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红袖添香,赵旻写作效率大增。
于是,临睡之前,赵旻搬来两篇赋。
翌日。
赵大娘1行在夙兴夜寐地赶路下,来到了邺城。
赵云取出印囊中的金印紫绶…他是4方将军,印绶确实是金印紫绶…高举着1路疾驰至袁绍的大将军府。
正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袁绍硬着头皮接见了赵云。
不出袁绍预料…
头戴束髻冠、着深衣的赵云昂立于堂上,义正辞严道。
“袁公欲效仿国贼董仲颖乎?”
【作者题外话】:实际上,直至北宋时期,北方人都还是甜党…
靖康之耻后,南渡的北方人,将甜食习惯带到了杭州…
云哥要开无双了!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荥阳之战后,曹老板征兵失败,兵卒骤然造反,其人因此进入人生中最黑暗的岁月中。
彼时的曹操穷困潦倒,翻遍裤兜就百十来个5铢钱。
当时是也,曹氏夏侯氏宗亲们,不是在扬州做流氓(曹仁、曹纯),就是在老家忍饥挨饿(夏侯渊、夏侯尚),还有为了躲避仇家,隐姓埋名1晚上睡觉换仨地儿(曹休)。
甚至连曹操他爹都逃到徐州琅琊(今山东临沂)去了。
此时跟在曹操身边的宗室亲信,仅夏侯惇和曹洪。
《武帝纪》对于初平元年末、至初平2年年中的记载,完全省略。
不足半年的功夫,曹操突然凑了1支部队,在兖州东郡,击溃黑山贼于毒、白绕。
初平2年(西历191年)夏4月,董卓焚毁洛邑,西还长安。
关东诸侯在“山中无老虎”后,立刻蹦跶起来,开始了疯狂的内卷与残杀。
3个月之后,冀州牧韩馥被袁绍胁逼,黯然下野。
夏4月,卓还长安。秋7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魏书1武帝纪》
而之前“惨败荥阳、士卒多叛、兵不满5百”的落魄军阀曹操,也突然间精神抖擞,引兵入(兖州)东郡,激战十万黑山。
更可怪者,是此战曹操居然还打赢了。
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5百余人。--王沈《魏书》
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十馀万众略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魏书1武帝纪》
世上岂有5百打十万的道理?
难道是皮萨罗大战印加军?
袁绍胁夺冀州之前,曹操籍籍无闻;
袁绍胁夺冀州之后,曹操便小宇宙爆发,痛击黑山“十万大军”。
其中吊诡之处1目了然。
曹操的兵卒,实则来自于袁绍。
而且…
那哪是什么黑山?
那分明是王师!
因为关中所署的冀州牧壶寿,此时就在张燕军中。
换言之,袁曹联军是在与“汉廷”争夺冀州与兖州的控制权。
壶寿、张燕是王师,袁绍、曹操才是贼军。
只不过陈寿不好秉笔直言,要不然扣个“侮辱魏武、影射新朝”的大罪,可就小命不保了。
毕竟晋承魏祚,骂魏?
你怕是在骂晋得位不正吧!
所以,史官们起码的避讳,该有还是得有。
初平3年(192)春,袁曹联军又在内黄县(属冀州魏郡)大破张杨、于夫罗。
太祖要击眭固,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魏书1武帝纪》
有趣之处,是《武帝纪》将胜利归功于曹操;
但《张杨传》却明确记载、此役是由袁绍大将鞠义为主力作战部队。
(袁)绍使将麴义追击(张杨、于夫罗)于邺南,破之。--《魏书8张杨传》
内黄县恰恰就在邺县以南,两县皆属魏郡。
可知此役是袁绍指挥,鞠义为先锋,曹操为偏师。
陈寿的“草蛇灰线”技法令人惊叹。
可见兖州、冀州的1系列军事行动,均是在袁绍的指挥下,曹操不过是麾下偏军。恰如《檄文》所言,曹操彼时之于袁绍、就是个“被以虎文、授以偏师”的鹰犬之才而已。
幕府(袁绍)辄复分兵命锐,修完补辑,表(曹操)行东郡太守、兖州刺史,被以虎文,授以偏师,奖蹙威柄,冀获秦师1克之报。--《为袁绍檄豫州》
曹操的东郡太守、兖州刺史皆为袁绍表奏。甚至连《魏书武帝纪》都无可避讳,只得秉笔直书。可见其“仆从军”的地位。
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魏书1武帝纪》
曹操因为早期官职皆是伪职,还曾遭到吕布轻视,被认为“皆绍擅署之职也”。
(吕)布自以有功于袁氏,轻傲绍下诸将,以为擅相署置,不足贵也。--《英雄记》
于夫罗与张杨,早期是与袁绍合纵讨董的。在关中朝廷的策反之下,迅速倒向董卓,抗击袁绍。
袁绍上疏中自诩的“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藉冀域”说的就是此事。
建安元年,绍上书云:“黄巾十万焚烧青兖,黑山、张杨蹈藉冀域。臣辄承制以议郎曹操权领兖州牧。”--《后汉书袁绍传》
只不过袁绍疏奏中的“黑山”,其实是指冀州牧壶寿。
只不过他不好直接写出自己的“逆举”,毕竟壶寿是被绍所杀。
在关东叛军的授意下,长安朝廷派入关东的兖州刺史金尚、也被曹操驱逐,最终竟投了袁术。
金尚,京兆人,献帝初为兖州刺史,东之部,而太祖已临兖州,尚依袁术。--《典略》
曹操在袁绍集团的定位,是南部(即兖州)督军。
袁绍阵营的首任兖州督军应是东郡太守乔瑁。
瑁从父乔玄与曹操亲善;
其本人又是袁氏故吏,在充任东郡太守前,还曾做过1任兖州刺史。
是“镇抚南部”的最佳人选。
(乔)瑁字元伟,玄族子。先为兖州刺史,甚有威惠。--《英雄记》
只不过乔瑁死于关东军阀火并,被新任(兖州)刺史刘岱所杀,颇疑乔瑁亦参与拥立刘虞。
瑁死,袁曹便坐视刘岱败死黄巾之手(192),此即臧洪在《绝交书》中所言“袁绍串通黄巾”之事。
足下讥吾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黄巾之合从邪?加飞燕之属(指黑山)悉以受王命矣!--《魏书7臧洪传》
有趣之处,是揭露黑幕的大英雄臧洪,是曹操之后的继任东郡太守。
所以,其人亦为袁绍所署。
初平年间的混乱状况,不仅是军阀彼此倾轧的问题;
最主要是陈寿限于时代,许多“敏感问题”无法秉笔直言,从而导致读史之人、当然还有度娘,产生了理解偏差。
这就是为什么《后汉书》记载的核心人物(冀州牧)壶寿、以及黑山“岁举孝廉”的线索,在《3国志》中居然完全缺载。
初平年间(190-193)河北的主要线索,即袁曹联军,对抗汉廷王师。
只不过,“王师”被蔑称为“黑山”而已。
至于张杨、于夫罗、袁绍、曹操、张燕诸人,不过是涉足其中的配角。
如果不厘清上述诸事,便无法理解“黑山”的真实含义。
张燕在接受招安、功名在身之后,怎么可能还自称“黑山贼”?
黑山之名,无疑是曹操为了掩饰“曾经对抗汉廷”的黑历史、而刻意沿袭的蔑称。
这也能侧面解释,为何“威镇河北、人众百万”的黑山张燕,在《魏书8》的本传之中,记载甚略,几乎1笔带过。
因为如果详细撰写,势必会提及“曹操臣事袁绍”的旧事,故讳之。
至于“士卒多叛、兵不满5百”的曹操,在袁绍胁夺冀州之后,1夜间具备了对抗王师(黑山)的力量,引兵南下,平定兖州东郡;又北上冀州魏郡,协助袁绍镇压于夫罗、张杨。
1切线索,均明确指向了袁曹的“君臣关系”。
在《魏书》中被陈寿刻意抹去的线索,在《后汉书》中均可找到。毕竟相比《后汉书袁绍传》(11000字),《魏书6袁绍传》(3700字)的篇幅只有前者的3分之1。
亦可见袁绍被抹黑到了何种地步。
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归焉。信矣。
呵呵,这里再次出现1个新的问题。
注意:李傕、郭汜不过粗鄙武夫耳,其2人焉有如此智计?
您品!您细品之!
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