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赵旻重重颔首:“兄长放心,旻绝无虚言!”
这时,收束完毕兵卒的太史慈也赶了过来。
见礼后,太史慈倒是干脆许多,其人抱拳道。
“卫将军,今9江郡既定,某等即刻启程如何?老夫人已心急如焚也。”
有些话,孙策这个大舅哥不方便说,太史慈却毫无顾忌。
赵旻抱拳道:“子扬曾献上1条捷径,此捷径恰好经西曲阳,我等日夜兼程,5日内必可抵丹徒。诸位且稍候,旻需进城安抚士民。”
西曲阳令及1干县吏、守将等,早已在城门处瑟瑟发抖。
他们虽早已听说赵旻威名,但没想到赵旻竟如此之威:
就连赫赫有名的江东孙伯符,在赵旻面前都相形见绌!
见赵旻走来,西曲阳令“扑通”1下顿首行礼,其人掾属反应也丝毫不慢。
于是乎,城门处跪倒1大片。
赵旻懒得与这些小鱼小虾客套。
其人声色俱厉地呵斥1番后,当即下令陈登将其众绑缚,押回寿春城,交给刘晔处置。
陈登领命后,复又抱拳:“西曲阳及阴陵2县,便暂由登驻守,主公请速至丹徒,勿要失信于人。”
赵旻还礼后,将两个爱徒唤来,托付于陈登照顾。
赵旻需日夜兼程,他担心俩孩子吃不消。
辞别陈登后,赵旻及孙策各率臣属、亲卫,改6路为乘船,经水路向丹徒进发。
太史慈率孙策步卒缓缓返回丹徒。
上了西曲阳当地望族准备的船只后,赵旻突然反过味儿来:
老子这趟“出征”是拜祭曹老板、外加结婚?
【作者题外话】:江夏郡是荆州的东大门,江夏郡若失,刘表将直面江东威胁。
但刘表并非无能之辈,黄祖也是当世名将,其2人1定有自救措施。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说到,动辄数万斛、数十万斛粮食的大手笔,对于1般的赏赐或中小额度的贸易而言,着实夸张,远不如交易布帛来得轻便快捷。
谷物沉重且价值偏低不要紧,咱还有单位质量更轻、单位价值更高的绢帛。
于是乎,绢帛成为官僚贵族的宠儿。
实际览查《3国志》及引注,确实有大量关于“赐绢、市绢”的记载,前后数十处。仅以典型案例,略作参考。
(1)曹丕借绢
前文已经提过,曹丕年轻时管曹洪借钱。
曹丕是舞文弄墨的贵公子,自然不可能开口闭口“几十车大米”,因此选择了“借绢”,即生丝织品。
文帝在东宫,尝从(曹)洪贷绢百匹,洪不称意。及洪犯法,自分必死。--《魏略》
绢是丝织品的基本单位,在同类产品中价值不算很高,但曹洪“家富吝啬”,拒绝请求,因此曹丕衔恨。
(2)曹丕纳绢
2宫夺嫡时,曹丕把幕僚吴质装到大竹筐里,偷偷运到了自己的府邸。
因为吴质是朝歌县长,因此曹丕触犯了“私下结党,交接朝臣”的政治忌讳。
此事被曹植的谋主杨修得知,给曹操打了小报告。
曹丕闻讯,自知大祸临头。
在吴质的策划下,曹丕第2天运了几车绢到自己府上,实际是利用“受贿”来掩人耳目。
(曹丕)以车载废簏,内朝歌长吴质与谋。(杨)修以白太祖,未及推验。太子惧,告质。质曰:“何患?明日复以簏受绢车内以惑之!”--《魏晋世语》
曹操卫士检查之后,大约认为曹丕只是受贿,并未交结朝臣。
告密者杨修遂失宠。
(3)蒋济卖官
蒋济是司马懿的好友,也是曹魏巨贪。
曹魏禁军系统的主官,分为中领军与中护军,领军为主,护军为辅。
但中护军享有“典选任免”的权力,因此想在军队系统内升迁,少不得要看中护军的脸色。
蒋济出任中护军时,赃污狼藉、大4聚敛。
这便导致曹魏军队中出现了歌谣,戏称“要做牙门将,需要千匹绢;要做百人督,需要5百匹绢”。
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前后当此官者,不能止货赂。故蒋济为护军时,有谣言“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5百匹”。--《魏略》
蒋济索绢,绝不可能是给自家人做衣服。
什么衣服需要千匹、5百匹绢?给大象穿的?
所以人家就是索贿。
蒋济后来与司马懿谈到索贿之事,2人“相对欢笑”。
司马懿大概很受启发,后来安排儿子司马师出任中护军,可想而知又是怎样1番光景。
宣王(司马懿)与(蒋)济善,间以问济,济无以解之,因戏曰:“洛中市买,1钱不足则不行。”遂相对欢笑。--《魏略》
(夏侯)玄既迁,司马景王代为(中)护军。--《魏略》
曹魏的军官素质,也就随着蒋济、司马师这群贪官污吏和野心家,而逐渐败坏了。
难怪西晋国祚不长。
(4)刘备赏赐
刘备攻占成都(214)大封群臣。
其中关、张、葛、法4人,每人得到黄铜5百斤、白银1千斤、铜钱5千万、蜀锦1千匹。
益州既平,赐诸葛亮、法正、飞及关羽金各5百斤,银千斤,钱5千万,锦千匹,其馀颁赐各有差。--《蜀书张飞传》
按照行文下方“其余赏赐各有差”的书法,可知千匹蜀锦,与贵金属并列,其价值应当相去不远。
按此,锦在蜀地,也很明显是用作1般等价物。
与魏、蜀相异,吴国除了丝麻织品外,还有1种土特产“葛布”(1作葛越)也能充当货币,甚至还可以当作贡品。
(刘)勋信之,又得(孙)策珠宝、葛越,喜悦。外内尽贺。--《魏书刘晔传》
不过按记载看,葛布相比于丝帛,质量较差,价值也相对较低。
西晋文学家左思曾言“蕉葛升越,弱于罗纨”。
纨是细绢,罗是轻薄透空的丝织品。
可见在北人眼中,南方的葛布,确实不如北国的丝帛。
丝麻布帛充当1般等价物,实际非两汉魏晋独有,明清时代亦然。
“谷帛为市”的光景,可谓与封建社会相始终。
丝帛的货币化,在3国案例极多,篇幅所限不能尽言,因此此处着重挑选重要的案例,加以列举论证。
诸君若对“布帛货币”感兴趣,可以参阅王怡辰《魏晋南北朝货币交易和发行》1文。
其附录部分以表格形式,辑录了3国时代大量布帛的交易、赏赐记载。
其中魏国3十例,蜀国6例,吴国5例。详实充分,开卷有益。
当然了,“本色银”的绢帛是硬通货,“折色银”的金银贵金属,自然也是硬通货。
所以,诸君千万莫要因此而产生误会。
毕竟,乱世黄金,盛世古董,都是珍贵之物。
民国乱世的硬通货当然是粮帛,但黄鱼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