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五十二章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终(第2 / 2页)

耿直到他那无良先生想捅死他。

茱萸、姜和花椒,在汉末魏晋相当于后世辣椒。

这个茱萸不是吴茱萸和山茱萸,而是1种辛辣的食用茱萸。

茱萸这个辣不如辣椒味正,所以当辣椒进入大明后,茱萸便渐渐无人问津。

这首诗是李唐道州刺史元结元次山所作《贼退示官吏》。

道州(后世永州道县1带)彼时情况,与本书中的凉州诸郡何其相似也!

结合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可知李唐中后期的政治,是何等严苛残酷!

赵旻其实始终在下1盘很大的棋,但此时云某还不能剧透。

凉州诸郡可以算作赵旻的试点。

请诸君拭目以待。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咱们说到了公孙度的出身、其人性格,以及与其人类似的士燮实际情况…

大致扫了1眼度娘,不出意外,许多人在吹士燮是忠臣…

云某这么说吧,士燮所作所为,比私造天子车驾的刘焉、私自郊祀的刘表加起来,还要过分好几倍!

这种人也算忠臣?

如果这么说,那么董卓老贼简直是大汉好相国!

呵呵。

都怪这个世界太浮躁,能静下心看书的人越来越少。

不说此事,咱们聊1聊董卓和徐荣。

公孙度起于微贱,发迹契机是被玄菟太守公孙琙收养。

关于收养的始末因由,《魏书8公孙度传》有详细记载,不再赘述。

如果说公孙琙给了公孙度入仕的途径,那徐荣则给了他1步登天的机会。

同郡徐荣为董卓中郎将,荐度为辽东太守。--《魏书公孙度传》

徐荣是董卓麾下中郎将,极受宠待。

董卓上洛之始(西历189年)。

其人“矫情忍性、擢拔群贤”,因此自己人不得不“官止将校”。

(董卓)虽行无道,而犹忍性矫情,擢用群士。卓所亲爱,并不处显职,但将校而已。--《后汉书董卓传传》

徐荣是董卓阵营里为数不多的“中郎将”之1。

其余诸如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贾诩等辈,彼时不过校尉而已。

注意:凉州集团的中郎将,另有段煨、牛辅(董卓女婿)等人。

陈寿称徐荣与公孙度“同郡”,但公孙度曾有过籍贯改易(辽东→玄菟),因此不知徐荣究竟出于辽东还是玄菟。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因为徐荣的保举,公孙度才得以平步青云,这才发生之前提到的“鞭杀襄平县令于市”的1幕。

公孙度的官爵既然是董卓所任免,其立场无疑亲善董氏。

公孙度出镇辽东在中平6年(189),翌年初平元年(190)正月又恰好是“关东义兵”兴起之初。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同时俱起兵。--《魏书武帝纪》

因此,公孙度可以被视作董卓集团安插在关东的棋子。

其人与孔融(青州北海)、刘表(荆州)、壶寿(冀州)、金尚(兖州)诸人1样,用来牵制关东义军。

然而随着初平3年(192)董卓与徐荣先后死去,公孙度失去了效忠对象。

虽然诸书皆言公孙度出镇之始(190)便“阴怀奸计、狼子野心”,但举主(徐荣)与故主(董卓)之死,对公孙氏的割据行为,也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初平元年,(公孙)度知中国扰攘,语所亲吏柳毅、阳仪等曰:“汉祚将绝,当与诸卿图王耳。”--《魏书公孙度传》

因此公孙度正式独立,当自初平3年(192)而始。

公孙度不仅割据幽州(今辽东半岛与朝鲜北部),还把势力拓展到了青州。

青州东莱即山东半岛东北部,囊括今烟台、威海、即墨等地。

辽东、胶东,乘船走海路极近。

公孙度割据辽东后,“越海收东莱诸县”,并在此新设“营州刺史”(不在十3州之内);

其人僭越不轨,乃至郊祀天地,俨然1副天子派头。

注意:这1点,士燮与公孙度如出1辙!

(公孙度)越海收东莱诸县,置营州刺史。自立为辽东侯、平州牧,追封父延为建义侯。立汉2祖庙,承制设坛墠于襄平城南,郊祀天地。--《魏书公孙度传》

公孙度能割据东莱,离不开孔融的支持。

与东莱接壤的州郡,只有青州北海与青州城阳。

城阳郡被泰山诸将控制。

从建安4年(199)吕布败死、曹操承认泰山兵的既得利益,并任免孙康(臧霸铁杆小弟、泰山贼诸将之1)为城阳太守即可知。

太祖以(臧)霸为琅邪相,(吴)敦利城、(尹)礼东莞、(孙)观北海、(孙)康城阳太守。--《魏书臧霸传》

北海郡则被孔融控制。

且孔融官职,也来自董卓任免(189),且与公孙度出任辽东太守同时(189)。

时黄巾寇数州,而北海最为贼冲,(董)卓乃讽3府同举(孔)融为北海相。--《后汉书孔融传》

按《续汉书》作者司马彪另1著作《战略》记载,孔融在北海郡“举军曜甲、于海岱结殖根本”。

所谓“交结英豪于海岱”,除东莱豪族太史慈之外,恐怕主要指渡海而至的公孙度。

(孔融)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9州春秋》

公孙度与孔融,1东1西、1南1北两相呼应,无疑是同气相闻的盟军。

但随着初平4年(193)与建安元年(196)孔融先后被管亥、袁谭击破,公孙度在青州的盟军也便不复存在。

然而孔融虽然谢幕,公孙氏对青州东莱的控制,却得到延续。

太史慈、邴原、刘政等豪强或儒生,先后经青州渡海远赴辽东,在中原稍定之后又原路返回。

可知公孙家族在辽东与山东之间,已经开辟了固定航路。

这就好比后世威海、青岛到大连1般…

邴原字根矩,(青州)北海朱虚人也。黄巾起,原将家属入海……遂至辽东,与同郡刘政俱有勇略雄气。辽东太守公孙度畏恶欲杀之……政窘急,往投原,原匿之月馀,时东莱太史慈当归,(邴)原因以(刘)政付之。--《魏书邴原传》

建安十1年(206)被李典、乐进击破的“海贼管承”,从地点(北海、东莱)来看,恐怕也与公孙度有瓜葛。

太祖征管承(东莱人),军淳于(属北海),遣(乐)进与李典击之。承破走,逃入海岛,海滨平。--《魏书乐进传》

且翌年(207)公孙康(公孙度之子)斩杀袁氏兄弟,可能就是因为自己在东莱的据点被曹军击破(206),因此不敢收留2袁,以免激怒曹操。

(袁)尚、(袁)熙与乌丸逆军战,败走奔辽东,公孙康诱斩之,送其首。--《魏书袁绍传》

魏太和7年(233)公孙渊(公孙度之孙)给孙权上书,称“被幽州刺史与东莱太守诬告,因此获罪魏朝”。

…此事前文刚刚提及。

今魏家不能采录忠善,褒功臣之后,乃令谗谄得行其志,听幽州刺史、东莱太守诳误之言,猥兴州兵,图害臣(公孙渊)郡。--韦曜《吴书》

从此事不难看出,半个世纪之后,公孙家族的影响,依然可以越海直达东莱。

考虑到曹魏中期,辽东公孙氏与江东孙氏的军事同盟关系,以及双方屡遣使者的记载(见《吴书2》);

可知袭扰青州,对公孙氏而言易如反掌。

辽东问题困扰曹魏许久,直到曹叡死亡前夕(238)才被司马懿平定。

如果结合曹叡去世十年后(249)即“鼎移司马”(正始之变),那么辽东问题,大抵可以看作与曹魏相始终。

公孙家族在辽东的始末变迁,是个相对冷僻的话题。

士燮…好吧,比公孙氏更冷僻。

现代学者对辽东问题分析比较精辟者,有王永平的《公孙氏对待流寓士人之态度极其遭遇》。

不过其着眼点,在于流寓士人对辽东学术风气的影响。

咱们着手于公孙度“官不避籍”的怪异现象。

遂借此切入,结合董卓、徐荣、孔融、太史慈等人的履历,围绕幽州(平州)与青州(营州)的势力变迁,加以勾稽串联。

虽然董卓(公孙度故主)与徐荣(公孙度举主)都属于帝国文化的边缘人物,但公孙度的仕宦问题(官不避籍)明显过于刺眼,不能用简单的“不守礼法”来解释。

或许另有深意。

(皇甫规)妻知不免,乃立骂(董)卓曰:“君羌胡之种,毒害天下!”--《后汉书列女传》

如果从统治方式看,公孙延“避吏玄菟”,那么其家族衰败显而易见。

因此公孙度发迹后,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法家道路。

对青州东莱的武装殖民,也可看作其武力扩张的具体反映,孔融则是牵涉其中的早期同盟。

然而随着管亥与袁谭的蹂躏,孔融迅速谢幕。

到了曹操征讨东莱、北海时,史籍留下的记载,便只剩下“海贼管承”了。

假设管承确实与公孙家族存在某种联系,那管承之败(206)无疑是2袁之死(207)的导火索。

因为此事使公孙康清楚认识到,对抗曹操的下场。

公孙氏与始终当土皇帝的士燮有1点不同:

不是吸纳流寓士人,这1点是士燮与公孙度父子另1个高度重合点;

而是公孙氏借渤海,打通了辽东和胶东通道。

换言之,公孙氏存有觊觎青州、乃至中原的野心。

虽然事实证明,他们只能想想而已。

而士燮则比公孙氏高明许多。

士家就是想长期割据交州、做土皇帝而已。

明日、后日事情太多,因此只有每日1更;

5月1日恢复两更,请诸君见谅。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