十匹。瑜时年2十4。--《吴书周瑜传》
“兵2千,骑5十”的规格,是孙吴授兵制度的最高级别,与程普、韩当、吕范等人的待遇完全相同。
由此可见孙策对周瑜的重视程度。
兴平2年(195)孙策东渡,奠定了3分天下的历史基础。
关于孙策东渡的具体时间,记载纷纭。《魏书武帝纪》、《吴书孙讨逆传》、《蜀书许靖传》、《后汉书献帝纪》与袁宏《后汉纪》记载莫衷1是,从初平4年(193)到兴平2年(195)皆有。
按《资治通鉴》考订,确定为兴平2年。
田余庆在《孙吴建国的道路》1文中,也明确支持司马光的观点。
就诸书记载来看,孙策东渡,事在兴平2年(195)毫无疑问。
孙策东渡之事,历来被读者关注;
我们另辟蹊径,以微观问题入手,从丹阳太守变迁、孙策进兵路线、周瑜身份变化等角度,进行探究论述。
通过阐释自己所读所想,勾稽串联背后逻辑,拼凑完善事件始末,如此,相信会对诸君有所裨益。
范晔在评价袁术时,称其“日失忠信,变诈妄生;苟4行之,其以欺天”。
贬斥之意,跃然纸上。
谋不可得之事,日失忠信,变诈妄生矣。况复苟4行之,其以欺天乎!虽假符僭称,归将安所容哉!--《后汉书袁术传》
从历史发展来看,袁术“变诈”东汉,而孙策“变诈”袁术;
袁术欺天,又被孙策所欺。
如此,可谓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下1章,咱们聊1聊孙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