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的凋敝程度,从沿途城池,便可见1斑。
赵旻等人疾驰至城门时,守城兵卒们…
竟然认得赵旻等1行人。
“仆等参见卫将军、游击将军、游击校尉。”
去年河东之战后,于禁因立功升为游击将军。
在远征匈奴之战中立过功的赵贲,如今已是游击校尉。
赵旻勒住马,越看那些兵卒,越觉得眼熟。
赵贲突然失声惊呼道:“你…你等…你等莫非为,莫非为…”
激动之下,赵贲居然变成了结巴。
赵旻正感诧异,便听那些兵卒中的队长道。
“游击校尉果然好记性,某等正是前将军麾下亲卫。”
赵旻只觉自己脑袋仿佛骤然炸开1般,“嗡嗡”作响。
因为前将军正是颜良。
赵旻正震惊之时,便听那队长又道。
“游击校尉,某等在山地河谷间辗转半月,今日上午方至襄武城,替换原马…”
赵旻打断了颜良本部中,这名队长的话。
“且慢!前将军、中垒中郎将2人今何在?”
远征匈奴之战后,夏侯渊这个中垒校尉,因军功而升为中垒中郎将。
在赵旻努力下,在原本历史上泛滥成灾的杂号将军号,如今有回归正途之势。
那队长躬身抱拳,说出1番话来,让赵旻大吃1惊。
【作者题外话】:按照卫广来先生的分析,胡人实则是造成魏晋乱世的3大族之1,也就是胡族。
对此,云某极为赞同。
所以,惯爱规避历史覆辙的苟哥,1定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方法来对待胡人。
若仍以历史上诸侯那种1味打压的方式来对待胡人…
那么结局显而易见。
所以,苟哥决定…
仍沿用本朝开国太祖的统战思想:
团结1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苦于片的功能,所以云某只能通过口述,来介绍大散关、汉阳3郡、武都郡、汉中郡、陇西郡和金城郡的位置关系。
大散关位于后世宝鸡,汉中在其正南,武都郡位于汉中正西;
陇西郡,即定西市及白银市1小部分,位于武都郡西北;
武都郡正北为汉阳3郡,亦即后世天水;
金城郡是兰州和西宁1小部分,位于定西市,也就是陇西郡正西。
白银市大部、武威市大部,即汉末的武威郡。
这1章,咱们简单聊1聊云某之前的偏激之言。
即,正史的可靠性和可信性。
云某先抛出1块砖头:
如果1份史料中存在不实记载,是否代表着这部史料全无价值?
个人愚见,即使1部史料中存在不实记载,也不宜将该史料全盘否定,而是要正本清源,去粗取精。
在此,云某先向狗贼王沈道个歉:
狗贼人品殊无可取之处,但不得不承认,其人《魏书》,有效填补了陈寿因删减而造成的历史空白。
我们先不提狗贼的秽史《魏书》,先来看看信史和稗史。
云某小学时读的《东周列国志》,便是典型的稗史小说。
但不可否认,其中逾8成的情节,都来源于信史。
信史与稗史的界定,在某种程度上是相当模糊的。
比如2十4史虽然号称正史,但亦难免修史当朝的政治干预。
有“秽史”之名的《晋书》、《魏书》(北魏官修史)姑且不论,即使是陈寿、班固这样有“良史之才”的人物,也不免“多为时讳,杜口无言”。
当宣(指司马懿)、景(指司马师)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史通直书篇》
可知在史事的书写问题上,史家根本做不到1视同仁,而且修史环境也不允许他们秉笔直书。
这1现象的背后成因,当然有史家所在的当朝环境的约束,但也与修史者的私人情感有关。
比如司马迁尊崇项羽,非议刘邦,又诋毁汉武,是源自其个人的悲惨经历;
班固夸赞昏君汉成帝“临朝渊默,尊严若神”,是因为其姑母是成帝的婕妤;
至于陈寿不为丁冲、丁仪父子立传,是因为他向丁仪后人“索米不遂”,因此公报私仇。
臣(指班固)之姑(指班婕妤)充后宫为婕妤,父子昆弟侍帷幄,数为臣言:(汉)成帝善修容仪……临朝渊嘿(默),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汉书成帝纪》赞语
或云丁仪、丁廙有盛名于魏,(陈)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丁不与之,(陈寿)竟不为(丁仪)立传。--《晋书陈寿传》
人皆有喜怒哀愁,也有好恶私情,因此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公正公平。
在此背景下,私修史、别传、外传乃至接近于小说的稗史,便成为官修史之外的宝贵补充。
正是因为存在各式各样的私史,才能给予后世读者更多的叙事视角,完善对史事的认知。
研究历史,不怕史料繁芜,就怕史料不足。
繁芜的史料,尚可去粗取精;
但如果相关记载是1片空白,便无从落笔。
学者傅斯年曾有名言“有1分史料,便说1分话”,亦是同样道理。
概而论之,历史修撰总是难以脱离现实环境的影响。
这便如同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提出的那样:
1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但话说回来,如若史料空白…那可如何是好?
本章先讲到这里。
我们今天忙完已经接近8点,顶着酷暑忙碌数个小时…
我们喝点儿啤酒解解暑、聊聊天纾解纾解郁闷不过分吧?
所以,云某十点过才回…好吧,天色已晚,索性跟合作方1起回他们宿舍了。
总而言之,虽然云某酒没喝多,但时间不大够用,今日便暂且至此。
明日,咱们继续。
今天也确实有些累了,诸君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