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一百一十二章 农闲发明忙,偷闻佳人香4(第2 / 2页)

而这封密诏,是写给尚书令荀彧的,而将秘诏交与荀彧之人,正是伏完。

此事,发生于董昭密见刘协之前。

赵旻忍不住问道。

“宝宝,荀令君当时可曾表态?”

伏寿轻点螓首:“大人称,荀令君时言:吾素知曹孟德欲不臣,然两害相权,吾不得不尽力助其人焉。”

赵旻轻抚着怀中佳人玉背,叹道:“荀令君知袁本初欲废刘协,故不得不全力助曹孟德。因此,其人方才对旻之秘诏故作不知,甚至暗中相助。”

赵旻怀中的伏寿娇甜1笑。

“夫君有所不知,荀令君早在6月初,便已向刘协及妾称,夫君将扭转乾坤也。”

【作者题外话】:赵旻派刘晔随军,走了1步妙棋。

火力全开的刘晔,其能力绝对在鲁肃之上。

伏寿就是伏梦。

根本没有伏梦这个人。

这1切,都怪赵旻这个大聪明。

前文中,伏完也好,樊夫人也好;伏雅也罢,刘艾也罢,都露出过太多破绽。

谁让赵旻不注意观察!

伏寿不得不向赵旻摊牌,因为她已经无法再隐瞒下去。

且不说正旦大典时其人必须露面,只说赵旻怎么可能不生疑?

伏寿若再不摊牌,1切都将彻底陷于被动。

so surprised?

云某挖的这个坑,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so easy!

赵旻再也不用担心他还政的后果。

赵旻还政给自己亲儿子,又怎么可能有后果?

我们再来简单聊聊荀彧。

初平2年(西历191),(荀)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

这段记载有误。

因为曹操当时是袁绍麾下。

所以,是曹操主动向袁绍要来的荀彧,属于集团内部的人事借调,而且有借无还。

荀彧是曹操的左右手,被称为“我之张良”的首席智囊。

荀彧自东郡追随曹操,栉风沐雨2十载,屡建奇功。

陈寿作《3国志》,柱国文臣传(魏书十)中,荀彧名列榜首。

但建安十7年(212),荀彧却突然暴死,死前曾阻止曹操进爵“魏国公”,导致君臣关系僵化,最终引发无数猜测。

荀彧之死,并非荀彧与曹公的矛盾,而是曹公与汉廷的矛盾。

遍览3国志,可发现荀彧的政治立场完全是“汉臣”,始终“尊奉天子”;

甚至在曹操与汉廷矛盾日益加深的情况下,荀彧还曾参与“谋杀曹操”。

谈荀彧的立场变化始末,先要从荀彧的“政治主张”谈起。

建安元年(196)曹操迎天子赴许县前,出现了两种不同声音。

1种以毛玠为代表,即“奉天子以令不臣”。

即曹操为主,汉帝为辅。

行霸道,用霸术,曹氏布武天下,做齐桓、晋文。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太祖敬纳其言,转幕府功曹。--《魏书十2》

脩,即修。

另1种以荀彧为代表,即“奉主上以从民望”。

即天子为主,曹操为辅。

曹操恪守臣礼,辅助天子行王道,做周公、霍光。

(荀)彧劝太祖曰:“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魏书十》

还有1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时人用来评价郭汜、李傕的凉州霸府。

后被诸葛亮等人用来骂辱曹操。

这句话的政治水平最低,比荀彧和毛玠差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呵呵,偏偏这句low到不能再low的话,受众却最广。

建安元年(196),曹操真实想法已无从得知。

而毛玠和荀彧的战略方针,在执行的初始阶段,并无差异。

毕竟前半句都是“奉天子”。

差异在后半段,到底是“令不臣”还是“从民望”。

曹操势力膨胀前,与荀彧有过1段长时间的蜜月期。

也就是从建安元年(196)到建安十4年(209)。

建安元年,荀彧以侍中守尚书令,实际上就是丞相。

荀彧尽心辅佐汉室,在曹操眼中,这等同于辅佐自己。

君臣2人此时还了无嫌隙,直到建安5年的“衣带诏”事件。

建安5年(200)正月,官渡之战前夕。

刘备叛逃徐州,杀刺史车胄自立,与袁绍遥相呼应,还连续击败曹操大将王忠、刘岱。

曹操彻查刘备党羽,揪出以董贵妃父亲董承为首的反曹势力。

车骑将军董承、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将军王子服等人皆伏诛。

汉帝下场更加凄惨。

荀彧把1切都看在眼中。

衣带诏事件,是曹氏霸府和东汉朝廷的矛盾激化反映,由来已久。

自建安元年(196)起,曹氏天下布武的野心就日益猖獗,5年间,东征吕布,收降刘备,鏖战袁术,曹氏哪曾把天子放在眼中?

刘协年龄日渐长大,与曹操的矛盾日胜1日,最终以衣带诏形式爆发。

董承诛死,董贵妃被赐白绫自尽。

伏寿和伏完惊惧交加。

汉帝并没有放弃夺权之路,又写了1封密诏,号召天下士子反曹。

而这封密诏,正是写给尚书令荀彧的。

伏完将密诏交给荀彧。

荀彧的态度很值得玩味,是“恶之,隐而不言。”

帝方为报怨。(伏)完得书以示(荀)彧。彧恶之,久隐而不言。--《献帝春秋》

荀彧得到汉帝密诏后,并未将此事报告曹操。

以此逻辑倒推,荀彧的“恶之”,应该翻译成“反感曹公”,因此隐而不言。

曹操对此未必1无所察,其人在平定袁氏3子后,便用华歆代替了荀彧,撤掉荀彧的尚书令职位。

华歆转投曹操的时间很有趣,是“曹操在官渡”时。

此时恰好是建安5年(200),即衣带诏事件同1年。

因衣带诏正月爆发,所以征召华歆是此事之后。

曹操当时和荀彧尚处于蜜月期,官渡之战,荀彧多有建策。

太祖在官渡,表天子徵(华)歆。--《魏书十3》

建安十4年(209),荀彧被1撸到底,尚书令也被没收了,由华歆接任。

曹操给了荀彧1个侍中、光禄大夫,让荀彧滚蛋养老。

侍中和光禄大夫,都是位阶高,但无固定职务和统御的闲散官员,说穿了就是失势的冗官。

侍中还好,虽然平时负责给皇帝端夜壶,但如果皇帝派遣重要差事,侍中还能有些威权;

光禄大夫就完全是养老专用了。

侍中,比2千石。本注曰:无员。掌侍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

光禄大夫,比2千石。本注曰:无员。凡大夫、议郎皆掌顾问应对,无常事。--《后汉书百官志》

看魏蜀吴3国,历任光禄大夫都是些无所事事的混子。

比如曹魏的杨彪(杨修之父),先做光禄大夫,后升3公,这属于标准的冗官升迁途径,安置名流用的。

再比如曹魏的张缉,张皇后她爹,靠着女儿陪皇上睡觉当的光禄大夫。

还有曹魏的王夔,王皇后他爹,继任光禄大夫,又是个靠女儿陪睡做官的。

最后是季汉的谯周,来敏,甚至本传都不讳言:“虽不与政事,以儒行见礼。”

诸如此类。

毫无例外,云某又喝多了,本章先到这里,云某怕忍不住再破口大骂那个洗白西方老爷的易某某。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