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八十五章 认怂袁本初,如火亦如荼下(第2 / 2页)

万幸赵旻已经找到了完美的解决之道:3学制。

言归正传。

由于赵旻在塞外解救蔡琰的义举,其人成功赢得了兖州望族的好感,因此,兖州全境推行新政,如今只是快慢的问题。

赵旻这个新政,固然存了在短期内充实其人卫府府库的考量,但赵旻考虑更多的,则还是使人口在十年内得以断崖式增长。

因为如今的情况是这样:

赵旻固然需要粮草、财富,来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同时加快统1天下的速度;

但黎庶们更需要1个稳固、公信力极高的汉廷,来保护他们的私有财产更加安全。

所以,至少在十年内,赵旻和士族豪强是合则两利、分则两弊的共生、互赢关系。

赵旻煞有介事地向羊衜行礼后,便带着两口子进了卫府后院。

蔡贞姬1眼便看到了正伏案疾书的蔡琰蔡昭姬。

于是…两姊妹激动之下,相拥而泣。

羊衜和赵旻,将此地留给劫后重逢的两姊妹,悄悄为她们带上了门。

走到院门处,羊衜感慨万千。

“卫将军,某实未料到,贞姬居然还有与阿姊重逢之日。”

赵旻含笑抱拳。

“羊君,2月初十乃家叔父与蔡夫人大喜之日,明日某等便需启程返乡。”

【作者题外话】:苟哥赵旻妻妾没动静并不奇怪,因为那些姑娘岁数都不大。

最长的杨樱月,也没到十9岁。

最先有动静的,也正是杨大美女。

又又又1次强调:中古时代的1大特征,便是士族与执政者共治,根源是知识垄断。

其实不止田间试验,只要是分组试验,都需要做数据分析和t检验。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董昭客居河内郡野王时,通过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袁、曹虽为1家,势不久群”。

因此虽然彼时袁、曹合兵镇压张邈,但双方决裂亦是迟早之事,董昭遂借此运作,频频向曹操示好,最终达成和解。

曹操与刘备是同1类人,他们不可能甘居人下。

所以,曹操想要自主创业,董昭不可能看不出来。

袁、曹虽为1家,势不久群。曹今虽弱,然实天下之英雄也,当故结之。--《魏书董昭传》

此虽然明显是史官们歌功颂德的政治正确之言,但奈何董昭此时已没得选。

袁绍那1方,董昭是绝对不可能再去…那是送死!

他只有投靠曹操1途。

董昭能看出来,此时无论吕布,还是刘备,均非袁绍对手。

既然袁绍选不了,老子就选曹操吧。

那么,是时候准备1份投名状了!

所以,董昭最早的政治运作,是劝说张杨放行曹操的使者,使赴长安朝贡,因此得到曹操的好感。

《钟繇传》亦涉此事,只是专美传主而不涉董昭,有所偏废。

(张)杨于是通太祖上事,表荐太祖。(董)昭为太祖作书与长安诸将李傕、郭汜等,各随轻重致殷勤。杨亦遣使诣太祖。--《魏书董昭传》

(李)傕、(郭)汜等用(钟)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魏书钟繇传》

兴平2年(西历195年)献帝东奔,于建安元年(196)抵达洛阳。

董昭此时又代表曹操与护驾诸将(杨奉、韩暹、董承、张杨)斡旋往来,最终为曹操谋取了镇东将军、费亭侯的官爵,进1步化解双方宿怨。

(董昭)作太祖书与(杨)奉……奉得书喜悦……遂共表太祖为镇东将军,袭父爵费亭侯;(董)昭迁符节令。--《魏书董昭传》

从董昭“作太祖书”的记载,亦可看出彼时他虽在名义上归属张杨,实际已与曹操暗通款曲,因此才能串谋1气,共相首尾。

有鉴于此,曹操领兵上洛之后(196),“引昭并坐”,给予对方崇高的政治待遇;

而董昭也不负所望,向曹操进献了“迁都许县”之策(曹操旧治济阴鄄城,见《夏侯惇传》),借此独霸天子,遂开启汉魏嬗代之路。

太祖朝天子于洛阳,引(董)昭并坐。--《魏书董昭传》

(董)昭曰:“将军(指曹操)兴义兵,以诛暴乱……人殊意异,未必服从,今留匡弼,事势不便,惟有移驾幸许(县)耳。”--《魏书董昭传》

需要特别注意,董昭投曹之后,虽然政治地位崇高,但长期充任汉官,并未进入曹操幕府。这反映出彼时的董昭并不受到曹操信赖。

这里需要简单说明1下曹魏集团的政治结构。建安年间(196-220),曹操集团中实际存在两套班子,1套是汉廷官僚,另1套是曹氏幕府属员。

曹操的心腹在汉官身份之外,1般都“兼领司空府、丞相府事”。

这些曹氏府属便是魏公国、魏王国中公卿、尚书的前身(如王修、毛玠等人)。

至于立场摇摆或心向汉室者,则纯粹授予汉廷职务,不在曹操的幕府中供职(如孔融、荀彧、杨彪等人)。

(曹操)乃礼辟(王修)为司空掾,行司金中郎将……魏国既建,为大司农、郎中令。--《魏书王修传》

太祖为司空丞相,(毛)玠尝为东曹掾……魏国初建,为尚书仆射,复典选举。。--《魏书毛玠传》

举例而论,曹操称王后,夏侯惇认为“诸将皆受魏官号,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

在夏侯惇看来,担任“汉官”乃是对曹操的“不臣”行为。

可见曹操幕府属员与汉廷臣僚,虽然在名义上可以兼任,但实际乃是对立的两套系统。

时诸将皆受魏官号,(夏侯)惇独汉官,乃上疏,自陈不当不臣之礼。--王沈《魏书》

而董昭的官职安排则特别值得注意。

他在建安元年(196)投曹,但直至建安十2年(207)才正式进入司空幕府,中间竟有十余年的“考察期”。

袁尚依乌丸蹋顿,太祖将征之(事在建安十2年)。患军粮难致,凿平虏、泉州2渠入海通运,昭所建也。太祖表封(董昭)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此为幕府属员)。--《魏书董昭传》

在此期间(196-207),曹操不吝高官重爵,先后授予董昭“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魏郡太守”、“谏议大夫”等职务,待遇可谓不薄,不过这也意味着曹操始终待董昭以客卿之礼,并未以臣僚视之。

(建安)3年,昭迁河南尹……以昭为冀州牧……徙昭为徐州牧。袁绍遣将颜良攻东郡,又徙昭为魏郡太守……邺既定,以昭为谏议大夫。--《魏书董昭传》

另外需要注意:

在董昭的诸多头衔中,除了“顾问应对”的谏议大夫,其先后担任的牧、守职务,多为遥领,并无实权。

从某种意义上看,董昭在曹操集团的前十年,待遇近似于刘备(左将军、宜城亭侯)、贾诩(执金吾、冀州牧),即新归顺的流亡诸侯或海内名士,虽然位尊爵厚,但并非曹操眼中的“自己人”。

(曹操)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蜀书先主传》

太祖见之,喜,执(贾)诩手曰:“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表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魏书贾诩传》

按董昭彼时的政治任务来看,他不仅不受信任,还经常被赋予危险使命,其背后不乏曹操的试探之意。

比如建安4年(199)曹操征河内,张杨部将薛洪、缪尚坚守不降,曹操竟派遣董昭“单身入城”,进行游说。

按董昭曾为张杨僚属,可知其存在与守将共同叛乱的可能;

而作为改投曹操的昔日同僚,董昭又存在遭到薛洪、缪尚杀害的隐患。

时张杨为其将杨丑所杀,杨长史薛洪、河内太守缪尚城守待(袁)绍救。太祖令(董)昭单身入城,告喻洪、尚等。--《魏书董昭传》

总而言之,曹操对董昭的态度,与他对1般降将并无不同。

这也是曹老板的惯用套路。

曹老板对待降将,基本都存在试探、惩戒的政治考量;

通俗而言,即借人头以表忠心。

董昭待遇如此,张辽、庞德待遇亦如此。

(孙)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辽)、李(典)将军出战;乐(进)将军守,护军(薛悌)勿得与战。”--《魏书张辽传》

樊下诸将以(庞)德兄在汉中,颇疑之。德常曰:“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关)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魏书庞德传》

综上所述,董昭在曹操手下做事,是怎样1种战战兢兢的心态,便可想而知。

刘晔的情况,与董昭类似。

满宠亦然。

曹操最大的性格弱点,就在于此:

他太爱猜忌了!

罗贯中先生在演义中,便对曹操这1性格进行了渲染。

但话说回来,曹操这种性格的养成,则与其人早期经历息息相关。

曹操但凡不那么猜忌,或许天下便可在其人手上1统。

惜哉!

下1章,咱们结合董昭这种战战兢兢的心态,剖析1下其人的心路历程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