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其人擦洗换衣后,只见杨彪已拄着拐杖、略有些蹒跚地走了出来。
老头儿虽略显虚弱,但气色已好转许多。
赵旻登时大喜。
其人忙不迭迎上前扶住老头儿,笑道。
“大人感觉如何?”
【作者题外话】:先为己之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这出自于《孙子兵法》第4篇,军形篇。
如果说,李世民只是在对比自己强大之敌时才用此战略的话,那么这1战略思想,便贯穿朱元璋争霸天下之始终。
广积粮,高筑墙,不称王。
稳如老狗!
张仲景所在的南阳张氏,是妥妥的名门望族。
张仲景,正是南阳穰县(rang,今河南省邓州市)人。
南阳张氏,自廷尉(张)释之以来,世为甲族”--章太炎《张仲景事状考》
众所周知,刘表续弦是蔡夫人。
蔡夫人有个弟弟叫蔡瑁。
蔡瑁的父亲蔡讽,史书上未见其出任什么官职,但是蔡讽的姐姐也就是蔡瑁的姑母却嫁给了张温,就是那个曾奏请孙坚参赞军事的太尉张温。
张温,便是张机张仲景的族兄。
张温本人,入仕后久历官场,“天性精勇”(出自《后汉书·刘陶传》),是个文武兼备、全挂子本事的“杰才”
注意:此事详见《3国志·董卓传》注引《傅子》。
张温虽在初平元年,被董卓老贼因旧恨而诛,但董卓老贼并未迁怒南阳张氏,或者准确来说,其人不敢。
总而言之,张机张仲景不但出身名门,且与刘表存在拐弯抹角的亲戚关系。
说到袁绍立帝,咱们聊1聊谶纬之言。
“代汉者当涂高”。
谶纬学,通俗1些讲,就是与吉凶相关的神话预言学说。
简而言之:迷信!
实际操作中,“谶纬”通常都是1些颠3倒4、狗屁不通、前后矛盾、歧义频出的废话。
搁今天完全就是封建迷信。
但在基础教育不普及、自然科学不发达、且全民文盲的时代,这些迷信思维浓郁的鬼话,特别有市场。
比如东汉光武帝、位面之子刘秀,就特别痴迷于图谶学。
其人天天躲在宫里捧着谶纬小册子潜心钻研,滑稽得很。
两汉时期有1句谶言波流极广:
代汉者当涂高。
此话源自西汉武帝,在两汉时期极为流行。
(武帝)行幸河汾,中流与群臣饮宴乃自作《秋风》辞,顾谓群臣曰:
"汉有67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674十2代汉者,当涂高也。"--《太平御览》收录之《汉武故事》
67之厄,即两汉各有十3位皇帝(6加7)。
西汉: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昌邑王、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孺子婴
注意:惠帝和文帝之间尚有2少帝,但吕后称制,不算在内。
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殇帝、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少帝、献帝
注意:安帝与顺帝之间有个北乡侯,但为阎太后僭立、且在位极短,又遭顺帝抹去记载,故不算在内。
涂者,途也。
当涂高者,就是大道中间高大的事物。
所谓“代汉者当涂高”,即:
取代汉朝的、必定是大道中间、高大伟岸的事物。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就是“代汉者当涂高”的忠实拥趸。
王莽之乱时,群桀并起。
割据川蜀的公孙述、也是个迷信的神棍,根据谶言“废昌帝,立公孙”践祚称帝。
(公孙)述亦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以为明汉至平帝十2代,历数尽也,1姓不得再受命。又引《录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后汉书卷十3》
刘秀闻讯大怒,给公孙述写信,说:
“听说你称帝了!但称帝者必须吻合“当涂高”的谶言,你是个小矮子,你和“高”沾边吗?你觉得自己配做“天选之子”吗?”
(光武)帝患之,乃与(公孙)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后汉书卷十3》
注意:刘秀解释的“昌帝”,即昌邑王贺。
“公孙”即汉武帝曾孙病已,汉宣帝。
可见谶言之虚妄悖谬,1句话两头儿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纯属自嗨。
和刘秀相比,公孙述当然不配做“天选之子”,毕竟刘秀是“位面之子”。
虽然按今天的科学观点来看,刘秀与公孙述,都对谶纬有点儿病态的偏执倾向。
代汉者当涂高,这句今人眼中的胡言乱语,在东汉末年的诸侯看来,却是有着3百年历史的伟大预言。
曹丕篡汉,也是根据这句谶语。
时人有问:“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
(周)舒曰:“当涂高者,魏也。”乡党学者私传其语。--《蜀书十2》
故白马令李云上事曰:“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献帝传》
曹氏的国号:魏,即吻合代汉者当涂高。
怎么解释呢?
魏者,巍也。指代山体高大,引申为高大。
之前云某解释过,涂即途;
当涂高者,即大道中间的高大事物。
魏人所言,大道两旁的城门楼子(阙),高大巍峨,完全吻合“当涂高”之义。
这也是为什么魏朝许芝、李云;西川大儒周舒、周群、杜琼、谯周等人都对“魏代汉”深信不疑。
曹操的魏国,是以邺县所在的魏郡为中心塑造的。
经过长期的增益郡国,魏国最终成了“坐拥十郡”的超级大郡,几乎囊括整个冀州和半个司隶校尉部、还占了青州1小部分。
历来读者,均把魏国得名之始源,与邺县所在之魏郡联系在1起。
实际“魏朝”之得名,不仅是地理因素、更多是倾向贴合“代汉者当涂高”的谶言。
董卓部将李傕,宠信巫术,就曾听信巫女之言,认为自己是“当涂高”,理当代汉自立。
为什么呢?
因为李傕的名字“傕”,与当涂高的“阙”同音异形。
阙者,即大道两侧的城门楼子。
傕性喜鬼怪左道之术,常有道人及女巫歌讴击鼓下神,祠祭6丁,符劾厌胜之具,无所不为。
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傕同阙,另极高之人谓之傕。”--《献帝起居注》
重要的事儿说3遍:
李傕之傕,音que。
李傕之傕,音que。
李傕之傕,音que。
说了半晌此谶语,云某的意思是:
袁绍或许有僭越之心,但从其人1未扩张魏郡、2未私自立嗣来看,其人除割据、拥立刘虞为帝此2罪之外,并无其余任何篡位之举。
好吧,云某也学1学位面之子刘同学:
你袁绍哪1点跟“当涂高”沾边儿?
曹操尚且有意立国号为魏,袁绍却丝毫不将此谶语当回事儿…
故而,云某以为,袁绍因与刘协不共戴天,而确有僭越之举,但其人除拥立刘虞之外,并无其他大恶。
至于其人对士族以宽济宽…
袁绍出身的袁氏,本来就是彼时士族的领袖好不好!
人家可不是曹孙刘那种寒门!
注意:在9品官人法中,寒门也是特喵的地主!
何况,北魏后期5姓7家中的大门阀陇右李,本来也是寒门!
咳咳,扯远了。
袁绍的例子充分证明:何谓成王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