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连《后汉书》作者范晔也承认,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比如荀彧的叔父、荀攸的叔祖荀爽,便被董卓征召。
(董)卓素闻天下同疾阉官诛杀忠良,及其在事,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后汉书董卓传》
荀爽初拜平原相(2千石),又升光禄勋(9卿),再迁司空(3公),位登3司。自征召之日算起,前后不过9十3日(1作9十5日),因此荀爽也被称作百日3公。
董卓辅政,复征之。(荀)爽欲遁命,吏持之急,不得去,因复就拜平原相。行至宛陵,复追为光禄勋。视事3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台司,9十5日。--《后汉书荀爽传》
与荀爽待遇相似者,还有陈留名士蔡邕。
蔡邕“3日之间,周历3台”,旋即被董卓擢为侍中,充当文胆。
早在在荀爽被董卓征召之前,荀攸便已受到何进征召,入宫充当黄门侍郎,即1种清贵冗散职务。
何进秉政,征海内名士(荀)攸等2十馀人。攸到,拜黄门侍郎。--《魏书荀攸传》
董卓入京之后(189),受困于关东诸侯的威胁,初平元年(190)先将献帝迁入关中,2年(191)又焚毁洛阳,率领剩余文武入关,正式迁都长安。荀攸也在随迁之列。
从待遇上看,颍川荀氏颇受董卓厚待,双方并无构衅迹象。
(2)董卓的遇害时间与荀攸的下落
荀攸西入关中之后,并无异常举动,1直安安稳稳待到了初平3年(192)。
然而《荀攸传》却称传主串联何颙、郑泰、种辑、5琼等人行刺董卓。
诡异的是,在“事垂就而觉”(即功败垂成)之后,荀攸等人受到的惩罚竟然仅仅是“下狱”。
事垂就而觉,收(何)颙、(荀)攸系狱。--《魏书荀攸传》
更令人疑惑的是,荀攸下狱不久,董卓便被王允、吕布等人刺杀。
之后荀攸竟然得到赦免,继续做官。
(荀)攸言语饮食自若,会(董)卓死,得免。--《魏书荀攸传》
如此荒诞的记载,无异于天方夜谭。
考查荀攸党羽的下落,可知郑泰南走武关、投奔袁术(见《后汉书郑泰传》);
荀攸下狱之后又获赦免(见《荀攸传》);
何颙在狱中自裁(见《荀攸传》)。
种辑的处理结果不详,按其卒年(200衣带诏事发)推算,似未遭此事牵连(见《先主传》)。
事泄,(何)颙等被执,公业(郑泰字公业)脱身自武关走,东归袁术。--《后汉书郑泰传》
(董卓)收(何)颙、(荀)攸系狱,颙忧惧自杀。--《魏书荀攸传》
其中5琼的记载最为悖谬,他早在初平元年(190)便已被董卓处死,根本没有进入长安,遑论与荀攸合谋(192)。
莫非与荀攸合谋的,是5琼鬼魂?
(初平元年)2月乙亥,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免。庚辰,董卓杀城门校尉5琼。--《后汉书献帝纪》
前人学者已经注意到这1问题,黄山便表示何颙自杀“必以他事”,绝非因为谋刺董卓。
实际就董卓处理政敌的残酷手段来看,周毖、李旻、张温、5孚等人皆“死不旋踵”。
如果荀攸、种辑等人真的试图谋刺董卓,早已死于非命,绝不可能仅仅“下狱”而已。
夫以(董)卓之暴,诸将言语蹉跌便戮于前,5琼、周珌(即周毖)、李旻、张温、5孚皆死不旋踵,苟知(何)颙谋杀己,将必立致之死,何暇下之狱?--黄山
另1处显著佐证,便是李傕、郭汜重夺长安之后(192),荀攸、种辑等人并未遭到清算,反而在长安度过了3年太平时光(192-195),甚至还再度出仕。
考虑到王允、王宏、宋翼等人“皆见诛害”的悲惨下场,便可知凉州将校对待行刺董卓之人的处理手段十分残暴。
(李)傕乃收(王)允及(宋)翼、(王)宏,并杀之。允时年5十6。长子侍中盖、次子景、定及宗族十余人皆见诛害。--《后汉书王允传》
换言之,荀攸在初平3年(192)“因罪下狱”或许确有其事,但绝非因为“谋刺董卓”,而是另有缘故。
只不过荀攸下狱的时间与董卓遇害的时间极为接近,纪传体史书又有“专美传主”的写作传统,因此史官便把荀攸等人也归入谋刺董卓的义士之列。
《荀攸传》中存在1处十分隐蔽的笔法,即荀攸出狱之后的下落。按记载,荀攸“弃官归,复辟公府,举高第”。
会(董)卓死,(荀攸)得免。弃官归,复辟公府,举高第。--《魏书荀攸传》
乍看之下,荀攸弃官,似乎代表着他离开长安。
但“复辟公府,举高第”又代表荀攸重新接受了汉廷征辟。
那么董卓死后(192)的东汉朝廷在哪里呢?
当然还是在长安,而且这种局面1直维持到了兴平2年(195),即献帝东归之前。
换言之,荀攸“弃官”之后,根本就没有“归乡”,而是走了1个过场程序(辟公府,举高第),就重新在长安继续出仕了。
《荀攸传》记载,传主再度出仕之后,“迁任城相,不行”。
这个不行,当然不是男人的那个问题…
翻译过来,即荀攸被任免为兖州任城国的国相,但没有前往赴任。
(荀攸)迁任城相,不行。--《魏书荀攸传》
荀攸为什么没有前往兖州赴任呢?
因为彼时(192-195)的兖州被曹操占据。
长安方面任免的兖州刺史金尚,抵达关东之后也被曹操轰走,被迫投奔了袁术。
因此荀攸这个任城国相,自然是无法上任的。
金尚,金兆人,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部,而太祖已临兖州,尚依袁术。--《典略》
当然,这也侧面佐证了《荀攸传》中的“弃官归”是何等荒谬。
《魏书阎温传》引《魏略》记载,“建安5年,关中始开”。
可知在建安5年(200)之前,关中诸将1直实行闭关政策。
建安5年,关中始开,出来北归,而其母不能步行,兄弟欲共舆之。--《魏略》
当时如果没有关中诸将的允许,荀攸连函谷关和武关都出不去,又如何能够回归颍川故土?
至于《荀攸传》的相关记载,只能视作遮丑之辞,实难置信。
荀攸在赴兖州任官未果之后,又打起了益州的主意。荀攸认为“蜀汉险固,人民殷盛”,因此“求为蜀郡太守”。
(荀)攸以蜀汉险固,人民殷盛,乃求为蜀郡太守。--《魏书荀攸传》
人所共知,初平(190-193)、兴平年间(194-195)的益州被刘焉父子占据,而蜀郡的郡治便在成都。
在此背景下,荀攸怎么会突然想到要去做蜀郡太守呢?
他就不怕重蹈金尚的覆辙,被蜀地的刘焉父子撵走么?
其实荀攸“求为蜀郡太守”存在极为特殊的时代背景。
兴平元年(194)刘焉死,益州将校发动叛乱,刘璋之位险些不保。
会焉卒死,荆州别驾刘阖,(刘)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英雄记》
在此背景下,长安朝廷1度认为可以借机吞并益州。
李傕还煞有介事地先后任免扈瑁、牛亶为益州刺史,同时征召刘璋为9卿,想把益州收入囊中。
(刘)焉死,子璋代为刺史。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英雄记》
汉朝(指长安朝廷)闻益州乱,遣5官中郎将牛亶为益州刺史;征(刘)璋为卿,不至。--《献帝春秋》
其中扈瑁是颍川人,也是荀攸的同乡。扈瑁能够出任益州刺史,应该离不开荀攸的运作。
牛亶无传,亦不详其籍贯,此人仅在《英雄记》中被提及1次。从姓氏上看,牛亶大概是董卓女婿牛辅的同宗。
董卓遇害时(192)牛辅屯兵弘农陕县,死于兵乱。
李傕等人自关东归来,与牛辅军师贾诩相遇于陕县,合兵西进。
因此牛亶很有可能是牛辅宗族中的幸存者。
(董)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贾)诩在辅军。卓败,辅又死,众恐惧。--《魏书贾诩传》
换言之,兴平元年(194)益州内乱时,荀攸也希望能够趁机分1杯羹,跟随扈瑁、牛亶1起入川,割据蜀中。
可惜世事难料,刘璋在东州集团的帮助下成功镇压了叛乱,因此荀攸入川的计划再度失败。
当时荀攸已经打点好行装车马,正式出发上路。
《荀攸传》称传主在赴任蜀郡太守时,因“道绝不得至,驻荆州”。
(荀攸)求为蜀郡太守,道绝不得至,驻荆州。--《魏书荀攸传》
由此可知,荀攸从长安入蜀,并没有取道汉中,而是南走武关入荆州南阳界,做了1次折返。
昔日(188)刘焉赴任益州牧时,也是经由荆州界入川。从地缘环境推断,荀攸的路线应该是自长安出武关,进入南阳,再南下南郡,经水路入秭归、巫峡,溯流西上。
(刘)焉受命而行,以道路不通,住荆州东界。--《汉灵帝纪》
这里需要解释1下荀攸入川,为何会取道荆州。
初平3年(192)董卓遇刺,李傕为了拉拢天下诸侯,曾以汉帝名义擢拔荆州刺史刘表为荆州牧,加镇南将军,封成武侯,假节钺。刘表也投桃报李,遣使供奉,因此双方维持了1种有限合作的态势。
李傕、郭汜入长安,欲连(刘)表为援,乃以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假节。--《魏书刘表传》
及李傕等入长安,冬,(刘)表遣使奉贡。--《后汉书刘表传》
而且刘焉与刘表虽然同为宗室,却违戾不和,2人在州牧任上还多次上表弹劾对方僭越,甚至爆发过几次武装冲突。
(刘)焉意渐盛,造作乘舆(指皇帝)车具千馀乘。荆州牧刘表,表上(刘)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论。--《蜀书刘焉传》
比如兴平元年(194)益州叛军头目甘宁、沈弥等人战败之后,便东奔刘表。
荆州别驾刘阖,(刘)璋将沈弥、娄发、甘宁反,击璋。不胜,走入荆州。--《英雄记》
在此背景下,刘表也希望能借长安朝廷的力量(牛亶、荀攸),削弱益州方面的实力。
至于荀攸从长安入蜀,为何没有走汉中,而是南下荆州绕远路,是因为刘焉父子割据益州之后,遣张鲁“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因此长安方面无法经由汉中入川。
(刘)焉遣(张)鲁为督义司马,住汉中,断绝谷阁,杀害汉使。--《蜀书刘焉传》
李傕最初派遣扈瑁入汉中,而扈瑁之后不见记载,很可能便是被张鲁阻挠。因此荀攸入蜀,只能东走武关,绕道折返。
会长安拜颍川扈瑁为刺史,入汉中。--《英雄记》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荀攸出武关之后(194),益州的局势已经稳定。
翌年(195)关中诸将又因乏粮而自相混战,因此荀攸进退失据,被迫驻足荆州,观望时变。
诸将争权,遂杀(樊)稠,并其众。(郭)汜与(李)傕转相疑,战斗长安中。--《魏书董卓传》
从时代背景推断,荀攸进入荆州南阳之后,很可能还依附过刘表或张绣。
只是《荀攸传》对此语焉不详,因此难于定论。
直至建安元年(196)曹操挟天子迁都许县,荀攸仍在“观变蜀汉”,不肯接受征召,可见他仍未放弃入川割据的念头。
太祖迎天子都许,遗(荀)攸书曰:“方今天下大乱,智士劳心之时也,而顾观变蜀汉,不已久乎!”--《魏书荀攸传》
曹操“素闻攸名”,遂致信荀攸,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又以汉帝名义招诱,经过1番艰难运作,终于成功征辟荀攸入朝。
自此之后,荀攸遂成曹操谋主,转战天下,并以“算无遗策,经达权变”的美名留于史册。
综上所述,荀攸在关中时,与关中诸将关系皆和睦,所以,曹操绝不敢派荀攸入关中…
因为,若当真那么做,荀攸1定会割据!
也因此,闻苟哥1夜尽诛两万关中贼兵…
荀攸彼时1定吓到连夜做噩梦!
更因此…
咱们下1章再说曹操和宋家、以及曹操早年改变立场之事…
考虑到皇甫谧《列女传》成书时,正值西晋朝廷造神运动(他们造的那所谓2十4孝简直不能信)兴起之时,王异之事难辨真伪,所以云某不列举那极不靠谱的《列女传》记载。
剧透1下:
苟哥和王异后面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