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肃苦笑作揖:“主公,正是。正因翼德将军,肃与子山方才耽搁1两日。”
赵旻心念电转。
“如此说来,季弼亦已抵京?”
步骘作揖道:“主公,我等进城时,荀令君带季弼兄、阿彰及阿植至陈长文处,翼德将军伉俪则为文举先生带回其人府上做客。”
荀彧、陈群皆为曹操故交,他们2人肯定认识曹彰和曹植这俩半大小子,所以,荀彧领走他们不足为奇。
当然,这也不是重点。
重点是…
赵云、赵旻叔侄2人同时惊呼:“子山,翼德兄(叔父)竟然已成婚?”
【作者题外话】:关于赵旻征河东之计,后文自会有详细介绍。
辽哥在暗耻《3国志11》中的特技威风,大概让许多人又爱又恨…
黎阳之战、柳城之战、天柱山之战,包括逍遥津封神,辽哥哪次不是孤勇者?
所以,暗耻欠辽哥1个骑神。
虽然暗耻的无双割草中,辽哥始终不错。
张飞老婆?当然是夏侯氏,夏侯小霸霸的从姊嘛。无双7夏侯小霸霸是个小鲜肉。
下1章,咱们也该继续讲1讲大耳朵早期的故事了。
介绍孔融的时候云某提过,大耳朵也曾为徐州之主,1方大军阀,那么,刘备早期都做了些什么呢?
嗯…下章再说。
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正始5年(西历244)伐蜀无功,曹爽还洛,夏侯玄镇守长安,因此原本由夏侯玄担任的中护军,便空缺出来。
注意,这是司马群贼即将占据主动的关键人事变动。
在多方势力的斡旋制衡下,这个职位最终落到了夏侯玄妹夫司马师的头上。
(夏侯)玄既迁,司马景王(司马师)代为护军。护军总统诸将,任主武官选举。--《魏略》
虽然《晋书》称夏侯徽是被司马师亲手鸩杀,但按司马师与夏侯徽“生有5女”的记载来看,夫妻关系在表面上,还是无比和睦的。
中护军是禁军副将,典武官选举,权力极重。非曹爽心腹不得充任。
司马师作为司马懿的长子,自然是被曹爽提防的;而此时作为“润滑剂”的夏侯玄又不在洛阳,因此曹马之间的斗争,便逐渐趋于明朗化。
正始6年(245)8月,曹爽毁中垒营与中坚营,将2营兵马分属其弟曹羲。
6年秋8月,曹爽毁中垒、中坚营,以兵属其弟中领军(曹)羲。--《晋书宣帝纪》
这条记载非常重要,它是解释“曹魏中军制度变迁”的核心线索。
云某此前提过,两汉的禁军由南北军的中尉与卫尉统率,曹操发迹后,又设领军制度,将中军的权力1分为3,由中领军、中护军、骁骑将军统率。
其中,中护军典选举,前文已述。中领军统率中垒营、中坚营、武卫营和5校尉营,实际是禁军主帅。
但是从曹爽毁中垒、中坚营而转授曹羲的记载来看,彼时的2营,应该已经转到了中护军麾下,即司马师麾下。
关于这1点,仇鹿鸣先生在《高平陵之变发微》1文中曾经详细谈到,云某个人深以为然。
仇先生关于中垒、中坚2营隶属问题,引自张金龙《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1书,文多不载。
在曹爽完成了禁军的分割重组之后,曹爽本人担任大将军,曹羲担任中领军,典中垒与中坚2营,曹训担任武卫将军,成为领军麾下的最后1块拼图。
骁骑将军未详何人,不过从之前历任骁骑将军的身份来看(魏武亲子曹彰,养子秦朗),不外乎曹氏亲贵。
爽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武卫将军,(曹)彦散骑常侍、侍讲,其馀诸弟,皆以列侯侍从。--《魏书曹爽传》
因此,曹爽在正始6年(245)重建禁军之后,京畿卫戍可谓固若金汤。
正始十年(249)曹爽敢于率领宗族扈从尽数出城,其实也是对此制度的自信。
诸君请看,曹爽除草草伐季汉有些失智之外,哪1点不是井井有条?
曹爽哪里昏聩无能了?又哪里行僭越之举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王沈狗贼!司马群贼!我呸!
然而…
曹爽大概已经忘记,辅政之初,司马懿曾经获得了“典兵3千”的特权,而这3千劲卒,最终在司马父子的笼络下,成为了兵变中的“3千死士”,给了曹爽致命1击。
面对曹爽不断递来的软刀子,司马懿洞若观火。
于是乎,正始8年(247)开始,司马懿装病不朝,摆出1副不与世事的低调姿态。但暗中却密谋杀害曹爽,独揽大权。
(司马懿)于是与(曹)爽有隙。(8年)5月,帝(指司马懿)称疾,不与政事。--《晋书宣帝纪》
司马懿的密谋,大致可以归为两类。
其1是招揽与曹爽不睦的勋旧官僚。
诸如孙礼、卢毓、王观、蒋济、高柔之辈,均投入司马懿的门下。当然,司马懿与上述诸人的交情,早在正始8年之前便已开始。
比如卢毓本是吏部尚书,因为曹爽的缘故,自己的职位被何晏取代,怀恨在心。
曹爽秉权,将树其党,徙(卢)毓仆射,以侍中何晏代毓。--《魏书卢毓传》
曹爽与夏侯玄改革时,太尉蒋济又怒斥丁谧、邓飏“轻改法度”,实际是在指桑骂槐,意在曹爽。
曹爽**,丁谧、邓飏等轻改法度。会有日蚀变,诏群臣问其得失,(蒋)济上疏。--《魏书蒋济传》
至于孙礼,本是大将军长史(即曹爽的幕僚长),结果因为乡党因素(幽州涿郡),背叛曹爽,投靠了河北士族领袖司马懿。还在“郡界案”中公开与曹爽唱反调,拆故主的台。
关于司马懿是如何成为河北士族领袖,与曹魏耆老投靠司马懿的具体过程,前面已做过详细论述。
诸君可翻看上上章作者的话。
其2是招揽奸臧亡命,以备政变需要。
司马师麾下的中垒与中坚2营兵士,虽然遭到曹爽褫夺,但司马懿本人,有“领兵3千”的特权,这是魏帝曹芳从制度上加以确认的。
(司马懿)与(曹)爽各统兵3千人,共执朝政,更直殿中,乘舆入殿。--《晋书宣帝纪》
因此兵变当日,司马师“散在民间”的3千死士,其实就是司马懿麾下的私兵。
初,帝(司马师)阴养死士3千,散在人间,至是1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晋书景帝纪》
彼时1些游侠剑客、亡命奸臧,纷纷党附司马氏。
其中有个叫石苞的无赖,心狠手黑,做事毫无顾忌,被司马懿所憎恶。
结果司马师劝告其父,称“石苞虽然无德行,但不怕弄脏双手,因此可以办大事,这是那些饱读诗书的经国之士所不能做到的”。
言外之意,说的便是政变之事。
宣帝闻(石)苞好色薄行,以让景帝。帝答曰:“(石)苞虽细行不足,而有经国才略。夫贞廉之士,未必能经济世务(指政变)。”--《晋书石苞传》
石苞只是司马家族豢养的众多无耻打手之1,类似石苞般的爪牙鹰犬,在司马家族的私兵中,想必为数不少。
有了耆老勋旧的支持,与心黑手狠的私兵,司马氏的篡夺大幕,也随即展开。
最终在两年后的正始十年(249),酿成了宫廷砍杀,曹爽党人尽数夷灭,魏朝几乎1空。
对于正始之变的记载及点评,文献浩如烟海,不胜枚举。
由于两党的明争暗斗,延续了十年之久,其中牵涉的重要人物不计其数,加上曹爽倒台之后的污名化,导致许多记载晦暗不清。
甚至有1种观点,认为司马懿公忠体国,因饱受压迫而奋起反击。这是不对的。
即使从立场最为歪曲的《魏书》记载中,也能看出,曹爽的斗争范围,局限于争权夺利,完全没有置对方于死地的念头。
甚至兵变当日,司马懿仍然官居太傅,班在大将军之上;
司马孚为尚书令,保持了名义上的台阁首脑地位;
司马师为中护军,虽然麾下部曲遭到拆分,却依然可以统帅其父的3千劲卒。
高柔、蒋济、卢毓、王观、王肃等明面儿上的马党成员,也尊贵如旧,完全未受影响。
可见曹爽的目的,不过是将司马懿“束之高阁”,待其自然死亡而已。
但司马懿的目的,则险恶许多,先指洛水为誓,之后又夷曹爽3族,乃至何晏、毕轨、李胜、丁谧、邓飏、桓范等人都无1幸免。
彼时的血腥屠戮,甚至震动了蜀汉。大将军费祎闻讯,惊愕无比,半晌才憋出1句“曹爽无大恶”。可见司马懿的行径,有多么卑鄙无耻。
(司马)懿父子从后闭门举兵,蹙而向(曹)芳,必无悉宁,忠臣为君深虑之谓乎?以此推之,(曹)爽无大恶,明矣。--《通语》
善恶终有报,天道好轮回。不信抬头看,苍天放过谁?
云某以为,这大概算是对司马群贼“擅启杀戮”的最好注脚。
西晋建国便亡国。
西晋先有8王之乱,后有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司马睿建东晋后,旋即便有王敦之乱,后有桓玄之乱,最后刘寄奴干脆亡了东晋。
3百多年乱世开启…怎1个惨字、1个痛字了得?
云某几乎已忍不住泪流满面!
云某恨不能生于曹爽时,生啖司马群贼之血肉!