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进书架
第七十二章 诡谲难揣度,豪壮终得获终(第2 / 2页)

着甲胄的赵旭,在“嚓嚓”声中大步而来,躬身抱拳。

“少君!光禄勋、宗正、皇后特使求见!”

【作者题外话】:刘表名义上是荆州之主,实则与晋元帝司马睿、晋明帝司马绍父子1样,只是与荆州士族共治而已。

甚至可以说,其人只是个吉祥物。

赵旻这半年多来的表现,让荆州士族们担心不已。

所以,才会有刘先今日如小丑1样的表演。

张既实则通过顿首礼,已向赵旻表明主臣关系。

刘协因赵旻处处忍让,再加上其人对权力的渴望,所以才会做出如此既贪且蠢之事。

其他的不多解释。

接着上1章…上1章咱们说到了张鲁,便聊1聊张鲁之事。

张鲁:从受道者出5斗米,故世号米贼。

张鲁割据巴汉3十载,将汉中建设为1个“政教合1”的王国,人所共知。

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魏书十4刘晔传》

有趣之处,是上世纪中叶,学界曾掀起过关于“张鲁政权是否属于农民革命”的探讨。

结果众说纷纭,莫衷1是。

前人学者对张鲁政权的性质问题,论述颇丰。

咱们探讨1下“汉中小王国”的性质归属。

张鲁在汉中,置义米义肉,乍看之下似乎是个“人间乌托邦”;

实际上,鲁对汉中百姓的刻剥程度,与同时代军阀并无2致,甚至有过之无不及。

又因其宠佞豪强,故汉中百姓承受了双重剥削,灾难更甚。

探讨张鲁政权的“宗教色彩”,绕不开的人物就是张修。

张修是在鲁之前、盘踞汉中的宗教头目,其“5斗米道”与巨鹿张角的“太平清领道”源出1脉。故修亦被视作“黄巾支党”。

熹平中,妖贼大起,3辅有骆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脩。--《典略》

注:脩即修。

中平5年(188)刘焉入川后使张鲁为督义司马,攻伐汉中,招降张修。

而后张鲁杀修,代修自立。

鲁既得汉中,遂复杀张脩而并其众。--《后汉书卷7十5刘焉传》

鲁祖张陵、父张衡在《3国志》记述中,为5斗米道创始人。

祖父陵,客蜀,学道鹄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5斗米,故世号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魏书8张鲁传》

按说鲁家3代嫡传,应有家学渊源;却与“后起之秀”张修“惑众汉中”的记载严重冲突。

对此,后世史家解释纷纭,各执1词。

1说“张修”是“张衡”的误写。即“张修为张鲁之父”。裴松之即持此论。但此说甚谬,无法解释“张鲁杀修”的记载。

臣(裴)松之谓:“张脩”应是“张衡”之误,非《典略》之失,则传写之误。--《3国志》引注

1说“张修”与“张鲁”本为刘焉帐下别部司马,2人入汉中后、因争权火并。

陈寿与范晔均因袭此说。

但此又与范氏《后汉书灵帝纪》中“中平元年、巴郡妖巫张修叛乱”的记载严重冲突。

遂任(张)鲁以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掩杀汉中太守苏固。--《后汉书卷7十5刘焉传》

莫说刘宋时代的范晔(398-445)不能审其本末,便是3国时代的学者,关于张修与张鲁,究竟谁为正统,也是莫衷1是,相争不下。

巴西陈寿,支持张鲁是“5斗嫡传”;

京兆鱼豢,则1口咬定张修是“汉中教宗”。

巴西与京兆,距离汉中都很近,取材可信度较高;

而陈寿与鱼豢,也系同时代人物。

寿著《3国志》,豢撰《魏略》及《典略》,皆不朽之作。

可见,张修与张鲁的关系,在当时就是个“未解之谜”。

大致史实,应是张修先在汉中割据,之后遭张鲁袭破,降而见杀。

鲁因承其旧业,继续在汉中利用“5斗米道”惑众自立。

现代学者大体因袭此说,分歧在于、对张鲁“是否具备家学渊源”有所争议。

如黄惠贤支持张鲁为5斗米教嫡传;

而吕思勉则认为张鲁并无家学,其实是杀修之后“冒名”而已。

我们剖析1下义米、义肉、与义舍。

义米、义肉是颇具迷惑色彩的词汇。

上世纪中叶,学界掀起的“张鲁政权是否代表了农民革命”的探讨,其主要论据

即“张鲁镇压汉中豪强”,有打击反动地主的色彩;

同时“设置义米、义肉与义舍”,具备“财产公有制”的雏形。

这些今天看来颇为有趣的观点,大约是当时政治环境的现实映射。

张鲁政权自然不可能是什么“乌托邦”。

所谓的“农民革命”、“财产公有”之类,在两汉落后的生产力之下,也无从谈起。

即使就当时“镇压豪强”与“义米义肉”的论据来看,也实属舛谬频出。

先谈谈所谓的“镇压豪强”。

张鲁在汉中,确实有过1段“打击地方豪右”的行为。

但其本质是争权夺利,清扫异己。

这与农民革命时代“打击地主武装”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遭到张鲁镇压的、主要是故汉中太守苏固,以及妖巫张修的残余势力。

这与刘焉入蜀、大杀川地旧人(188);曹操牧兖、狂屠地方豪强(192-194)并无2致。

都是巩固统治的手段。

益州牧刘焉以鲁为督义司马,与别部司马张脩将兵击汉中太守苏固,鲁遂袭脩杀之,夺其众。--《魏书8张鲁传》

(赵)嵩未还,(苏)固又令铃下侦贼。贼得钤下,遂得杀固。嵩痛愤,杖剑直入。调亦聚其宾客百馀人攻修,战死。鲁遂有汉中。--《华阳国志汉中志》

仔细梳理3国史相关材料,会发现张鲁对待巴汉豪族,完全是“宽以济宽”的嘴脸,

其人与袁绍、刘璋毫无分别,甚至更加软弱纵容。

略举几例。

其1是张鲁功曹阎圃。

功曹是高级郡吏,掌管业绩考核和人事选举。

阎圃在张鲁麾下,1言9鼎,能够影响张鲁是战是和,是走是留,甚至能决定张鲁是否应“僭位称王”,几乎是个影子太守。

比如曹操来袭,鲁战败欲降,阎圃居然能劝动张鲁奔巴中氐人,观望待变。

鲁当年欲自立为“汉宁王”,又是阎圃劝阻作罢。

鲁闻阳平已陷,将稽颡归降,圃又曰:“今以迫往,功必轻;不如依杜濩赴朴胡相拒,然后委质,功必多。”

民有地中得玉印者,群下欲尊鲁为汉宁王。鲁功曹巴西阎圃谏鲁。--《魏书8张鲁传》

张鲁割据汉中,改“汉中”为“汉宁”。所谓汉宁王即汉中王,后刘备僭越(219),自用此号。

上1章提过,《3国演义》中张鲁政权的2把手是“军师杨松”。

松是杜撰人物,原型大约就是阎圃。

阎圃这样1个“影子太守”,难道是农家出身的才俊吗?

并非如此,阎氏是巴西冠盖,陈、范、阎、赵并为巴地豪右。

号出士人,大姓有陈、范、阎、赵。--《华阳国志巴志》

其2是张鲁军司马李休。

李休是魏荆州刺史李胜之父。

李胜是高平陵之变(249)前夕,奉曹爽之命、打探司马懿病情的密探。

亦即懿佯作“耳聋眼花,饮粥沾衣”的表演对象。

李休是张鲁欲称“汉宁王”时的劝进者,与阎圃正好相反。

时汉中有甘露降,子朗(即李休字)见张鲁精兵数万人,有4塞之固,遂建言赤气久衰,黄家当兴,欲鲁举号,鲁不听。--《魏略》

难道李休出身于农民家庭、抑或清贫寒门,因此与巴西大族阎圃相对立吗?

非也。

李休亦出高门,祖籍南阳,后为汉中南郑豪强。

南郑县即汉中郡郡治。当年刘邦受封汉王,即治南郑。

休为司马,家南郑。--《魏略》

休子李胜,在魏明帝时卷入“浮华案”,有“4窗8达”之号。

浮华者、皆高门贵游子弟。

可见南郑李氏,必是地方豪右。

劝说张鲁称王者是地方豪强,劝阻张鲁称王者亦是地方豪强。

可见,张鲁完全被巴汉地区的大族们包围,根本就是个毫无主见的傀儡;

甚至魏兵压境时,连是战是和,是走是留,都无法独立做主,还得听从功曹阎圃的意见。

原因无他,这些地方豪强才是真太守,鲁不过“随人俯仰”而已。

彼时张鲁割据汉中近3十载,恐怕已年过5旬甚至6旬,窝囊至此,委实罕见。

《后汉书党锢列传》即生动提及“郡吏架空郡守”的现象。

以汝南太守宗资、南阳太守成瑨为代表。

文多不载。

由此可见鲁所任用者,皆高门著姓,地方豪霸,与寒士庶族完全无关;

后世所谓“打击地主”完全是穿凿附会,将张鲁割据初期的“清理异己”美化为“革命行为”。

似鲁般宽纵豪强之人,治下百姓的生存状态,也便可想而知。

这就引出下1个话题,即所谓“财产公有”。

此话题,咱们下章再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章 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