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需急行军,是以,1夜无话。
如此这般,到第3日晡时,也就是申时末,大军急行军9百余里后,顺利抵达潼关。
见贾诩这位老同志形容憔悴、骑在马上摇摇欲坠,而荀攸也同样颇为疲惫,赵旻便暗暗决定,让大军在潼关休整1两日。
与娄圭1同驻守潼关的于禁,早已迫不及待。
其人与早1旬抵达的乐进1起,出关城十里相迎,在见到赵旻后便邀功。
“主公,潼关3万步卒,今皆已弓马娴熟矣。”
赵旻抚须哈哈笑道:“文则,休要窃旁人之功!你本为步将,又如何训练兵卒骑射?征西将军遣何人训练骑射?”
于禁最初时,是济北相鲍信的部将,其人部曲是泰山精兵…
与臧霸的泰山兵1样,于禁部曲皆为步兵。
所以,于禁1个步兵部曲帅,如何训练骑射?
于禁哈哈笑道:“主公英明,某实无此能也。征西将军遣来之人,不但武艺极高,且对训练骑射颇有心得。”
说着,于禁笑着对身后1人道:“令明,来!见见某主卫将军!”
于禁话音甫落,赵旻便见1名头束帻巾、身着粗布深衣、面色黝黑5官却棱角分明的英武汉子策马缓缓上前。
其人在马上抱拳行礼。
“俺乃南安庞令明也,参见卫将军!卫将军,实不相瞒,俺慕公久矣!”
此人正是今年3十2岁的庞德。
在中平5年,西历188年时,东汉将汉阳郡中的庞德老家豲道县(后世武山县),单独划为南安郡。
庞德履历颇为显眼,曾先后为(南安)郡吏、(凉)州从事。
这是“地方豪强”的专属禁脔。
另有酒泉庞淯,为州从事,故庞氏应是凉州著姓。
赵旻颇喜欢这个在历史上忠勇无双的汉子。
【作者题外话】:赵旻对香妹子…
那是真爱啊!
汉魏的军制体系可以分为地方军和中央军。
地方部队称作“州郡兵”,中央部队根据屯驻位置的不同,分为“外军”和“内军”。
外军指代屯驻重镇(邺县、许县、长安)的驻兵;
内军则指代拱卫京都(洛阳)的驻兵。
内军,也就是中军。
按照后世北宋的军制来分,中军相当于捧日天武(骑兵)及龙神卫(步兵)8厢禁军、京畿路禁军,也就是精锐禁军,外军则相当于外镇禁军。
曹魏的中军系统由3部分构成。
其1是中领军、其2是中护军、其3是骁骑和游击将军。
骁骑将军、游击将军,并汉杂号将军也。魏置为中军。--《晋书职官志》
中领军是中军系统的首脑,负责控制中垒、中坚、武卫3营与5校尉营。
5校尉营即东汉的屯骑、步兵、越骑、长水、射声校尉,5校尉在东汉隶属北军系统(负责拱卫京师),在魏世则隶属中领军。
魏始置领军,主5校、中垒、武卫3营。--《宋书百官志》
中护军的职能相对单1,负责“主武官选举”。
可以将其视作配合中领军工作的辅助职务。
魏初因置护军,主武官选,隶领军。--《宋书百官志》
骁骑、游击将军的情况更特殊,只被记载为“领营、功高者居之”,至于具体所领何营,则语焉不详。
可知其地位应低于领军与护军。
魏世置(骁骑将军)为内军,有营兵,高功者主之。先有司马、功曹、主簿,后省。--《宋书百官志》
赵旻本着拿来主义,将曹魏中军制照搬过来。
下1章咱们聊1聊庞德,本章介绍1下袁绍两大阵营由来及矛盾。
袁绍军队,源流混杂,有自己的亲旧肺腑,也有从原冀州刺史韩馥处收拢的新人。
旧人系:许攸(谋废灵帝)、淳于琼(与袁绍同为西园8校尉)、曹操(西园8校尉,后叛变)、逄纪(袁绍旧人)、臧洪(他才是关东盟主,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韩馥系:田丰、审配、辛评、辛毗、沮授、郭图、张郃、麴义。
其中,韩馥系还分为河北系、颖川系两大派系。
河北系:主要是在韩馥时代(189-191)没能得到重用的大族代表。诸如审配、田丰、沮授等人。
(田)丰字元皓,钜鹿人,或云勃海人。袁绍起义……以为别驾。--《先贤行状》
(审)配字正南,魏郡人。袁绍领冀州,委以腹心之任,以为治中、别驾,并总幕府。--《先贤行状》
沮授,(巨鹿)广平(县)人。仕州别驾,举茂才……袁绍得冀州,又辟焉。--《献帝纪》
颖川系:
主要是韩馥出任冀州刺史(189-191)时从老家招募的乡亲。比如荀氏族人,便是在此期间被韩馥招募至冀州。
冀州牧同郡(指颍川)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荀)彧独将宗族至冀州。--《魏书荀彧传》
理由很简单,因为韩馥本人即出自颍川。
(韩)馥字文节,颍川人。--《英雄记》
在汉末“3互法”的限制下,任官需要避开原籍,因此刺史、牧、守往往会寻求“乡亲”的帮助。
举例而言,徐州刺史陶谦(籍贯扬州丹阳),麾下充斥着丹阳人(笮融、许耽、章诳)。益州牧刘焉,重用东州人(3辅、汝南及荆州南阳),是因为刘焉本人出身荆州江夏。
概而言之,即“任人唯亲”。
出身不明者:颜良、文丑、高览、蒋奇、孟岱、耿苞、朱灵
颜、文2人应是袁绍赴渤海是征召的旧部,前文有提及;
蒋奇与淳于琼同为押粮官,孟岱代替审配守邺城,大概率也是袁绍旧部;
耿苞劝袁绍称帝,因揣摩错误领导心思,被袁绍嘁哩喀喳;
朱灵替袁绍攻公孙瓒,被曹老板强行截留(狗贼王沈胡说8道,诸君不要相信),并因此丢了全家性命,其人也是袁绍旧部。
高览极可能与张郃类似,同为韩馥系。
能够看出,袁绍旧人规模有限,原因与曹操相似。
袁绍当年(189)得罪董卓,出奔渤海,身边不可能带许多心腹部曲,其本人出身豫州汝南,客居渤海,且不足1年便应征酸枣联军(190);
曹操则惨得多,曹操同族被曹操连累得不轻。
袁绍系大将,大部分是从韩馥系收编的冀州旧部,以及入邺之前身边的亲随旧人。
按照地域划分,显而易见,袁绍麾下这复杂的人员构成,其实只有两派:河北派和河南派。
这便导致,河南派袁绍对待集团内斗其实存在明显的立场倾向,即扶持河南士,限制河北士。
前文已经提及原因:3互法!
因为袁绍本人,便出身于中原地区的汝南。
“3互法”即任官避籍制度的存在,是袁绍集团内部派系分化的核心原因。
这亦是汉末诸军阀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任官避籍,便会导致“流人”统治“土人”,而外来的“流人”为了巩固自身权势,势必会引入自己的亲近势力,或为同族、或为同乡,或为同窗、同好、同僚,从而进1步激化双方矛盾。
从结果来看,袁绍在整合本地与外来势力方面做得其实相当不错。
至少在他生前,河南、河北两大集团的斗争始终维持在1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即使出现小规模流血事件,也祸止自身,不及家人。
袁绍死后,河南、河北士人的斗争烈度升级,斗争底线降低,先后出现借刀杀人(审配害逄纪)、斩草除根(审配杀辛评)之类的荒诞闹剧。
更为糟糕的是,由于袁谭、袁尚的威望有限,因此屡屡出现权柄下移之事。
田丰之死,决于袁绍之手;
辛评之死,却全由审配专断。
君戮其臣,虽行无道,尚合礼法;
臣子专柄,下凌上替,则系败亡之兆。
正如前文所述,袁绍集团的派系斗争问题,从来不是孤例。
从横向上看,汉末3国诸军阀皆不免于此困扰;
从纵向上看,类似问题不绝于史书,至明清之际犹存。
在丧乱之世,若任官不避籍贯,以土人治土人,最终必然导致地方割据,甚至流官在任时间稍长都可能埋下割据隐患。
若任官避籍,以流人治土人,又不免于统治集团内部的派系分化。
不同群体间相异的利益诉求,导致这1现象成为宗法专制社会中难以解决的痼疾。
其实,曹操、孙策、刘备、刘表、刘璋等诸侯,皆存在这1问题。
树大招风,成王败寇,因此,袁绍的问题,便显得格外明显。
赵旻…他情况特殊,而且,他的套路也最近似于曹老板的发展道路:中央集权!
下1章,咱们聊聊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