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完坦然摇头:“卫将军,宗正虽已伪造刘子台之供词,且将欲下手,然此事确与宗正无关。”
伏完的意思是:刘艾慢了1步。
赵旻心念电转后,脱口道:“伏雅?”
伏完先是愕然,旋即露出钦佩之色,抱拳苦笑道。
“卫将军英明!正是犬子指使。”
赵旻大脑功率全开,高速运转。
绝对不是宠哥!宠哥明显不知情!
也非荀攸、贾诩那两个老银币…程昱也不像…赵俨不可能…蒋济尚未出仕…司马懿尚在温县…
那么…
到底是谁给伏雅支的招呢?
陈登…臧霸…赵旻果断跳过这2人。
他们根本不需要借刀,自己便能动手。
赵旻百思不得其解,只好也抱拳苦笑。
“光禄勋,阿雅绝对想不到此节,不知何方高人背后指点阿雅?”
伏完摇头:“老夫亦不知。总之,天子虽对此大发雷霆,却无法怪罪犬子。”
这是1定的。有人想害自己妹夫,大舅哥替妹夫出头杀了那人,这难道不对吗?
然而…以刘协1贯刻薄寡恩的风格来看,伏雅如此做,惹下了大祸!
赵旻呵呵1笑:“光禄勋不妨明言!”
【作者题外话】:诸公见谅,毫无意外,毋庸置疑,云某又有酒局…
喝酒误事也!
前文提过,刘艾本名刘芳,因避曹魏齐王曹芳之讳,被改名为刘艾。
本书便以刘艾为准。
类似者如6逊本名6议6伯言,避“高粱河车神”赵3之“义”字,被改名为6逊6伯言,显而易见,其人字与名已不符。
刘艾之事,前文已详细介绍,此君颇为通达。
好,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上1章,咱们说到那些“爷年轻时是游侠,混的不是江湖,是义气!”的高门子弟。
这1章,咱们从游侠与权门附庸说起。
游手好闲的权门子弟,自然会被归入游侠之列。
但山林草莽如果押宝成功,也可以被官修史书美化为“侠”。
典型者,有许褚、典韦、李通、臧霸等人。
许褚是曹操的谯沛老乡,年轻时跑到汝南做贼。
其人聚众千余家,保壁为寇,替地主老爷助拳,对抗黄巾。
许褚这种收钱卖命的“坐寇”(与流寇相对),合理的身份划分,应该是“地主家的恶奴”或者“山野间的强盗”,但最终竟被划入游侠之列。
水涨船高之下,跟随许褚的流氓团伙,也被官修史书美化为“侠客”。
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诸从(许)褚侠客,皆以为虎士。--《魏书许褚传》
典韦从军之前,是著名的江湖杀手。收钱卖命,不问是非,毫无忠义可言。
其人屡屡犯下巨案,震动州郡(见《魏书十8》)。
典韦这样“图利不图义”的人物,竟被《魏书》美化为“有志节任侠”。
其人犯下灭门大案之后,又“被豪杰所识”,实际就是投身黑道。
(典韦)形貌魁梧,旅力过人,有志节任侠。--《魏书典韦传》
李通是江夏豪强,丧乱之际聚众2千余家,又6续兼并同乡的部曲势力,还袭击当地的黄巾大帅,震动1方,被称作“李通淮汝”。
这样1个脚踏黑白的地方武装,被美化为“以侠闻淮、汝之间”。
可见“侠”有多么不值钱,多么廉价。
李通字文达,江夏平春人也。以侠闻于江、汝之间。--《魏书李通传》
当然,类似与臧霸、刘备、鲁肃、甘宁、凌统等人,亦在本传中被美化为“侠客”。
实际臧霸、甘宁是山贼;
鲁肃、凌统是部曲帅;
至于刘备窝奸聚众,更是人所共知。
他手下的头号大将,就是河东的亡命徒关羽。
(刘备)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蜀书先主传》
(关羽)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蜀书关羽传》
说穿了,这群地方豪强势力,本质是“薛定谔的游侠”。
满满的量子力学不确定性。
如果遭到官军剿灭,那他们自然便成了“寇、盗、匪、贼”之属;
但如果侥幸发迹(如刘备)或押宝成功(跟对了主子),那就可以鸟枪换炮,成为开国功臣。
甚至其众早年的流氓生涯,也会被1并美化为“游侠之事”(如典韦、许褚、臧霸、甘宁等人)。
由此可见,“游侠”的标签儿,根本没有荀悦说的那么伟光正,其本质是“以成败论英雄”的遮掩之词。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亘古未变。帝辛1时雄主,只因牧野战败便沦为商纣,遭万世唾骂。
可见失败者从来都没有话语权。
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论语》
袁绍也是1个典型例子。
因此,史书中大量出现的“盗贼”,其实就是游侠的另1种面貌,是对“失败的、站错队5的游侠”的蔑称。
在平行时空中,袁术君临天下,郭祖、公孙犊、管承、于毒、李大目、张白骑之流,则出将入相。
毫无疑问,这群草莽的早年故事,也1定会被美化为“轻侠仗义、知名当世”。
就如同许褚、典韦等辈,如果不是因为恰好跟随曹操(且曹操恰好成功),那他们在史书中必然湮灭无闻,遑论留下侠名。
显而易见,古代语境下的“侠”与“贼”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看书写立场与人物成败而已。
因此,游侠与流寇,在许多情况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比如袁术是个“好游侠”的高门子弟,但在穷途末路之际(199),竟想投奔天柱山的部曲帅陈兰、雷薄。
(术)为太祖所败,奔其部曲雷薄、陈兰于灊山。--《魏书袁术传》
须知陈、雷2人是在当地做贼的“山大王”,可见袁术已经窘迫到“落草”的地步。
可想而知,如果袁术在某个平行宇宙中发迹,那天柱山贼的履历中,必然会记上1笔“昔在天柱,保山抚民,人众归焉,以侠烈从太祖”之类的溢美之词。
袁术的苦情人生,便是从“侠”到“贼”的生动反映。
荀悦作为汉末著名的时政评论家,对“游侠”的定义,难免掺杂个人立场。
荀悦是汉献帝的侍讲,且与曹操不睦,因此许多言论,都是其政治主张的反映。
时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荀)悦志在献替,而谋无所用,乃作《申鉴》5篇。--《后汉书荀淑传-附传》
客观评价,“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于世”的定义,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至于“以正行者为武毅,失之者(走邪道)为盗贼”,则无疑是荀彧族兄荀悦“高门出身、不食人间烟火”的虚构与想象罢了。
从《3国志》的实际书法来看,游侠与盗贼的区分,根本无关乎“正道与邪道”,而是“以成败论英雄”的牵强附会。
看袁绍、袁术、曹操、许攸等人少时的作为,完全是群游手好闲的混混;
而许褚、典韦、甘宁等人,则干脆是打家劫舍的强盗,草菅人命的恶匪。
(甘宁)少有气力,好游侠,招合轻薄少年,为之渠帅……放所将夺其资货,于长吏界中有所贼害,作其发负,至2十馀年。--《吴书甘宁传》
上述两类人物,与侠义精神完全不沾边儿,遑论“履行正道”。
说穿了就是贵游子弟、以及权门附庸而已。
既然侠客不能以身作则,那盗贼也该重新定义。
其实乱世中“侠”与“盗”的界限是相当模糊的。
比如“气侠”的袁术,最终便沦为“草寇”。
更为悲剧的是袁术的“落草申请”还被山大王拒绝了,可谓落地凤凰不如鸡。
(术)奔其部曲雷薄、陈兰于灊山,复为所拒,忧惧不知所出。--《魏书袁术传》
所谓的游侠,是穿梭在灰色地带,游走黑白之间的人物,要么成功上岸、要么彻底下海。
至于所谓的“临危受命、以救时难而济同类”,不过是学者的美好想象罢了。
理由显见。
因为“轻财仗义、临危救难”的行为,需要庞大的财力物力为支撑。
而“不事生产”的游侠,连自己的温饱都无法解决,遑论救他人之苦。
因此见于史书的“侠”,往往托庇于权门。或是贵游子弟,或是豪门附庸。
就算荆轲、聂政、专诸等“侠之大者”,背后也无1例外有大金主为靠山。
世有3游,德之贼也。1曰游侠;2曰游说;3曰游行。
乱世焉存浪漫主义?不过争名逐利耳!然则,英雄浩气长存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